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名门家风之六丨江西义门陈:忠孝为本 耕读传家

 大红门16 2017-02-22


        15代人聚族而居    

        这是一个家族的繁盛

  3900口同锅共食

  这是一个千古的美谈

  家规家训

  撑起一个家族的脊梁

  德义忠孝

  讲述一种民族的精神

  一部家族史话

  在雄奇险峻的庐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阳湖畔,有一个古老的义门村落。山川静好,日月轮回。千百年来,这闭塞而宁静的一方水土因为世代栖居着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的江州义门陈而口碑相传、誉名华夏。

  历史赋予地理以时间和意义。追溯“江州义门陈”的来龙去脉,要从唐开元十九年一个叫陈旺的人说起,时任江州牧兼德安知县的陈旺举家迁徙至九江郡太平乡永清村即今天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筑屋造舍,繁衍生息,江州义门陈由此发端,创造了“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的家族史话。

  此后,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之盛况。

  唐中和四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

  一套家族规范

  在义门陈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里都悬挂着“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的对联,这是义门陈第一代祖先陈旺以身施教,对后世子孙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条家规。

  1100年前,义门陈第三任族长陈崇创制了《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和《家范十二则》,三位一体,形成了义门陈氏的良好家风。义门子孙恪守祖训,以孝义治家,定族规、置田产、办书院,建立了一个同耕日月、共享太平的大家庭,构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

  唐宋时期的江洲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九百余人口、三百三十余年聚族而居、和谐共处的家族奇迹。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义门陈氏”,宋至道二年封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据史料记载,义门陈先后被唐、南唐、宋三个朝代九位帝王二十余次旌表。

  孝父母,勤本业、崇节俭、尚忠厚、黜异端:守法可以保家,明理乃以涉世。概括三十三条家法的基本内容,它涉及到家族内的各个方面,在同族而居的岁月里,族人们共同劳动,同锅共灶,几千人聚族而居而能和谐共处的原因唯一“公”字而已。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天下为公,是儒家思想齐家治国的大义所在。这个“公”字流传至今,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成长,在这片安宁的土地上,父慈子孝是为人的根本,村民和睦相处是必要的规范,老幼同乐的场景更是处处可见。

  义门家风代代传

  家风来自家规,礼仪源于教化。义门陈以耕读传家,正所谓“八百斗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义门陈氏创办了东佳书院,并在东佳书院兴办家族教育,将义门陈家规进行弘扬、普及和推广。起源于唐、延续至清末的“东佳书院”在唐宋时曾鼎盛一时,颇得声名。清风朗朗、文思悠悠,义门陈的家规家训也在道德文章中升华,在传承效仿中深入人心,在祖祖辈辈的学而时习中根深蒂固。直至今日,陈氏后人依然重视学习教育,子弟刻苦学习、崇文尚艺蔚然成风。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义门陈家规家训文化,对陈氏后人的影响意义重大,一代代忠、孝、廉、义的陈氏后人,像陈独秀、陈潭秋、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等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豪俊,让义门陈的家谱不断增添骄人的篇章。时至今日,散布全国的陈氏后人,秉承着陈氏的家风,走上了各行各业,许多人成为各自岗位的精英,尽一已之力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 

  在“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义门陈人以其“爱天下、忧天下、和天下”的博大情怀,以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精神风范,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添上了灿烂的华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