分享

读李商隐|是谁让你意乱情迷?

 老余知识园 2017-02-21

某个秋日暖阳的下午,年过不惑的李商隐独自徘徊在长安城边的曲江池畔,他望 着宽阔的水面,看着对岸的亭台楼阁,思绪象是回到当年年少时的光阴,一切都还是那么的美好,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吟诵出那首后来的千古名诗————“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读李商隐|是谁让你意乱情迷?

曲江池现貌

后来的一些闲人据此猜测,李商隐在年少时应该是有一位叫作“荷花”的恋人,所以在李商隐的诗中经常会出现荷花这一形象。比如还有一首诗,诗名就叫“荷花”: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但诗里写了荷花所以就有个恋人叫荷花,这种逻辑蛮荒谬的。那如果李商隐写了首关于皮皮虾的诗呢?那是不是还得有个恋人叫皮皮虾?所以这并不可信。

那么这首诗是否是用来悼念亡妻的?看看之前他在巴蜀时写给妻子的诗,“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也是千古名唱,但是注意,并没有出现荷花。爱诗的人应该知道,对于一个诗人,诗中的典型意象所代表的东西往往是固定的。

荷花在李商隐的诗中应该是指代某个女子,这一点基本上大家都是认同的。只不过她究竟是代表谁?

如果说那个秋日下午徘徊在曲江池畔的诗人确实是在思念年少时的恋人,那这位恋人应该是一位名叫柳枝的女孩。

读李商隐|是谁让你意乱情迷?

柳枝和荷花应该是同一名女子,这从李商隐写的怀念柳枝妹妹的诗”柳枝五首“里可以看出来: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荷花“,”荷叶“,”莲叶“,这些所指的都是同一个女子,而在这首诗里,作者又把”莲叶“的意象和”柳枝“串连了起来。这是很有意思的。

李商隐写荷花的还有一首诗”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这首诗用荷花荷叶的不同遭遇,来暗指诗人与女孩身份地位不一样而无法在一起,让他很忧伤。而这份忧伤,也正是”柳枝五首“里的全部表达。

李商隐的情诗,一直象是密码一样让人猜测不断,比如最让人莫测高深的又一首千古绝唱”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究竟写的啥,千百年来争论不断。我只想指出,”蝴蝶“的意象在”柳枝五首“中也出现了: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而且得注意一下,柳枝妹妹从小精学音律,非常擅长弹“锦瑟”噢!

当然据此就说锦瑟也是怀念柳枝所写,确实有点牵强。而且如果真是这样,那李商隐同学几乎一生都在懊悔没有跟柳枝在一起(”只是当时已惘然“),那柳枝妹妹该生的有多美啊!

读李商隐|是谁让你意乱情迷?

李商隐的诗大多隐晦难懂,但又美的让人目眩神迷。可能因为他想压抑自己的感情,而那些感情又不断地刺痛他,于是有了这样婉转万般的表达。不过对柳枝的思念,却是少有的直白的写出来了。这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在“柳枝五首”的诗序里,李商隐用非常直白的语言,写下了自己少年时的这样一段爱情故事————

李商隐有一位哥哥叫李让山,住在洛阳城里。而柳枝就住李让山隔壁。那时李商隐还是位翩翩少年,但是才华已显。李让山很为自己的弟弟骄傲,所以在李商隐写出“燕台四首”时,他忍不住在庭院里大声吟诵。

“燕台四首”比较长,这里只摘一句吧: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李让山在读诗的时候,柳枝妹妹正在花园里玩耍,听了这首诗后被诗中的韵律所迷。于是隔着篱笆问李让山,这首诗谁写的呀?

李让山不无得意地说,这是我堂弟李商隐的作品。而且我堂弟要进京赶考,正好路过洛阳住在我这里歇脚,你要不要见见他?

柳枝大喜过望,解下衣带打了个结,拖李让山送给他弟弟,并且约好时间见面。嗯,这个情节跟现在的网友见面也差不了太多。

第二天柳枝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跟李商隐赴了次约会,两人骑着马,一路游玩,谈诗论词。其情调应该比现在男女约会喝喝咖啡看看电影什么的要高雅了许多。

临别时,柳枝对李商隐说了句让他铭记一生的话:

“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

这句话非常重要,然而如果你不懂其中的意思,那就是白搭。所以说有文化多重要啊,不然姑娘向你表白你都不知道。

这里面用了两个典,这两个典都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唐人写诗很喜欢用南北朝的典故,这是背景。

首先是“溅裙水上”。这个典故来自于《北齐书·窦泰传》,说的是南北朝时的大将军窦泰的母亲怀了孩子却一直生不出来,于是请来了巫师,巫师说你去河边把裙子打湿,这样就可以生出来了。窦泰的母亲照着做了,然后窦泰就出生了。后来这就成为南北朝的风俗,女人求子,就会去河边打湿裙子。(好吧,这并不科学!)

到了唐代之后,溅裙水上就成了男女欢合或者约会的代称。比如后来清代纳兰容若写的“淡黄柳*咏柳“,里面有写:

红板桥空,溅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这里面”溅裙人“指的就是约会的人,或者情人。

再来看”博山香“。这个就更有意思了。

首先博山香其实是指在博山炉中焚香。博山炉是西汉就开始使用的熏香器具。

读李商隐|是谁让你意乱情迷?

博山炉

古人比现代人有情趣,在欢好之时,会在旁边点一柱沉香。而且一尊香炉内燃着一柱香,也有“包含”,“容纳”,以及“欲火中烧”的意思,所以在南北朝时,博山香已经是一个非常明白的暗示。比如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杨叛儿”:

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

就是典型的描写青年男女约会欢好的民歌。除了后两句,前面两句也很有意思,“白门”在南北朝时经常指约会地点,而“杨柳可藏乌”其实是指时间,也就是鸟儿归巢的黄昏。也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思。

大诗人李白也写过一首“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这首诗其实在模仿南北朝时期的民歌,表达也是一样的直白。青年男女白门幽会,喝酒谈诗,谈的时间晚了装醉不想走,干脆就留下过夜,烧上一柱博山沉香,两人从精神交流发展到身体交流。就是酱子。

读李商隐|是谁让你意乱情迷?

知道了这两个典故,我们再来看少女柳枝对李商隐说的那句话。很显然,虽然说的极其婉转也极具美感,但其意思是主动地求欢。

也许有人会惊讶甚至怀疑,古代女子真的能发出这样的邀请?其实大可不必惊讶,我大天朝的禁欲文化实际是从宋明理学开始的,到清代为盛。而在唐代及之前,民风开放可能比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你想想唐代女性是穿的什么衣服就明白了,清一色的低胸装!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如果下次有女孩子对你说,“快来呀,我们来河边打湿裙子吧!”或者,“哟!你这柱沉香淘宝上买的么?”那么,你要注意了!准备好你的皮皮虾!

不过,大诗人李商隐并没有赴约!

他在诗序中给自己找的借口非常的挫,说是同行的伙伴先走了,并且带走了他的行礼,所以他不得不放弃约会去追赶进京的同学了。

很显然这个借口是难以糊弄群众雪亮的眼睛的。从他后来在不断懊悔中写下的伤感的情诗来看,他当时可能主要还是考虑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几年之后他哥哥李让山来到长安找他,李商隐向他打听柳枝的消息。而他堂兄告诉他说柳枝没有等到他,伤心地出嫁了————“为东诸侯娶去矣。”

李商隐感慨万千,写下了“柳枝五首”,然后一生都在懊悔中渡过。

好了,故事讲完,附上李商隐在“柳枝五首”前写的诗序,大家自己感受: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于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装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与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环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後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 余诺之。会所友偕当诣京师者,戯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娶去矣。”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戯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処云。


每周一篇读书笔记,欢迎关注头条号“八月读书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