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仿宋七汤点茶粉”体验宋朝人喝茶之道

 昵称40514477 2017-02-21

七汤点茶法,为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所著《大观茶论》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对点茶技巧说明得非常详细、对茶筅搅拌的轻重、方式也多有著墨。如果在现代茶馆,使用仿宋七汤点茶粉,并饮用,是怎样的体验呢?

 

【点茶的用具】


·
汤瓶
·
茶筅
·
茶粉盒
·
茶匙
·
建盏

【点茶粉】


·
仿宋七汤点茶粉

  

 

步骤

一汤:量茶受汤,调如融胶。言下之意就是调膏。茶粉大概一勺半左右,用沸水去注,像调芝麻酱一样调成粘稠状,形成胶质物,颗粒必须全部溶解,茶粉和茶粉之间咬合在一起。

  

 
 
 
 
 

二汤,击拂既力、珠玑磊落。快速和用力是第二步的关键要素,如果打出大泡泡和小泡泡,那就是珠玑磊落了。

  

 
 
 
 

三汤:击拂轻匀,粟文蟹眼。注少量水,开始第三汤,使用茶筅的速度要均匀,匀速地将大泡泡击碎成小泡泡。

  

 
 

 

四汤:稍宽勿速,轻云渐生。使用茶筅的幅度要大,速度比三汤要小。所谓的轻云渐生,就是指茶面的颜色变得比较白。

  

 
 
 
 

 

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注入少量水,这第五汤,我们可以打的随性点,随意地打,汤的标准就是其实就是水乳交融。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继续注水做第六汤,要做出乳点勃然,就是要把底部没有打掉的茶粉给他继续打上来,使得乳面更厚。

  

 
 
 

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最后一步,就是击打,在中上部快速地击打。直到周回凝而不动,是谓咬盏。

  

 
 
 


   
“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四汤筅欲转稍宽而勿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六汤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谈到色香味,则有“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点茶之邑,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用七汤法点出来的茶,泡沫丰富,口感细腻,乳香浓郁,根本不会苦涩,而是非常令人舒服的一种茶饮。

《大观茶论》详细记述了团茶的采制工艺、点茶方法、点茶器具、斗茶风俗,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斗茶文化的发展。徽宗爱茶,甚至更胜于皇帝之尊,甚至亲自为臣下烹茗调茶。

有尊贵的客人来了,为其点一碗茶,奉上一盏能在舌尖跳舞的美味,享受如宋徽宗烹茶般的待遇,是多么有格调的一件事。

  

 

《大观茶论》,是我国历史上惟一一部由皇帝御写的茶书,是宋代茶书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不足三千字,语言极其精炼,详细记述了北宋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俗等,见解非常独到。


  在书的《序》中,徽宗便称饮茶是“天下之士,励志清白”之举,是“闲暇修索之玩”。天下人都用茶来宴席宾客,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沐浴在茶水之中,受茶水的熏陶,推崇茶水的高雅、宁静。

  

 

谈到茶盏,徽宗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的建窑兔毫盏为点茶、斗茶的最上品。点茶所用之汤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唯所裁给”。讲究一茶一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