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大心理效应

 输入正确思维 2017-02-22
1.进门槛效应
1975年,心理学家D·H·查尔迪尼做了一个实验:他代替慈善机构进行募捐,对一些人提出募捐时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而对另一些人则没有说这句话。结果前者的募捐比后者多两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向人们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太不通人性,为了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容易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进门槛效应。
“进门槛效应”启示我们,应当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真加以分析、考虑,不能一下子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会欲速不达事倍功半

来由
在心理学中,“进门槛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关于这个效应的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实验中提出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他们在第一个居民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而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众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他们在几周后再向这些居民提出竖牌的有关要求,这次的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为什么同样都是竖牌的要求,却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2.齐加尼克效应
心理实验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
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则紧张持续不变。
3.韦奇定理
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提出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
4.塞利格曼效应
 “塞利格曼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一组实验中得到的,他在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狗的这种绝望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成为“习得性无助”。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后来许多人将此说法归纳为塞利格曼效应。
5.弗洛姆效应
弗洛姆效应概述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提出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
弗洛姆效应来源
弗洛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天,几个学生向他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
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就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只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吱吱地吐着芯子,水池上面有一座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桥上通过的。
弗洛姆看着他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
过了片刻,终于有三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了出来。一踏上去就战战兢兢,如临大敌。
“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内另外几盏灯,学生们揉揉眼睛仔细看,才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安着一道安全网。
弗洛姆大声问:“你们当中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学生们没有做声,谁也不敢上前。
“现在看到了安全网,你们为什么反而不愿意过桥了呢?”弗洛姆问道。
“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当初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其实水池里那些蛇的毒腺早已经被除掉了。”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能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因为把困难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彻,考虑得太详尽,以至于被困难吓倒,举步维艰。
如果我们在通过人生的独木桥时,能够忘记背景,忽略险恶,专心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我们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多年前,有人参加过一次相当特别的训练,名为“赤足过火——专注的力量”(The Fire walk Discovery——Powerof Focus),导师是博勤先生,被誉为“赤足过火之父”,许多一流训练人都是他的学生。
6.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评价
霍桑实验:“发泄”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1)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7.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星座对杀人狂搞笑的预测[2]
同样的道理,巴纳姆效应还能说明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星座性格分析、生肖性格分析、血型说明的描述符合自己的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格的描述,并认为那个描述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
对此,法国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测试,他们将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马塞尔.贝迪德的出生日期等资料寄给了一家自称能借助高科技软件得出精准星座报告的公司,并支付了一笔不菲的报告费用。
三天后,该公司将一份详细的星座报告发送给了研究人员,大致的分析结果如下:他适应能力很好,可塑性很强,当这些能力得到训练就能发挥出来。他在生活中充满了活力,在社交圈举止得当。他富有智慧,是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他非常有道德感,未来生活会富足,是思想健全的中产阶级。
此外,这份星座报告还根据贝迪德的年龄做出了推断,预测他在1970年至1972年间会考虑到感情生活做出承诺。可事实上是,“颇有道德观”的贝迪德犯下了19条命案,于1946年被处以死刑。
拿到这份搞笑的星座报告后,研究人员又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者希特勒的生日资料发送给其他星座研究公司。并找来五十多名并不知道希特勒具体出生日期的星座爱好者参加讨论。
研究人员根据星座资料询问这些星座爱好者对不同星座性格的看法,结果都显示与多数星座资料书一致。最后,研究人员问在场的几乎所有星座爱好者,认为希特勒是什么星座,在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阴险狠毒的天蝎座是希特勒的星座,只有两人认为是完美主义的射手座。可事实上,希特勒的生日是在四月,与这两个星座一点关系都没有。
最后,星座公司也没能准确地将希特勒的性格概况出来,并且还“不准确”地预测希特勒“非常喜欢动物,富有爱心,热爱和平”。
算命,星座,生肖等预测除了有心理方面的原因,还可以用概率学来解释。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这些预测常常有50%的胜算。“你这个人富有同情心,喜欢小动物。”像这样大众化的描述,大多时候是奏效的,当然也有50%失败的机会。
8.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神话起源
普罗米修斯盗取了天上的火种到人间,宙斯为惩罚人类,便令潘多拉去普罗米修斯之兄厄庇墨特斯处。潘多拉受诸神的祝福,使她成为最完美的女人而跟厄庇墨特斯成了婚。潘多拉有个所谓潘朵拉的盒子,传说盒子里有着世间最可怕的诅咒。潘多拉由于太幸福了,总觉得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些什么;使得好奇心重的她终于有一天打开了那个盒子,于是所有的病痛、战祸灾难……都化做恐怖的幻象,飞向世界每个角落,人类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也就此宣告结束。因为她的好奇,人类无法避免的承受了各种痛苦,并且永无休止。而她的慌张,却让她最后盖住了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