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室

 西凉雪舍 2017-02-21

一直以来,都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斗室。斗室的窗子要宽大明亮,照得进阳光,还要看得到窗外的风景;斗室的环境不要太过噪杂,能让心静下来,看午后暖暖的阳光洒上窗台为数不多的但绝对是自己喜欢的小小植物,还能为斗室里的自己开一扇读书的窗口,欣赏窗里窗外的人生。

   ——题记
   
   小时候家境不好,没有多余的屋子供我一个人居住。由于我是家里的长孙女,倍受小脚祖母的宠爱,于是,断奶后就与祖母共居一室。
   旧时的家庭有着很深的传统观念,祖母是家里辈分最高的老人,理所当然的居住在家里的“上房”。
   所谓“上房”就是正对着街门的那间房,也是供养历代祖先的地方,相对来说,比家里的任何一间房子都大点。
   我和祖母就住在这样的一个房间里,大大的土炕上,放一张四方的炕桌,白天吃饭用,晚上就成了我的书桌,伴着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完成了我小学和中学的学业。那个上房就是此生最早属于我的“斗室”,它不奢华,也不明亮,甚至还有点简陋,或许是它见证了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注满了亲情的暖,现在想起,却是那般的亲切。
   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从最初的懵懂与好奇到流入世俗,已是离开校园三年后的春天。
   这期间的三年里,刚毕业的我被单位分配到离家很近的乡村试点待业,有统一的集体宿舍。共居一室的,是和我年龄一般大小的两个小姐妹,那个时候的我,被刚入世的新奇左右着,顾不上居室的挑剔,也没有挑剔的理由,因为那个宿舍比我家里的斗室“豪华”多了。
   三年后,待业期满,从乡下的待业点调入梦寐以求的城市,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及对末来生活的憧憬,总以为生活就该是如我想象的一样美好。殊不知,从乡下长大的我,进入这个陌生的环境,竟一时难以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好在,那时青春正好,好多不能适应的东西,也如成长的过程,慢慢适应,乃至接受。
   不能接受的,是我在乡下永远也想不到的、住房的问题。
   单位没有多余的房子供我住,报到上班的第一天,领导看我刚从乡下来,又少不更事,简单交待了分配给我的工种后,第一任务就是让我去找住的地方,我顿时就傻眼了。
   来单位报到时,父母非要陪我来,我想,不就报个到吗!一个人就足可以应付。坚持谢绝了父母的送行,背起简单的行李,一个人奔赴异乡。那时的我,刚好二十出头,正值年少轻狂,许多事很少往复杂处想,没房住的问题,还是第一次遇到。
   好在,我所分配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很热心的大姐,她看着我焦急的样子,就对我说,她住的地方有出租的房子,可以给我找找看。我一时喜极,主动帮着做保管的她整理堆放在桌上的单据,很是卖力。
   一番周折后,单位的大姐帮我在离单位较远,却离市区很近的地方,用一个月50元的房租租下了一间9平米见方的、主人用来堆放杂物的房子。房子的门是用一块开了几个小洞的木板做成的,没有门锁,只用一个木销和一串用铁环制作的门扣插着。推开门,黑黑的屋顶与黑黑的椽子,有烟熏的痕迹,墙面是土坯的,没有粉刷过,地面没有铺砖,但是却非常平整,也打扫得很干净。地上放着一张看似一米宽的木板,用两个同样是一米长的凳子支撑着,算是我的床。对着门的墙上开着一扇不大的窗子,下面用纸糊着,上面有三块玻璃,微微透出点亮意,屋顶上吊着一截电线,没有灯炮。
   一脚踏进去,一股霉味夹杂着残留在空气中的尘土的味道,直入鼻息,隐隐的,还有一种叫作心酸的味道串入心底,眼角顿时湿润,家乡的那个虽简陋但温馨的“斗室”立即在脑海中闪现。
   站在屋中的我,麻木地看着那个比单位大姐还热心的房东大姐将我的行李放在了所谓的床上,喋喋不休地交待着取水的地方,用电的方法等,然后拍拍我的肩说,“以后有什么需要,你尽管开口,我在家带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从麻木中反应过来的我,客气地送走房东大姐,已是晚上十点钟。借着房东大姐拿来的蜡烛点亮的微光,看着空落落的房子,一阵惧怕伴随着失落感顿时涌上心头,有生以来第一次想起乡下的父母,是那样的温暖可亲,顿时泪崩。
   调整了一下情绪,很是不情愿地整理好一应家当,被褥床单,换洗衣物。躺在床上不敢入睡的我,忽然想到,从没出过远门的我,住房解决了,还有温饱问题呢?一时没了主张,第一次失眠到凌晨才眯上眼。
   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陆续买来了这里所缺的简单的生活用具,学会了粉刷墙面,学会了用纸糊顶棚,学会了接电灯炮。更喜人的是,学会了做饭,虽然没有专业的那样好看、好吃,但成就感还是有的。
   这个院里住着六家住户,有老人,有孩子,也有新婚的小两口和与我一样年纪的年青人。渐渐的,我与住在一个院里的住户熟悉起来,也因此,渐渐喜欢起了这间虽不大,但付出我辛苦的斗室,一人一灯一床几本书,打发着忙碌一天后余下的时光。
   再后来,昔日的朋友们都知道了我的住所,三三两两的结伴寻来,那间斗室,成了我们的乐园。
   原以为,这样的时日会伴随我走过整个单身期。可是,时代要发展,经济要增长,相应的,城市也要规划。此后的日子里,我被城市规划的脚步追赶着,一年之内要搬好几次家,心理也在一次次搬家的过程中变得坚强,变得易于接收各种式样的房子及性格不一的房东。
   如此反复,几年已在身后。彻底改变我想要一个家的决定,是在一次还没找到房子就被房东告知,我所住的房子在第二天必须搬空,政府要拆迁。
   向单位请了一天假,走遍了N多个小巷也没找到能容身的房子,就在那天晚上,无奈的我将行李放在朋友那只能容下她们夫妻俩租住的一间小房内,然后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从华灯初上,瞎转到次日凌晨。
   拖着疲惫的身躯,看着渐渐消失在晨光中的、模糊了的自己的倒影,忽然就感觉到了一丝苍凉,千里之外的风景虽美,终究低不过家的温暖。一个人的日子,居无定所的游离,让我彻底梦睡。
   从那个黑夜过后的黎明开始,渴望寻找家的方向。
   于是,在亲戚朋友的撮合下,以最短的时间草草将自己嫁了。
   那时我已不再年少,很多事情想不开也只能接受,虽然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于是尽量开导自己,感情没有没关系,可以慢慢培养,房子简陋点没什么,能容得下身与心就好……
   可是好景不长,在孩子刚到半岁时,婆家的房子也被告知要拆迁。于是,迁徙式的搬家重又上演,不同以前的是,这次搬家的家当从装满一辆车增加到三辆车,房子也从一间增加到两间,人也从一人增加到了三人,这其中的辛酸,有时真的不能用言语表达。
   几次搬家后,身心疲累的我,看着渐渐长大的孩子,上学成了我最大的困惑,买房的念头渐次强烈,可是看着自己那瘪瘪的钱包,只能留一串长长的叹息。
   总觉得能把自己修习成“心似繁华艳照,身如古树不惊”的简静女子,该是美好的吧!但在华丽的现实面前,若要跟着他的脚步欢渡流年,平凡的我,就要抛却这样的念头,付出相对的辛苦来奋斗才能如愿。
   终于,孩子长到10岁时,凭着自己的努力,再加上亲朋好友的帮扶,买到了此生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两个卧室,一间30多平米的客厅,20平米的餐厅,阴台与卫生间都在一米二宽,与最早的斗室相比,已属“豪宅”。
   拿到钥匙住进这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时,为房子忙碌半生,心已覆满霜尘的我,本以为会激动。可当我站在那间属于自己的“斗室”(我更愿意叫它斗室)里,站在阳光普照的阳台上,看着窗外的风景,看着阳光洒在自己精心培育的、陪了我多年的一盆盆小小的植物上,洒在放在书桌上翻开的书页上,心却是那样的怅惘。
   原来,所有在我生命里出现过的斗室,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停留,于我来说,都是一份不舍的念。它们在我走过的旅途中,默默地陪我承载起人生的风雨,划开过迷茫、也装下过快乐,虽然没有宽大的窗子,也照不进阳光,但它的暖,却能透过记忆,拥抱我疲惫时的心。
   此时,我仿佛看到,家乡那间简陋的“上房”,小巷深处那间黑黢黢的斗室及那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还有灯下唱着童谣哄我入睡的祖母,正在阳光的照耀下,明亮高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