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书法》(12)

 白鹭吟 2017-02-21

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书法》(连载12)

倪文东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年9月出版


楷法精严显风神

 

1.  欧虞褚薛—初唐四大家

初唐时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以自己独具个性的楷书而知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既继承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又兼取汉碑和魏碑之长,个性突出,风神别具,为唐楷的形成,为书法的集大成做出了贡献。这其中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是四大家中的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经史,尤以书法著名。他是由隋入唐,德高望重的书法家。欧阳询在隋代就以书法知名,为太常博士。入唐后,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所以又称“欧阳率更”,称其书法为“率更体”。欧阳询于书法诸体皆工,尤以楷书著称。他的楷书综合汉隶与魏晋楷书,参以六朝碑版,又得隋碑之风神,博采众长,熔为一炉,自出新意,独树一帜。其楷书尤以“险劲”胜,刻厉险劲,法度森严,于平正中见险绝。字形纵长,多右上取势,端庄齐整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其楷书别具风神,被称为“欧体”,尤以结体的端庄谨严为世所重,张怀瓘列其为“唐楷第一”,被尊为楷书结构的最佳典范,对唐以及唐以后的楷书影响较大。欧阳询传世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温彦寺碑》等,还有《张翰帖》等行书墨迹传世。尤以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现存陕西麟游县)为代表。此碑被认为是唐朝楷书登峰造极之作,用笔方圆兼施,刚劲浑厚。结字规范谨严,意态精密。沉静端稳,气韵生动。其子欧阳通师承家学,书学其父而具变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欧阳询《卜商读书帖》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和欧阳询一样,是由隋入唐的前辈书法家。他沉静寡欲,笃志好学,官弘文馆学士,迁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秘监”或“虞永兴”。虞世南深得唐太宗器重,赞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常与唐太宗一起谈论书法,太宗曾叹:“虞世南死,无人与朕论书矣!”虞世南书法出自智永,得王羲之书法之神。初唐书家皆习王书,各有所得,唯虞世南得王书宽和典雅之神韵。其楷书圆而结体方,外秀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风神雅逸,自开面貌。传世作品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及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等,尤以前者为代表。《孔子庙堂碑》(现存西安碑林)字形俊长,横平竖直,俊朗圆润,秀丽典雅,舒展古朴,一派平和中正气象。此碑刻成之日,车马骈阆,竞相捶拓,被评为“有唐第一楷书”,立唐楷温和一路之典范。近人党晴梵《论书百绝》云:“永兴师法永禅师,一代宗风俨在兹。墨本换将银印佩,今人神往庙堂碑。”

虞世南像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为学笃实。历官谏议大夫、中书令、吏部尚书等,被封为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取欧、虞之长,上承王羲之而带有隶意,用笔方圆俱备,舒展圆润,具粗细方圆之变化,结体方整宽博,欧、虞之后,别开一格,亦为唐楷典范。虞世南死后,褚遂良由魏征推荐待书唐太宗,对内府所收藏的二王法书进行鉴定,精确无误。褚遂良传世的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倪宽赞》、《阴符经》及行书墨迹《枯树赋》《兰亭序》等,尤以《雁塔圣教序》为代表。《雁塔圣教序》为其晚年楷书杰作,此碑一出人们争相临摹,学褚遂良书成为一时风尚。此碑瘦劲,时兼行草,间用分隶,结体生动多姿,清媚柔润。唐人书评曰此碑:“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诼阳(今山西万荣县西)人。工书善画,博学多才。官至太子少保,人称“薛少保”。其书法师法魏晋,得褚遂良真传,但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薛稷在初唐四大家中影响较小,留传与后世的作品也较少,有楷书《信行禅师碑》。该碑用笔细劲纤瘦,结字疏阔,章法茂密,比褚遂良更为瘦硬。其堂弟薛曜亦善书,其舅祖为褚遂良,世家出身,楷书比之堂兄薛稷更加瘦劲。

薛稷《信行禅师碑》(局部)


2.  欧阳询观碑

欧阳询曾做过太子率更令,时人以官职代人,故称其为“欧阳率更”,而把他险峻瘦劲、独具一格的书法称为“率更体”。

欧阳询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对名家碑帖特别感兴趣,每当看到前代书法名家的碑帖,他就高兴异常,兴趣猛增,必定仔细欣赏、反复阅读,简直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传说有一次,在外出回家的路上,欧阳询发现一块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石碑,兴奋异常。他当时骑在马上,就侧身观看;后来干脆下马,走到碑前细细品味,不停地又指又划,连声叫好。天色慢慢转晚,他只得离开。但他一步一回头,目不离碑,手不停划,显然还没看过瘾。后来他干脆返回来,继续品看,并在心中琢磨碑文的点画、结构和章法。他越看越有劲,不知不觉天已经完全黑了,他就在碑下铺了一块布坐下来,借着月光继续观看,困了就休息一会儿,醒了再接着看。据说欧阳询就这样一直琢磨了三天三夜,最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3.    出世之才虞世南

虞世南不仅书名很大,而且是唐代有名的诤臣。他被唐太宗拜为书法老师,经常与之讨论诗歌和书法。虞世南提出过不少精辟的见解,被唐太宗称为“书法知音”,并称赞他说:“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誉其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有一次,唐太宗作了一首宫体诗,让大臣们唱和,这时虞世南出来谏道:“皇上作的诗虽然对仗工稳,但体裁却欠雅正。皇上有所喜欢,臣下就会加倍效仿。我担心这样柔弱绮靡的宫体诗一传开,诗风就会被败坏。因此,臣不敢赞同。”闻听此言,唐太宗忙笑着改口说:“我只不过是想试一试你的鉴别能力罢了。”

虞世南秉性刚正,敢于直言,名气愈来愈大,也愈来愈受到唐太宗倚重。他去世后,唐太宗因没有书法知音而倍感苦恼。见此情状,魏征向他推荐了褚遂良。唐太宗写了一首述古诗,褚遂良却不能像虞世南那样和他讨论,他倍感失落,感慨道:“钟子期死后,伯牙就不再弹琴。我这诗给谁看呢?”后来他只好让褚遂良将诗稿拿到虞世南灵位前焚烧掉。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4.    褚遂良鉴赏书法

鉴赏书法古已有之。所谓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既鉴别真伪,也欣赏优劣得失。褚遂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鉴赏家。

褚遂良像


褚遂良才学出众,博涉经史,尤精书法。他长于楷、行书,集众家之长,被人评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到了晚年,人书俱老,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这些都为他鉴赏书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贞观十年,一天,唐太宗对魏征说:“虞世南死后,没有人可以和我谈论书法了。”魏征说:“褚遂良工于书法,落笔劲健,很得王羲之书法的妙处”。闻听此话,唐太宗当即拜褚遂良为书法老师。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不惜用重金求购其书法真迹,百姓争相呈献。而是真是假,当时没人能够辨别。褚遂良挺身而出,对这些一一鉴别筛选,并造册登记,去伪存真,一点差错都没有,天下人没有不佩服的。唐太宗让人把经过褚遂良鉴别确证后的王羲之真迹摹刻上石,锤拓后分发给文武大臣,让大家学习,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这也足可见褚遂良鉴赏书法的功力。

遂良《摹兰亭序》


5.知识点:初唐楷书——楷法的传承与发展

初唐时期的楷书完全笼罩在王羲之的书风之下,如马宗霍《书林藻鉴》所言:“贞观、永微以还,右军之势,几奔走天下。”楷书家们接受了王羲之的小楷神髓,继承了六朝碑版的楷书风貌,发挥了隋碑而形成初唐的楷书风貌。所以初唐楷书不仅是王羲之的楷书风貌,而是多方面的吸收借鉴,即以晋人为基调,借鉴汉碑及魏碑,直接受隋碑的影响而有长足的进步。初唐楷书家的贡献在于承前启后,开“唐人尚法”之先,讲究法度,在用笔、结字及章法上细作文章,苦心经营,既不失王羲之书法之神韵,又融合汉碑、魏碑及隋碑之法,开后来楷书之法门,奏响了书法集大成时代的第一曲。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中国书法!

欢迎浏览,欢迎宣传,欢迎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