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睽卦:虚心纳言,拒绝内讧

 曲海刚 2017-02-22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大千世界,人人本不同,想要与人合作,就要拿出点诚信魄力,虚心接受对方的意见,别疑神疑鬼地待人做事。

《易经.睽》曰:“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总是疑神疑鬼,怀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像看到了满车的鬼魂,是很危险的。

在这里,曹操和袁绍值得一提。曹操和袁绍都是生性多疑的主。但最终的结果是,曹操得了北方的霸权,袁绍却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为什么?

答案是:曹操懂得虚心纳谏,袁绍则是刚愎自用。

我们知道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身边贤才志士不少,其中以郭嘉为首,曹操早期成功,郭嘉功不可没,但此人英年早逝。此外,曹操还从行伍中发掘出来乐进、于禁两位人才,培养成了手下“五子良将”中的成员。而对于投奔自己的人才,曹操也会大方接纳,并让他们一展所长,实现自己的抱负,比如许攸、张郃等人都曾是袁绍的部下。

这一点是袁绍所不能比的,袁绍手下也算是人才济济:沮授、田丰、颜良、许攸、张郃、高览,都是一时难得的人才。但都没有合适的安排,导致人才相互倾轧,彼此拆台,人才都在内讧中死去。

当一个人不懂得虚心纳言,疑心还很重,事业就开始失败。

官渡之战中,袁绍兴兵十万,在官渡围攻曹操。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时,袁绍的得力谋士许攸向他献策,分析说曹军久守官渡,必定军力疲乏,军粮告急,此时如果派一军夜袭许都,则可一举拿下。

可惜袁绍此时疑心作祟,认为许攸和曹操是老旧识,他定是充当曹军的奸细,并没有听取许攸的意见,一意孤行。

许攸气愤离开袁绍来到曹营,曹操激动得裸足相迎。许攸建议曹操急速进兵,速战速决,兵分八路攻占邺郡,最终成就了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而袁军溃散,四处逃逸,袁绍的昔日雄风,荡然无存。

生性多疑,自然会多加斟酌考虑,遇事少了轻举妄动。但是像曹操一样,能操控好“生性多疑”而又能吸取别人意见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为人处世,不妨心胸宽广些,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才是正道。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求同存异。

《易经.睽》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意思是,火向上着,水向下流。看到这里,君子应该求同存异。

人与人也不同,有“异见”是难免的。但是,多听听别人的异见,然后寻找两者的共识,这才是处事之道。

当然,我们都喜欢听恭维的话、顺从的话,不喜欢矛头直指的诤言。但有句话叫“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别人看到我们的缺点就马上告知,这才是真正的益

师良友。别人的“异见”,正是我们需要斟酌的。

第二,少些嫉妒。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的社会,遇见比自己强的人,不要先被嫉妒之心蒙蔽了上进的心。俗话说,遇强则更强。首先要摆正心态,细心了解别人强在哪里,取长补短才是战胜对方的法宝。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三》:“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身亡。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你又何必重走不归路呢?

第三,宽容,才能消除误会。

《易经.睽》曰:“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意思是说,悔恨消失,马丢了,不用去找,它自己会回来;见到不友好的人,也没什么坏处。

易经》这里说,马丢了不用找它,它自己会回来。可以引申为,两个人之间有了隔离,如果我们没有做错,只要坦荡处之,当对方也只要想通了,仍能跟我们重归于好。

所以,对于一些不友好的人,不妨度量大些,很可能对方因为某些事情对我们有隔阂;另外,一些指责非但无害,还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第四,信任待人。

《易经.睽》曰:“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意思是,孤单一人,与人分开。这个时候,遇到大丈夫,彼此诚恳信任,虽然有危险,但没有什么害处。

曹操到死也没学会信任,所以他拒绝了华佗的打开颅腔治疗头痛,最后因头痛而亡。学不会信任必然曲高和寡,孤单一生。

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坏人?大多数人不过是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亲人和孩子。所以,不要神经质地去怀疑每个人。而当我们遇到一个以诚信相交的人,不妨打开心,与对方相交,这样我们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如果对方能与我们志同道合,两个人共同行动,一起去拼搏何尝不是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