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石头就像找对象,看清想清最要紧

 斗柄 2017-02-22

 

每一个玩石者,都有一个梦想——拥有一方纯顺,干净,质地好,无瑕疵,且不是特别小的印章。这样的标准,听上去好像找女朋友的标准——要白,要富,要美,最好顾全大局,温柔体贴,外加孝顺父母。

 

现实中买石头也像挑对象:诉求虽然都很美好,但实现起来却有诸多难处。真正遇到了“女神级”的好石头,又恨自己囊中羞涩高攀不起。



冰糖一样底子的水洞高山


在自然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寿山石,与她的天生丽质相伴的,是类型多样的各种瑕疵,针、钉、砂、糕、斑、筋、格、裂、内爆、花杂……如影随形,难舍难分,令人头疼不已。

 

然而“石病”也分轻重,有些石头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致命:比如常见的砂丁。它一般是镶嵌在石头中的小颗粒状杂质,质硬,会损伤刀刃,以白色居多。对于学篆刻的人来说,挑选章料中最常被提到的是需“避开砂钉”。

 

印章最郁闷的就是遭遇砂团


如果砂钉在石头表面,可以用手摸到细微的凸起,对光也很容易分辨出来。砂钉是篆刻的敌人,但它本身并不怎么妨碍欣赏的。倘若砂钉不多并且不在印面上,不妨碍篆刻,大可不必过于计较。

 

再比如“针”,也是不少玩石人的心头大患,但如果真正下刀篆刻或雕琢,这个问题实际上比起砂钉更加微不足道。“针”由于太过细小,在下刀时几乎不会有什么感觉,若是印章有针,本身其实是无碍的。


黑针其实并不妨碍篆刻,对印章没有实际伤害


细密均匀的针点有时也是一种审美潮流


况且,如果黑针分布均匀,也有风味——“天蓝冻”这个石种特有的灰蓝色,就来自细小而分布均匀的黑针。故黑针算不上什么需要大惊小怪的东西,如果工艺化解的好,或者本身有节奏与美感,反而很有赏玩的余地。

 

糕和砂团都是较大面积出现在石体中的杂质,一般都呈白色。糕多见于善伯、松柏岭,而砂团多见于芙蓉。但二者并不同质,糕与石体只是颜色不同,质地虽有差异但可以下刀,打磨后亦可出现均匀光泽,即使出现在印面上,对篆刻的影响也不算是很大。


糕点是常见的石种特征,并不难于接受


对比来说,砂团即便打磨也是硬质而无光泽,如果印面上有这么一块,作为印章基本上就废了。与它一对比,糕这种“可以抢救”的性质,还是显得随和多了。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叫“斑”,这类东西被人提到的不多,因为它的本质并非杂质,而是杂色,一般指纯净石体上色彩突兀的小块,大部分时间甚至都不被当做缺陷来看。比如旗降的“蜜杨梅”就是斑的一种,它是深红色的小斑点,分布在石体各处,大部分的旗降石都不能避免。


旗降上的色斑,也是辨认石种的一种特征

 

寿山中如果色斑小而匀密,排布规律者就被叫做“桃花”、“朱砂”——又成为一种被追捧的美质了。更有甚者,青田上的深蓝色斑点被称为“蓝星”,会令一枚质地普通的青田石价值大增。因此,色斑从本质上说并不是石头质地的缺陷,遇上喜欢的人,还认为是闪光点。


“桃花”也是色斑的一种,但无人可以抗拒它的美

 

钉、针、砂、糕、斑都属于石头天生的特性,那么还有一类,并非石头形成时固有的瑕疵,而是后天受到的损伤。

 

筋、格,一般来说指的是一回事,是石头上一条醒目的暗红色线。它是久远的裂痕,开裂之后又被周围环境的有色元素逐渐浸入,将伤口“粘合”起来,它只会出现在田黄之类的独石上,亦是鉴别田黄的特征之一。这样的特征有着两面性:一来确实是“创伤后遗症”,二来却也是“身份证”。没有它完美,有它却安心。留与不留,只能见仁见智了。



田黄的红筋是一种“身份证”



田石上的红筋,反而受到石友的宠爱

 

裂与前面两者不同,它是石头崭新的伤痕,也是石友们最为痛恨的问题。筋格虽然难看,但它是稳定而无变化的,看到时什么样子,永远都会是那个样子。而裂则完全不同,它里面没有色素浸入,看上去并不是很醒目。


一条吃透石体的大裂,往往昭示着整块石头秉性的不够稳定,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这样的石头随时都有可能裂得更深更大。


原石难免裂痕,如果切章就需要避开这些裂

 

裂对篆刻也会有影响。浅裂出现在印面上,可能只会影响到个别笔画。但如果是深裂,在入刀时石头顺着裂纹掉下一块来都有可能。

 

不过,寿山石在现当代都是以炸药开采,因此裂痕有时候也非石性的反应,可能是在爆破时留下的“震伤”,这种震动造成的小裂可能永远只是一条小裂而已。对于石头本身稳定与否,不能仅仅靠裂来判断,还需要结合别的元素综合考虑。


爆破式开采造成的裂在原石阶段相当普遍


最后要说的是“内爆”,它也是一种伤痕,但不是开裂这种整齐的损伤,而是石体内部成片细微裂痕的集合。

 

内爆的石头,肉眼看起来像是一团一团的白色虱卵,似乎非常吓人。但在篆刻制印时,内爆其实并不妨碍刀感。唯一不便的地方,还在于一些不规律的内爆于会使边款看不清楚,视觉效果上差了不少。

 

但这样的情况,吃透了油就真的会消弭至完全无形,即使把油擦干净,短时间内也不会现形。除非油干,否则便不会立刻浮现出来。


内爆的情况一般是环境骤变造成的

 

仅仅上油一天后,内爆处大部分已看不出来


倘若真的遇到这种印石内爆的情况,自己又不愿意割舍,那就抹够油包好吧!眼不见,心不烦,说到底玩石头和找对象最接近的还是这里——舍不得分手,就要做点迁就。只要不以这样的手法去欺骗别人购买,自己的东西怎么处理也都不为过。


即便如此,也有特例——我们常说的“环冻”其实也是石头在内爆后的产物——就好比象牙的“笑”(开裂),和瓷器的“开片”一样,只要爆的好看,有规律,不是石性不稳的象征,无论哪种特征的“毛病”都可以成为“特色”。

 

 “女神”总是高高在上,而身边的“眼前石”,则难免这样那样的小遗憾。于这些情况,与其发牢骚,倒不如深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读懂那些瑕疵的本质,然后决定接受或者拒绝。好比我们在婚前,总要先想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就弄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再去做选择才不至于后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