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昵称535885 2017-02-21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2017-01-12 15:49:43)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号白石、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12岁学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对这四绝,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40岁后周游祖国各地,作山水画甚多。60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诸家,重视创新,擅长山水花卉、虫鸟鱼虾、蜻蜓蝉蝶等。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建国后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的篆刻初学浙派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多字官印等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齐白石篆刻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齐白石是为什么学篆刻的?齐白石三十二岁,那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号称是称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齐白石也拿了一方寿山石去求刻名印。过了几天去取,此人退还石章说:“磨磨平,再拿来刻!”白石见石章光滑平整;但既然这么说,只好磨了再拿崐去,那人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又过了几天去问,仍退还石章,倨傲地让白石回去再磨,白石气愤之下,收回石章,决心自己学刻印,并当夜用修脚刀刻成一方印。从此他不断向友人请教刻印方法,并参用雕花手艺,慢慢地学起篆刻来。

  齐白石“磨石浆”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三十多岁时,已成为民间画匠能以绘画为业了。他爱好刻印,一次他看到著名篆刻家黎微刻印,就向他学习,他问黎的弟弟铁安说:“我总刻不好,怎么办呢?”铁安对他戏说:“你呀,把南泉冲的楚石,挑一担回去,随刻随磨,刻它三四大盒,都化成石浆,印就能刻得好了。”齐白石一听,就发愤努力,常常弄得东面屋里浆满地,又搬到西面屋里去刻,正是这样的刻苦努力,使他后在篆刻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鲁班之子”

  齐白石从一个能干的木匠自学成长为优秀的画师,后来又成为中外闻名的大画家,可是他没有看不起木匠的意思。他爱劳动,也爱劳动人民,木匠这个一般人视为下等的职业他却是很喜欢的,所以他专为自己刻了“鲁班之子”、“鲁班门下”、“大匠之门”、“木人”、“木居士”等印章钤盖在自己的画幅上,他在为自己曾做过木匠而感到骄傲呢!

  齐陈之谊

  陈师曾是一位极有才能的早逝的金石书画家,(享年48岁)梁启超把他的早逝比为中国文化界的大地震)因学吴昌硕自号“染仓室”,与鲁迅、齐白石都有很深的友谊。当年齐白石在京卖画,价格比一般人便宜一半也很少有人来问津。后来陈师曾力劝他自出新意,改革画法,并亲带齐白石的作品到日本举行画展,终于轰动中外,作品全部售空。两人在艺术上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所以齐白石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赞他。

  “不能死守一家”

  刘淑度在北京女师大读书时,由李苦禅介绍,拜齐白石为师学篆刻。齐白石对这个女弟子要求很高,除了要他学习秦汉玺印及赵之谦、黄杜甫等名家印外,还对她说:“你现在做我的学生,当然要跟我学,但你不要光学齐白石而把把齐白石学死。”白石老人要求她“博采众长”,“不能死守一家”,这道理,对每个学艺的人都有一定的启发吧!

[齐白石篆刻特点]

齐白石的篆刻笔力雄强刚毅,章法变化多端,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务追险绝而复归平正”。后人尊称他为“中国近代印坛三大家”之一。他的印章艺术深受世人推崇,至今习者如云。齐白石一生所刻印章在三千方左右,精选取齐白石的篆刻作品为例,辅以例图剖析,阐述其主要特征。 

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做印法。齐老的篆书取法高古,在制印中,白石老人充分发挥了书法的长处,直接了当,沉着痛快。

二、布白以书法虚实为印法黑白。在这一点上,最微妙,也最难体会。但这也是理解篆刻之美的关键。

三、特别是红白以外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但能量巨大。以“寂寞之道”(白文),白石(朱文)印为例,即可体会到不刻之刻的妙用。

四、红白反差巨大,这给他的绘画构图平添了极大的,非金石家所不能为的金石味。而这种味道不是调出来的,而是本能天然地从白石的内心迸发出来的。

五、刀法简单,构图精妙,不加思索,巧与拙相得益彰。白石印的线条,一面光洁,一面粗糙,好像是侧锋用笔一样,全以真刀出刀。

六、在字与字,字与边的处理上大胆而别具匠心,借边、损边、去边、细边、粗边,方寸之地,充满智慧。

七、一般不用质地特别细密的印材,大部分以青田为主,寿山为辅。青田石最大的特点是石脆而受刀,其刀刻效果与白石书法感觉最相称,所以我们看白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湘潭人也”,“草木未必无情”等等都是以青田老料为之。

齐白石篆刻艺术

在中国近代的艺坛中,齐白石是一位勤奋刻苦、自学成材、植根于民间沃土、朴实多产而且长寿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对于现代篆刻艺术有着较大影响的篆刻家。对于齐白石的篆刻,历来颇有争议,或者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然而对于其能独树一帜、不拘成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则是任何人都公认的。齐白石对于自己的成就,曾有过:“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见胡洁青在《齐白石遗作展》座谈会上的发言)”的评价,而很多人则持相反的评骘,如黄宾虹认为:“齐白石画艺胜于书法,书法胜于篆刻,篆刻又胜于诗文。(见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一般的社会心理认为,诗文与治印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学养”。齐白石是受这种社会心理影响而言之的。综观齐白石的篆刻,研究其形成、发展及成熟的过程,对于我们了解齐白石的艺术,进而总结近百年的文化发展,都是有所裨益。

与许多篆刻名家相比,篆刻起步较晚,而作品前后变化很大,其在继承文化传统和独立创造方面,经过师法众家,临摹仿效,辛勤探索,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1.齐白石艺术的积淀与成熟过程,是由民间艺人向文人画家演变的过程,由此而决定了他在篆刻方面不断的学习、临仿、变化以至完善,直至衰年才形成自己的艺术风貌。 

2.齐白石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科班教育,故而较少地受“成法”的限制,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方面,能取前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又不落他人窠臼。因无“师承”的羁绊,有利于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 

3.齐白石早年做雕花木工,虽然篆刻起步较晚,但由于有手工艺基础,腕力足,摹仿力强,加之勤奋,因此形成了其成熟期的篆刻雄悍直率,不事雕琢,具有阳刚之美。 

4.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变化与成熟,直接影响着他篆刻的审美取向,其篆刻不但与书画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而且在风格上也有高度的和谐性,这是其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

齐白石的篆刻如果从其三十二岁开始计算(见《白石老人自述》),至九十四岁去世止,约有六十余年的时间,在这六十年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三十二岁至四十一岁,刻印启蒙于黎松庵,仿摹丁黄的浙派,由此进入篆刻艺术的世界。

2.四十一岁至六十之前,弃丁黄而摹赵之谦,见《二金蝶堂印谱》,心追神往,亦步亦趋。 

3.六十至七十之间,取汉隶碑的篆法,借赵的章法,努力摆脱摹仿,随着“衰年变法”开创自己篆刻的面貌。

4.七十以后,又参以秦权量铭文的意趣,不断锤炼,至八十岁达到高潮,最终完善了自己大刀阔斧,直率雄健的篆刻风格。

齐白石的篆刻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治印入手,未曾于《说文》和小学方面下过工夫,更未上溯到商周的金文,在这一点上,与其诗文有某种“相通”点。他仅将篆书当作一种艺术化的字体,故而印文常不合于“六书”的篆体,甚至以僻字、俗字入印,自我作古,这在当时一方面是受《康熙字典》之影响,而另一方面正是齐白石张扬个性,将自然、天真的民间文化气息带入其篆刻创作的一个重要体现。

总之,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特点:

1,开拓性。

齐白石篆刻对刀法和章法的拓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将绘画中大写意的性格、构图带进了他的篆刻,相反他又将篆刻刀法意趣融进了绘画。章法大起大落,疏密对比强烈,极富情感。

2、同化性。

由于齐白石的风格强烈,用刀独特,所以一般学习他的人,一辈子都跳不出来!这也是齐白石高明的地方,他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无法复制的高度!

3、不可重复性。

由于用刀的独特,很多人都无法复制它的味道和图式。即使学齐白石的风格创作,也很难达到他的精神高度。

对后世的启示

齐白石有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什么?学习他这种学习的方法,继承的渠道。任何艺术都是这样,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独创。

    齐白石,齐璜(1863--1957),字濒生。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别号有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吾幼挂书牛角” 齐白石幼年家境贫苦。七岁时,跟外公读了几天书便中断了,不得不上山砍柴、放牛,甚至下田干农家杂活。每当他外出砍柴、放牛时,老祖母就要在他身上佩一辟邪的铜牌和一只铜铃。每听到铃声叮当,慈祥的祖母便知道小孙孙平安归来了。所以,白石老人在晚年曾刻有一方印“吾幼挂书牛角”,以纪念他的老祖母。每当牛儿吃草时,小白石便取下挂在牛角的线装书专心读书,读累了就砍柴,即使归途上也会在牛背上读书。当他后来做木工时,晚上常燃起代替灯火的松枝,在这样的条件下,奋发读书、画画。他的一首“往事示儿辈”诗中写到:“挂书牛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碍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白石”(图1)两字,对篆刻者来说,实在是一个难题,因为两个字笔画都是少而单调。但经白石老人这么一排,竟有了奇妙的章法。“白石”两字的两个方口,呈上下、大小错落排列,使两个字的重心有了变化。而“白”三画的间距也不平均,“日”上的一竖一撇似篆似隶,与“白”字一长横各有穿插之妙,这一撇即起了隔开两字方口横线条的作用,又在左下方的大块留空处,增添了灵动之感。白石老人在各尽所刻印上颇多真知灼见,他一向主张印章的空白是开拓意境,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调动欣赏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待碑帖、工具书上的篆字,要摄其精神,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加以改造独创,他说:“吾人欲致力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所有者,固以一挥而就,帖本无所者亦需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矣。”“石”之一横一撇,都与边平行,一取斜势,一取弧线,既破了直线平行的僵直感,又使全印横平竖直的布局,显出平中有奇,静中有动的境界来。这方印,可算是白石朱文留空的代表作。“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图2),是一方多字白文巨印,全印基调是满目纵横排列的线条,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正或斜,或疏或密,显示出线条的节律美。在留红上,也因为天成自然,故而被分割的空间块面,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白石刻印纯用单刀阔斧的单刀冲刻,追求痛快淋漓,反对做作修饰。他曾有诗云:“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蛇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我们从他这方----悍凌厉、纵横挥洒的作品中,是可以感受他的那种刀笔纵横的风姿的。

“白石”之新解

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1863~1957)的名号很多,如“鲁班门下”、“濒生”、“白石山人”、“八砚楼主人”、“湘上老农”、“三百石印富翁”等等,这些名号记录了白石大师的身世、志向、爱好以及坎坷经历,其中“白石”伴随着白石大师大半生。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关于“白石”为齐白石家住湖南白石铺(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故取“白石”之名。据《白石老人自述》一书:“齐白石的'白石’二字,是我后来常用的号,这是根据白石山人而来的。离我们家不到一里地,有个驿站,名叫白石铺,我的老师给我取了一个白石山人的别号,人家叫起我来,却把山人两字略去,光叫我齐白石,我就自己也叫齐白石了。”另据文效,仁恺的《齐白石简要年表》和《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使用“白石”之号在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白石老人二十七岁拜胡沁园学画时,由胡沁园、陈老夫子两位老师给取的。当时,取“白石”为号,确因白石大师家住白石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是一代艺术大师,为何薄众多别号而偏厚“白石”?多年来我对此甚是疑惑。最近,我读到一则“白石先生”的神话故事,使我对此产生了新解。据《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者,中黄大人弟子也,至彭祖时已二千余岁,不肯修升仙之道,但取不死而已,初以居贫,不能得药,乃养猪牧羊,十数年间,约衣节用,置货万金,乃大买药服之。常煮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曰白石先生。彭祖问之曰:“何不服升天之药?”答曰:“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 ”故时人呼白石先生为隐遁仙人,以其不汲汲升天为仙官,亦犹不求闻达者也。”

艺术大师齐白石,祖宗三代均为“穷庄稼汉”。白石大师七岁开始当放牛娃,十二岁学木工。艺术大师的生活经历也和这则神话故事中的“白石先生”一样,其志“ 不肯修升仙之道”、“亦犹不求闻达者也”,而愿以与人间同乐;其身界则“初以居贫”,“乃养猪牧羊”,十数年间,“约衣节食”、“常煮石为粮”。更加可贵的是白石大师以“白石先生”的“不汲汲升天为仙官,亦犹不求闻达者也”的品德自喻。据说齐白石早年为其友人夏午诒的姬人姚无双教画,夏曾想在江西给他捐个县丞,嘱他到南昌去候补,稍后樊樊山也要推荐他给慈禧太后教画,弄个六七品的官衔,他都婉拒了,他只想靠卖画、刻印为生。”(《白石老人自述》)。故齐白石“在贫苦的环境里,艰苦奋斗;在混浊的社会里,淡泊明志;在风雨的乱世里,高傲不折”(齐良怜《我的父亲齐白石》)。

   由此可见,齐白石如此厚“白石”之号,是与神话中的“白石先生”有联系的。虽然他没有在其自述中道破,但我们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及在白石大师自刻的一方“煮石”朱文印章中得到了领悟。
  “八硕楼”(图3)是一方斋馆印,许多收藏家常好以本人收藏的文物精品颜其斋室名,如“二百兰亭斋”、“二十八将军斋”、“十钟山房”、“万印楼”、“二弩精舍”、“宝晋斋”等。此印“八”字只两笔,大胆留红之效果,比起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并不逊色。下半部有九根垂笔,由于在长短、尖锐、间距等方面加以变化,故无雷同呆板之感。线条间的并笔,避免了琐碎之敝,呈现出一种欹斜剥落的奇趣。
  
  “齐大”(图4),是一方自用的朱文印,由于“齐”采用简写,因而全印的七根垂线,造成变化上的难度不亚于上述“白石”一印。但是我们由左到右地审视,第一根垂线上粗下尖细,微有弯意,上段粗线,补足了残边的空缺;第二条稍短,微向外弯;第三条粗细有点变化,微向中弯,也稍长;第四条最为尖细挺劲,微断而直插印底;第五条特别紧靠左线而微收,末端稍钝微向左弯;第六条间距比前两条间稍宽,末端锐利;末条相距最大,上粗下细,向右下角斜插粘边,另外,仅有的两条横线一高一低,“齐”字三个三角形变化不一,角有全有残,四边粗细不等,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处坚挺的朱文线条,尤如斩长鲸的利剑,或是武士手中的长枪大戟,又如雄鹰的尖嘴利爪与骏马骄健的长腿,给人一种坚忍不拔、气势纵横、凌厉无比的美感。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图1)白石 (图2)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图3)八硕楼牋(图4)齐大
  “借山门客”(图5)和“我负人人当负我”(图6),也是白石老人的典型风格。齐白石的白文印,常常由于章法上强烈的疏密对比,排列上的恢宏跌宕,运用的干脆利落,别具一种气势逼人、神采飞动的风貌。有人说他刻印只在印面上涂一点墨,不起稿就可直接奏刀,实际上,有些字他不但要查核工具书,写上印面后还要用小镜子反照审视,需要修改的必不厌其烦,直到一印定局,才霍然奏刀。这是艺术家对待艺术认真的态度。“借山门客”一印,“山、门”二字笔画较少,大块留红,与“借、客”二字相对比呼应。刀法上单刀中锋,忽粗忽细,有些笔画有明显的补刀痕迹以增强厚重感而有些学齐派刻印者却一知半解,徒袭其貌,单刀直入,盲目追求锯齿燕尾的外形,真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了。“我负人人当负我”,由于“人”字做了重复记号,使全印成六字处理,形成较为平均的三角形分布,各字下部均留有醒目的红地,而“我、当、负”另又呈倒三角形的分布,则显得白多红少,使全印平中生奇,因奇而活。另外,对斜笔较多的字,干脆分置四角,造成全印和谐、统一的风格。

  “人长寿”(图7)一印,面对层层排叠的横画,似乎置身在中山陵层层台阶之间此印笔画虽细而气势雄伟,力能扛鼎。如果对横画采取平均的排列,必会使人单调乏味,望而生厌,由于作者在笔画的粗细、距离的大小等方面极尽变化之能事,因此波澜横生,此起彼伏,有应接不暇之感,必欲仔细品味而后快。白石老人在线条组合、变化方面的精湛技巧,除“寿”字头上三竖笔以外,其它竖线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寿字的一长竖,岂不象一篙到底的竹篙,又像两位硬气功大师在献技时,雪亮的枪尖直顶三寸咽喉,被顶弯了的枪杆弯而不断,显示一种韧劲的美。这一苍劲雄强富有力度的长线条,犹如大树的主干,厅堂的大柱,起着支撑全局、项天立地的作用。为了打破边框直线条的僵直感,“人、长”二字的竖线也力避垂直。让这些粗细、长短、正斜、宽窄、疏密的线条和空间在互相对立、排斥的因素中达到了矛盾中的统一,在险绝之中,复归平整。高低不同的音调可以协调成最美的乐曲,而同样高低、同样节奏、同样旋律的音调,显然是不能感动听众的。艺术上的道理是如此地相通。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图5)借山门客(图6)我负人人当负我 (图7)人长寿

 

 

 

 

 

 

 

 

 

 

 

 

 

  齐白石篆刻作品赏析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