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资”与“中产”交汇的“上只角”,漫步五原路

 街心舞苑 2017-02-22

五原路原名赵主教路。解放后改了名,取的是内蒙的一个县名。这是上海路名的特点,用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地名。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以及《儿童时代》的编辑部,就在这一段上。有一个著名的美女作家曾写过《上海宝贝》的卫慧也住在这条路上,还住着三毛之父张乐平,还有陈丹燕。在五原路窄窄的,与安福路并行,一边连着常熟路,一边连着武康路也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马路,不足1km,步行十分钟左右。但同时它大概是上海最悬殊的小马路。一条乌鲁木齐路从中间穿过,往东充满了市井气五原路是优雅的,也是市井的,这是上海滩难得的一个,“小资”与“中产”交汇的“上只角”。

弄堂内花园里翠竹伸出墙外


五原路的开头


五原路很短,却很耐逛,这条路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在这条路上,建筑风格迥异的老式花园洋房混杂在新式里弄和高层住宅之间,使这条马路显得跌宕多姿。春夏之际,两旁茂密的法国梧桐搭起绿色屏障,把马路衬得幽远深邃,一眼看不到尽头似的。走在五原路上,仿佛回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气中弥漫着静谧慵懒的气息,连脚步也变得轻轻的,怕是一不小心踩碎了半个世纪前飘落的一地繁花。


五原路的老洋房,大多低调地站立一角,但仔细看去,却发现每一幢都带着宁静的表情,它们集结在一起,熔铸出整条五原路的云淡风轻。人们未必知道,这些历史悠久的老洋房大都藏龙卧虎,几乎每一幢都藏着不俗的背景与故事。我们不妨慢慢看去。


五原路71

靠近常熟路的五原路71号曾坐落着一座红砖小教堂,那是建于1939年的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建筑式样按基督教堂格局,前后两端系三层建筑,中间部分是礼拜堂,呈长方形。圣台两侧上方建成假层追思阁,内悬挂教徒遗像及安放骨灰盒,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遗像也挂列其中。小教堂的院子里种满了冬青树,一年四季绿油油的。教堂倒塌于一次火灾,1989年,在废墟上盖起了灰色建筑的华东神学院校舍。每到傍晚,住在附近的人总能听到里面传出唱赞美诗的声音,那是学生在做晚祷。如今,神学院已搬迁到青浦淀山湖畔,建筑已作他用,再也听不到有圣歌传出。

五原路52中波公寓


五原路东头除了52号的中波公寓建于1959年外,其余住宅几乎全部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如建于1940年的191号住宅,就住过抗日名将郑洞国。沿路还可以看到建于1937年的新式里弄华村,它是由国华银行建造的;还有建于1936年的混合三层楼房大来村以及建于1936年的三层砖木结构楼房
沿街小店一景


斯南村



五原路205弄的来斯南村,是建于1938年的花园里弄住宅,五幢排成一行,式样大体相同。立面简洁,四坡顶,三楼屋檐下有券齿带饰,水泥砂浆压花墙面。南、东、西窗为小拱弧形钢窗,北面一排长方形小钢窗。南面二三楼有阳台,建筑南面是树木茂盛的大花园。

大华新村

弄内一处洋房花园


弄内洋房一景



建于1947年的大华新村坐落在五原路212弄,里面共有17幢花园住宅。弄内7号居住过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7号还驻过中共地下党迎接上海解放的地下指挥部。人民解放军向上海郊区发起攻击时,刘长胜、吴克坚、沙文汉和张承宗等就在张发奎家里指挥迎接解放军。弄内16号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45年,它和弄内18号原先都是上海大新百货公司创始人蔡昌为他的子女所建的,蔡昌在1947年时携家移居香港。从20世纪50年代起,162楼成为著名交响乐指挥家陈传熙的寓所。陈传熙于20世纪30年代考入上海国立音专,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从事话剧、电影的配音工作,又兼任国立音乐学院常州班和上海音专副教授,成为我国最早的双簧管教员。解放后,陈传熙在上海交响乐团及上海音乐学院两处任职。陈传熙的指挥生涯中,共完成各类影片音乐达二百多部。2012127日,陈传熙因病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6岁,算是高寿了。

五原路251

 建于1939年的五原路251号为英国式独立花园住宅。建筑为假三层,形体简洁,错落有致。双坡顶,较为平缓,有棚屋形老虎窗。墙面采用红色清水砖,强调山墙面的构图和比例,山墙面底层为凸窗,上面是二层的阳台,栏板作实体围护,没有花饰。局部门廊等重要部位采用石材,并进行重点处理。如入口处雨棚处理成波浪形,由雕刻精美的巴洛克式涡卷支撑,内部装饰为西式风格,彩色玻璃窗、楼梯栏杆及门框上部券心石也雕刻成券涡状,具有新艺术运动时期建筑特征,现该住宅为商务部驻沪办事处使用。

协发公寓


五原路253-267号、269-271号为建于1933年的协发公寓,其平面为一字型,立面简洁,水泥拉毛外墙面。呈弧形的楼梯间半平台悬挑,不占用地,又美化了立面,并设置了大片玻璃窗,为建筑亮点。通往阳台的起居室设置六扇落地长窗,中间的天井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功能。这幢四层公寓,在1982年底被挖潜加了两层。

沿街一景


自由公寓

在五原路永福路口矗立着一幢体型瘦长的自由公寓,它是犹太人留给上海的一个宝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着当时犹太人的心态。这幢九层公寓建于1933年,是上海滩著名的袖珍公寓。建筑处于狭长的地块中,公寓前方布置大片绿地,使公寓藏身于深院之中,幽静雅致。院内一株苍劲的老榆树潇潇伫立,高大的枝叶探出低矮的围墙,不时有点榆钱飘落在门前的水泥地坪上,风情独具。建筑整体为简洁的现代风格,外墙镶嵌深褐色面砖,平、立面都是左右对称的。中间部分的窗套和



两侧部分的窗下板为白色,建筑立面中央有一白色垂直装饰带为构图中心,建筑顶部向后退,向中间收缩,形成阶梯状,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建筑底层以粗粝石块作为基座,使建筑带上了一些古典色彩。建筑内部以中央电梯和楼梯为轴线,两边对称。每层设两个三室户,南边大间为客厅,南北各设一个卧室。卧室与客厅相接的阴角处设置封闭式转角阳台,既可作为两个房间的通道又可作为阳光房。可见这幢一梯两户公寓规模虽小,但小中见大,细节完美,不愧为公寓设计的精品。

自由公寓的名人住客:

俞振飞(1902.7.15—1993.7.17)上海松江人,出生在昆曲世家俞粟庐之子,自小从父习昆曲。生于苏州义巷。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工小生。

言慧珠(1919-1966年)蒙族,祖籍北京,著名京剧旦角演员。其父是民初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12岁从姜顺仙、程玉菁等学艺,1935年登台初演《扈家庄》,后相继在上海、天津演出,1943年拜梅兰芳为师。

沿街一景


五原路252弄是建于1938年的大通别墅,大通别墅弄底11号是爱国实业家、民主斗士包达三的旧居。


<以上为弄堂入口,更多期待大家去实地鉴赏>

包达三旧居是一幢三层楼花园洋房,南面有三个阳台。花园内除花草树木外还有一座假山和喷水池。现在这幢花园别墅的原汽车库已改为住房,屋前喷水池改为自行车棚,里面住进了许多人家。


三毛之父张乐平旧居




五原路上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有三毛之父之称的漫画家张乐平了。

张乐平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是中国儿童连环漫画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他还是一位爱国者,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乐平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漫画,投身抗日救国行列。1945年,他在上海创作了“三毛”形象,其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从此他也被誉为“三毛之父”。



有意思的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陈平看到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的故事受到感触,给自己起了“三毛”的笔名。成年后,陈平更是跨越海峡千里来沪寻亲,认张乐平为“义父”,一时被传为文坛佳话。陈平访沪时,还曾在张乐平故居小住。

1948年秋天,昆仑影业公司要把《三毛流浪记》拍成电影,制片人韦布。为了挑选出扮演三毛的小演员,他们看了无数孩子。最后,选中了一个叫王隆基的男孩。于是,赵丹、孙道临、上官云珠、吴茵等大明星都心甘情愿地为一个无名小演员当配角。片中有一个穿了公主裙子抱住三毛亲一口的富家小姐,是由上官云珠的女儿姚姚客串的,这个女孩子的不幸经历,后来成就了陈丹燕笔下的“上海红颜往事”。


201518日,张乐平子女重聚一堂,捐出了父亲的285件遗物,囊括了张乐平的手稿、书信、收藏等,品类繁多、年代跨度大,基本能反映这位卓越漫画家的生活与艺术历程。201626日,张乐平故居正式向公众开放。

沿街一景


有半个世纪历史的中国福利会会址


五原路
314号是中国福利会会址。中国福利会是由孙中山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女士创建的一家致力于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文化教育事业的慈善组织。19508月,中国福利基金会更名为中国福利会。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这是一幢建于1932年的欧式白房子,建筑为三层独立式花园住宅,哥特复兴风格,双坡屋顶,入口处有宽大的门廊,装饰着白玉石雕花柱子,粗壮的柱子配合弧拱,令门廊简洁有力,门前的石狮憨态可掬。楼上有圆形的罗马式小阳台。立面的门、窗洞多采用弧拱和平券,四周有白色线脚,墙面浅灰色涂料平整,门、窗口有白边,三层窗有坡势,二层窗下有多种几何图案,室内外细部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庭院里假山上有一座江南风格的亭子,由鹅卵石砌筑的石阶通往。假山上搭建一座石桥,下有花瓶式的门洞。院子里还有很大的草坪,漂亮的鸽子在上面旁若无人地漫步。这幢充满欧陆风情却有着江南风格庭院的洋楼原先是属于宋庆龄的,上海福利会成立时,宋庆龄就把它拨给了中福会。1949年,宋庆龄在此创设了中福会托儿所1950年迁出,1959年又迁回,此时其已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园内山石亭台,池塘竹树,布置精巧,园东绿草如茵,园内还有儿童游泳池和多种幼儿体育活动设施。现这幢欧式洋楼为宋庆龄基金会、中福会的办公所在地。花园里的草坪上矗立着宋庆龄先生的雕像,雕像上的宋庆龄身穿旗袍,披着披肩,温婉地望着来此的人们,令人感觉十分亲切。


五原路283


五原路283号的花园住宅,建于1946年,抗战前这里是意大利俱乐部。抗战后上海钢铁大王朱恒清将其买下后重新翻造,直到1948年才建成这幢四层楼高、钢筋混凝土结构、马蹄形的独立式花园洋房。朱恒清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家祖辈是无锡的有钱人家,太平天国时,一场大火烧了整个村子,朱家从此败落。朱恒清出生8天后,母亲就因产后感染撒手人寰。祖父朱士川在朱恒清七八岁时,就离开了无锡老家,到上海谋生,朱恒清在十几岁时也追随祖父到上海学做生意。1930年,朱恒清在上海开了一家恒馀铁号,他善于经营,生意做得不错,但总感觉单纯经营铁号未免仰人鼻息,看外国人脸色吃饭。1940年,朱恒清联合了几十家大小铁号,在武宁西路成立了茂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老上海最大的私有钢厂厂主。1942年,他因将钢铁供给新四军而被日本宪兵司令部抓起来,其妻陆英娣托人用一包金条将其赎出来,朱一怒之下索性关掉钢铁厂,并将厂房出租。抗战胜利后,他重操旧业,生产竹节钢和扁钢并操洋泾浜英语周旋于生意场中,以非凡的魄力购买了三条沉没的旧船,生意越做越大,开了一分厂、二分厂,成为上海滩钢铁行业的龙头老大。


朱恒清发迹后在五原路上建造了这幢气派的花园住宅。建筑南面为主楼,主楼底楼分东、中、西三间房,高敞明亮的房屋之间均有活动移门隔开,拉开来就是个漂亮的大厅,可以跳舞,也可以举办宴会。二楼是佣人住房,三楼为主人卧室。四楼有一间
40平方米的玻璃房。下面还有地下室以通风防潮。西面为厨房,北面为汽车间。屋外有一个大花园,两个网球场,花园内有大片草坪,草坪中间种着几棵香樟,两侧为瓜子黄杨和冬青,清新淡雅,通过花园里的旋转楼梯可直达三楼平台或四楼。房子建成后,朱恒清全家于1949年元宵节搬入,朱恒清在这幢房子里一直住到1986年因病去世。

外侨公寓




建于1930年的五原路2891号和3号建筑原为外侨公寓,是英国传统风格的联立式假三层花园住宅,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姐妹般并排站在一起。住宅沿弄堂立面上下两段以不同材质区分,既显出形式的丰富,又呼应了居住空间的使用方式,底层是辅助用房,而住宅的主要入口是由围在清水红砖墙内的楼梯直接引入二楼才能到达。楼梯侧墙处理在立面上引人注目,梯段上弧形砖砌扶手与锯齿形的上升折线组合起来,显现了一种动态的韵律。住宅较陡的双坡屋面,高耸的红砖砌筑烟囱,门上的铁饰,还有面向花园立面底层尖券门廊和扶垛,与半露木架形式的结合,充满着英国乡村住宅的气息。

五原路沿街一景


有近五十多年办园历史的上海市公办一级一类幼儿园...五原路幼儿园


洋房中的功德林和咖啡店,累了可以小坐,懒懒的晒着太阳.



 文:惜珍 原标题《五原路旧日繁花铺满一地》 略有删减


五原路有可能是上海“最悬殊”的小马路,一条乌鲁木齐路从中间穿过,往东充满了市井气,五原路是优雅的,也是市井的,这是上海滩难得的一个,“小资”与“中产”交汇的“上只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