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情茉莉贾迎春

 青梅煮茶 2017-02-22


作者:冬菁

【作者简介:冬菁,大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国学,喜欢阅读,喜欢写作,挚爱《红楼梦》。曾获“为学杯”作文竞赛二等奖,“语文报杯”作文大赛二等奖。浅见拙识,班门弄斧,恳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教。




【按:迎春穿茉莉,是曹公给迎春最悲悯最诗意的一个场景。许多读者和文章都注意到此。本文更是细挖茉莉的意象内涵,旁征博引。此中有深意,正待解人言。】


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命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扔在水面,引的那游鱼洑上来唼喋。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又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宝玉又看了一回黛玉钓鱼,一回又挤在宝钗旁边说笑两句,一回又看袭人等吃螃蟹,自己也陪他喝两口酒。袭人又剥一壳肉给他吃。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作者对迎春的着墨不多,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了,一个“懦”字,概括了迎春的性格。大多数时候的人物群像里,迎春都是一副懦弱顺从的样子,很少有个性化的言行。



而第三十八回里,“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这独立完整的一句,难得地描摹出迎春不一样的姿态来。况心思缜密者如曹公,为何在此处单单选择茉莉一花?私以为此中必有深意可寻。

这句话中的“又”,不作“重复”解,而是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即黛玉、宝钗、湘云等人,在这一时间段里,各具情态。可以推测,迎春并非经常穿茉莉花,至少从作者的笔墨下看来,这是唯一的一次。

细读这段文字,可以发现,此中“独”字用得的确有理有据,绝不是空穴来风。在这休息的间隙里,黛玉钓鱼,有宝玉来看过;宝钗掐桂逗鱼,有宝玉来说笑过;湘云和袭人,和山坡上的众人,有过交谈;探春、李纨和惜春,三人相伴着看鸥鹭;宝玉除了与钗黛有互动外,还与袭人一同喝酒吃螃蟹;袭人,也与湘云、宝玉有过接触。似乎或多或少,众人都与自身以外的他人发生了一定的联系。而唯有我们的迎春,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安静地独立于热闹之外。



“独”,从他人的眼里看来,迎春大概是孤独的,是不合群的,是与人疏离的,于是乎,大家对她的态度有:同情(如探春,累金凤事件中,探春极力为迎春讨公道——第七十三回),或忽视(如宝玉,“二姐姐又不大作诗,没有他又何妨?”——第四十九回)。

但从迎春自身的角度来看,焉知她内心一定孤独?而非乐在其中、不足为外人道也?是不是可以猜测,在热闹之中,迎春独自穿着茉莉花环,享受着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恬静美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迎春此时究竟是何心思,我们已不得而知。毕竟,想象和亲历永远有距离。再海量高清的图片,也无法给你山花水月的真实。所以你的经历,旁人再怎么设身处地,也无法感同身受。因为人的处境太复杂,人本身,也太复杂。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正的理解啊,如天边的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即。

穿茉莉花的地点,选在“花阴下”。背“阳”则为“阴”。可以想见应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除了迎春在“花阴”处以外,其实还有探春、李纨、惜春也在“垂柳阴中”。

喜欢躲在“阴”处的人,大抵是有些自卑情结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写道:“自卑情结甚重的人,会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于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为自己筑起一座窄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当然,也有可能只是因为那天太阳太晒了。

而“拿着花针穿茉莉花”这个动作,又有什么样的意涵呢?



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迎春的“懒于诗词”从上下文来看,当时这个休息的空暇并不是无所事事,表面上大家是在悠闲地欣赏美景,实际上内心里不知为了菊花诗怎样搜肠刮肚呢。虽然迎春惜春只是负责“出题限韵、誊录监场”,但是李纨也说过,“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可是此处迎春“拿着花针穿茉莉花”,这分明是急需心思的活儿,哪里还容她去构想诗句?只能说明她根本无心作诗。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迎春对美的追求和她的娴静温婉。《本草纲目》里有“女人穿为首饰”之句,清朝王士禄也有“花向美人头上开”之语,明清时期将茉莉花穿成花环戴在头上是当时的风尚。时至今日,江南一带还保有将茉莉花制成花环手环或胸花的习俗。   

此外,贾连的小厮兴儿评价迎春“二姑娘的诨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我们似乎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迎春一不小心扎到了手指,鲜血丝丝缕缕地渗了出来,可即便是疼得眼泪直掉,她也只是失语一般,一声不吭,微微偏过头去,轻轻拂掉眼泪,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这一整套动作。”长期的“温柔沉默”,发展成了“逆来顺受”,生怕为他人带来困扰,所有的血泪都往自己肚里咽。



我们的生命的确需要“安静”,但不是这样的“沉默”,正如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所写——“安静是祥和,是平静,是降下生命音量的旋钮。沉默是把那个按钮关掉,把它旋下,全部旋掉。”

现在我们来谈谈“茉莉花”。第七十七回里,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了: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

既如此,这“茉莉花”与迎春之间,想必也是有着某种联系的吧?

《本草纲目》记载道:

“时珍曰∶稽含《草木状》作末利,《洛阳名园记》作抹厉,《佛经》作抹利,《王龟龄集》作没利,《洪迈集》作末丽。盖末利本胡语,无正字,随人会意而已。”

所以“茉莉”一词乃梵语音译而来。



一曰“末利”,将名利放在末位,淡泊名利之心,与迎春不问累金凤、不因猜错灯谜而羞恼似有些许关联;一说“抹丽”,据宋朝张邦基的说法,谓能掩众花也,迎春虽比不上钗黛,没有绝代姿容,没有稀世俊美,但其“腮凝新荔,鼻腻鹅脂”的长相气质,也绝对是名媛闺秀一枚了;而一曰“末丽”,又是否可以理解成“末世的美丽”呢?这些青春的少女们,不正是衰落的贵族家庭里最后的美丽吗?

“时珍曰∶茉莉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滇、广人栽莳之。其性畏寒,不宜中土。弱茎繁枝,绿叶团尖。初夏开小白花,重瓣无蕊,秋尽乃止,不结实。有千叶者,红色者,蔓生者。其花皆夜开,芬香可爱”。

“畏寒、弱茎”,美人如花,迎春的懦弱、多病与此相映照;“其花皆夜开”,暗合迎春的内敛含蓄;茉莉花“芬香可爱”,亦舒在《小郭探案之茉莉花香》中这样形容茉莉花香——“那是一种很高贵飘逸的香气,有点似茉莉花香,若隐若现,非常动人”,“一闪而过,就似一个女郎轻轻走过,无意中留下体香”。

茉莉花是高贵优雅、迷人美丽的,一如迎春的尊贵身份和闺秀气质;茉莉花香是似有若无、转瞬即逝的,一如迎春在大观园里可有可无的微弱存在感,和她短暂的悲剧生命。

茉莉并非原产中国,而是来自西方,是佛教的吉祥物。宋朝王十朋有诗云“没利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而迎春常看的《太上感应篇》,其中就杂糅了儒释道的思想,如佛教的因果轮回说。

茉莉,隐喻小家碧玉、安分柔顺的迎春。柳永的《满庭芳·茉莉花》“环佩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描出了茉莉的清纯质朴;姚述尧的《行香子·茉莉花》“天赋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独逞芳菲。轻盈雅淡,初出香闺”,摹出了茉莉的美丽芬芳。



茉莉的花语是美丽质朴,这没错,但另一方面,茉莉也显得柔弱苍白,禁不住日晒雨淋,受不起风刀霜剑,像极这金陵贵族闺阁里的迎春。面对命运,好也好,坏也罢,她既无力抗争,也无心抗争。让她限韵,她选择“抓阄”;她的灯谜,有“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之句。对待人生,她选择做随风的茉莉,听天由命,被动接受,不追求,不反抗,最终难逃“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的厄运。

茉莉花,大概还有些悲情色彩。张爱玲的《茉莉香片》写聂传庆的母亲嫁到聂家后,“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迎春又何尝不是绣在贾府这块富丽屏风上的一朵娇弱的白茉莉?一旦屏风碎得四分五裂,茉莉花也随之香消玉殒。

还有电影《Blue Jasmine》(《蓝色茉莉》),讲的是也是名媛落难记,与几百年前迎春“误嫁中山狼、一载赴黄粱”的悲剧不谋而合,而“blue”这个词,本身也有“忧郁”的意思,所以我想,也许茉莉本身就带有些悲情的色彩?

贾迎春,宛若一朵悲情的白茉莉,开在热闹的大观园里,开在清静的紫菱洲上,幽微纤弱,素洁淡雅,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文中插图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



点击下图即可关注“红楼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