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威龙集藏 2017-02-22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

在我国,早在春秋之前已经注意到了天上的五大行星,把它们分别称作太白、岁星、晨星、荧惑和填星。到了汉代,司马迁把这五大行星同五行联系起来,给它们起了后来通用的名字,即金星(太白)、木星(岁星)、水星(晨星)、火星(荧惑)和土星(填星)。在西方,用罗马神话里的诸神命名这五大行星,它们是维纳斯(金星)、朱庇特(木星)、墨丘利(水星)、马尔斯(火星)和塞特恩(土星)。

在古代,亚欧各古老文明都认为大地是不动的,只有日月星辰在运动,它们东升西落,即所谓“地心说”。只有个别天才不这样认为,其中一位是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斯。他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地球每日自转一周,让我们有了天空绕地球转动的感觉。同时地球还沿着圆形轨道围绕太阳旋转,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即所谓“日心说”。1980年希腊发行邮票,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日心说的首倡者阿里斯塔克斯诞生2300周年(图1)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

阿里斯塔克斯的论述实在是太超前了,得不到当时公众的承认,被历史遗忘得无影无踪。过了大约1800多年,直到公元1513年,日心说才被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系统地提了出来(图2)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3

哥白尼1473年生于波兰,曾在波兰和意大利的大学里学习天文、数学、医学、法律和神学。他钻研古代典籍,赞同阿里斯塔克斯的学说,分析批判了统治天文界1400多年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心说”,通过长期的观测和计算,终于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了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图3),正式提出“日心说”,即太阳才是宇宙中心。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4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5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6

1660年荷兰地图学家塞拉里乌斯把哥白尼的“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画了出来。这幅星图成为波兰为“1973波兹南国际邮展”发行的小型张的图案(图4)。1993年是哥白尼逝世450周年,哥白尼的头像和他的“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登上加蓬和匈牙利的纪念邮票(图5、6)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7

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后第28年,即1571年,另一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开普勒出生于德国。当时许多科学家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但是在大学求学期间的开普勒已经信服日心说(图7)。他并且修正了哥白尼日心说的缺陷,于38岁后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后世学者因此尊称开普勒为“天空立法者”。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8

和开普勒同时代的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则从实验观测角度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1609年以后,他自己动手制作和使用望远镜(图8)观测天体,发现许多支持日心说的证据。到了20世纪后半叶,进入太空时代,超级大国不断向各大行星发送各种各样的行星探测器,人类对各大行星有了更深入具体的了解。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9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0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1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2

在开普勒和伽利略之后的100多年,人类所知道的太阳系只有六大行星,其中包括地球。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它们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图9),它也是六大行星中直径最小的,但它的密度并不小,在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是密度第二大的行星。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它始终把同一面对着太阳(图10)。但在1965年,人们知道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1973年美国发射水手10号探测器(图11),直到1975年,它三次飞越水星表面(图12)拍摄到了超过1万张图片,涵盖了水星表面的57%。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3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4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5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6

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是金星(图13)。除太阳、月亮之外金星是天空中肉眼能够看到的最明亮的星,最亮的时候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亮14倍。金星轨道靠近地球,两者最近时为4100万千米。金星直径比地球小约4%,质量轻20%,密度低10%。金星在许多方面与地球迥然不同,例如它的自转是逆向的,即由东向西,周期约243天,比它绕太阳公转周期225天还长18.3天,也就是说,金星上一天比它的一年还长。人类对太阳系行星的空间探测首先是从金星开始的,苏联和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对揭开金星的秘密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迄今为止,发往金星或路过金星的各种探测器已经超过40个。1961年苏联试验发射金星1号,未获结果。但它是人类对太阳系内其他行星进行考察的第一个探测器。此后20年间,苏联共向金星发射了16个探测器。1965年发射的金星3号(图14)在金星上硬着陆。1967年发射的金星4号向金星释放了一个登陆舱(图15),在它穿过大气层的94分钟时间里,测量了大气温度、压力和化学组成,并在金星上软着陆(图16)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7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8

对金星的考察,美国不甘落后,于1961发射水手1号金星探测器,升空不久因偏离航向,只好自行引爆。1962年发射水手2号,从距离金星3500千米处飞过时,首次测量了金星大气温度,拍摄了金星全景照片(图17)。1978年美国发射先驱者金星轨道器(图18)成为金星的卫星,考察了金星,还测绘了金星表面地形图。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19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0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1

火星离太阳第四远,在地球轨道之外(图19),图19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然后是金星和地球,位于第四的那个红色星球就是火星。在太阳系中,火星离地球第二近,两者最近时相距5600万千米。人类对这个近邻极感兴趣。1886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用望远镜观察到火星上有一些网状条纹(图20),他把这些条纹称为沟渠。翻译成英文后变成运河。美国人洛厄尔在亚利桑那州建了一座私人天文台。1896-1907年间,火星十分接近地球。洛厄尔废寝忘食地观测火星(图21),拍摄了几千张火星照片。毫无疑问他看到了(或者说他以为他看到了)夏帕雷利运河。事实上,火星上并没有液态水,那些条纹不是运河。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2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3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4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5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6

人类迄今已发射43个火星探测器,成功17.5个。1962年苏联发射火星1号(图22),这是人类发射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但它升空4个月后,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处与地面的通信中断,没有完成飞近火星考察的任务(图23)。美国紧跟苏联,于1962年向火星发射水手3号探测器,失败。紧接着又发射水手4号(图24),圆满成功,摄取了22张火星的特写照片。1971年,苏联发射火星3号(图25),其着陆器成为第一个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的探测器,但它仅仅在火星上工作了大约20秒,甚至没能发回一张完整的照片。两天后,美国发射水手9号(图26),成为围绕火星旋转的卫星。它在轨道上工作了349天,传送了7329张照片,涵盖了超过80%的火星地表。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7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8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29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30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31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32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33

人类最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测计划是美国的海盗号计划。1975年美国向火星发射了海盗1号和海盗2号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包括轨道器和登陆器两部分(图27)。轨道器围绕着火星拍照(图28),共发回5万多幅火星照片。登陆器在软着陆后(图29),收集火星土壤,分析化验火星上有无生命。有趣的是,在轨道器拍摄的火星照片中,出现了一副人脸(图30)。公布后引起地球人轩然大波,纷纷猜测那是火星人的作品。令人扫兴的是,在登陆器搜集的火星样品中,没有发现任何生命痕迹,从而排除了有关火星人的推测。1996年美国发射“火星探路者”(图31),这一探测器在登陆火星后成功地释放出“索杰纳”火星车(图32)。登陆器和火星车两者一共发回了23亿比特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包括超过1.7万张照片。1996年美国还发射“火星全球勘测者”(图33),执行火星全球制图任务。它发回的数据量超过了之前所有火星探测计划收集的数据总和。并先后3次延长任务期,打破了在火星持续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直到最后,在火星工作10周年纪念日之前仅仅5天,“火星全球勘测者”探测器才不幸与地球失去联络。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34

单留:太阳系八大行星(上)
图35

火星有两颗卫星,即火卫一和火卫二(图34)。火卫一体积较大,像一个形状不规整的土豆,它长约27千米,宽22千米,高18千米,离火星表面约6000千米。它绕火星转动比火星自转的速度还要快,所以在火星上看它的这个月亮,是西升东落。1971年水手9号首次拍得火卫一的照片。1977年海盗1号对火卫一进行了观测。1988年苏联专门发射火卫一1号和火卫一2号两个探测器(图35),准备对火卫一进行详细观测,但都没有取得圆满成功。

                                 ——刊于《上海集邮》2017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