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面问题突破瓶颈 推动县级政采健康发展

 太平盛世在等你 2017-02-22

编者按 作为我国政府采购管理操作最基层架构的县级政府采购,其目前的发展还面临各种难题和困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县级政府采购的健康发展,与我国政府采购当下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要求不相适应。为开创县级政府采购发展新局面,本期《政府采购信息报》将深入分析我国县级政府采购发展面临的瓶颈,探讨解决思路,并梳理部分地方县级政府采购的突出和创新做法。

县级政府采购现存七难题

作为国家政府采购体系的基层架构,县级政府采购的发展和提升,是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全面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县级政府采购发展相对滞后,实践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先斩后奏 规避政采

一些县级采购人单位,在推行政府采购工作时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认为实施政府采购后,各单位分散的自行采购变成了集中采购,削弱了其原有的“权力”,有“先斩后奏”现象,随意性较大,支出效益差,因此实施政府采购的积极性不高。

基于上述错误思想认识,有少数基层部门对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某种抵触情绪,认为财政揽事过多,实行政府采购是回收部门手中的采购项目审批权,甚至有意规避政府采购。

甚至少数县级采购单位因政府采购意识不强,认为政府采购程序复杂繁琐,在实际工作中想方设法规避政府采购,依法采购的观念意识切实有待提高。

这些思想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级政府采购的发展。相信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逐步完善与管理的不断深入,采购人单位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会逐步深入和提高。

2、规模偏小 参与度低

由于县(区)通常地域狭小,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供应商、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等缺乏,制约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

同时,县(区)级政府采购范围狭窄、项目单一,政府采购总体规模小、批量少、单项资金小的问题较为普遍。正是由于采购标的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供应商也因为县级政府“无利可图”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如何扩大县级政府采购规模应该引起业界关注。

3、预算脱节 采购无序

自从在政府采购领域全面铺开部门预算工作以来,很多县级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意识不强,预算编制不全或者不实,分散采购多、集中采购少,临时性和突击性的采购项目也时有发生。

目前,县级单位普遍存在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整的情况,甚至有的单位年初不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临时采购、即审即购现象严重。一些县级采购单位事到才申报采购计划,而且列报的采购预算和实际情况脱节,执行中采购项目总额突破采购预算,或是改变采购预算。

县级财政多是“吃饭财政”,本级财力有限,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不完整导致约束力不强,使得采购工作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

4、专家不足 影响评审

由于县级地区受地域限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数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县级政府采购专家库建设很不完善,专家库中缺乏涉及多行业多技能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购的评审质量,位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质疑投诉埋下隐患,在影响政府采购整体质效的同时,也影响了政府采购的社会公信力。

总体来看,县级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存在专业范围窄、层次低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稀缺性的行业,比如机械、电子软件、图书类专家,县级基本没有,需要到外地抽取,而外地抽取专家不但时间长,而且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采购效率和质量。

5、技术滞后 质效低下

县级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建设还处于初始水平,缺少专门的信息网站,致使不少县级领域至今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政府采购信息化的落后,使得政府采购日常管理仍处于是纸质化操作模式,平时陷在事务性工作中,对政府采购政策的学习不够,不利于政府采购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大数据分析,没有突出采购人的主体责任,与现阶段简政放权的工作思路不一致。

6、队伍薄弱 人才匮乏

政府采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具有政策性和业务性强、涉及专业面广等特点,对从事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虽然县级财政部门十分重视政府采购队伍建设,但因为一些现存的客观原因,如从事政府采购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行政后勤部门,或多是兼职人员,造成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知识,不利于县级政府采购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7、监管疲软 履约不力

不少县级单位在招标采购完成后,在政府采购合同签订、货物验收、履约执行等环节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随意更改合同、损害对方权益、使用不法手段骗取中标资格;谋取不法利益;违法转包分包等“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违法违规行为,不仅影响到了政府采购的效益,也在很大程序上影响了政府采购的社会公信力。(张瑾彧)

县级政府采购破题七路径

县级政府采购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级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发展,那县级政府采购该如何突破瓶颈?笔者思考总结了七条对策供业界参考。

规范操作 依法采购

县级部门应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传媒途径宣传政府采购。服务类采购是《政府采购法》规定的三种采购对象之一,货物类和工程类之外的项目均属于服务类采购的范围,这为县级拓宽服务类采购空间提供了法律依据。

因此扩大县级政府采购规模的当务之急,是以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条例》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将属于服务类采购的项目有步骤、有计划地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加强管理、规范操作、依法采购。

转变思维 创新机制

以会议采购为例,可以大胆创新,采用省、市、县联动方式进行,就是在首府地市的省级机关、市级机关和县级机关、事业单位等,凡是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会议及接待,一律在政府采购招标确定的定点场所举行。采购中心可通过电台、报纸、网站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再加上联动的效应,增强供应商参与竞标的积极性。

加强内控 提高技能

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业务操作程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积极探讨服务类采购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依法采购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满足采购人的需求,提高采购效率和采购工作质量,积极组织实施采购,以应对采购人不断增长的采购需求。

归集合并 有效监管

将辖区内各乡镇的货物、工程及经常性的服务项目采购纳入县(市)级统一办理,既可扩大县(市)级政府采购的规模,又可以对乡镇财政支出的情况实施有效监督,使其财政支出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填报计划 有序实施

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年度集中采购目录,定期由各行政事业部门填报政府采购计划,使政府采购中心对拟实施采购的项目做到心中有底,以便有计划地安排工作,既可以在计划形成规模时实施采购,也可以实行横向联合采购或区域联购。

上下联动 县际联合

建立以省、市为轴心的区域性采购市场,实行“省级搭台、市级唱戏、市县上下联动、区域横向联合”的运行机制。可以发挥省、市政府采购机构在规范运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避免盲目采购、重复采购、多次采购所造成的重复作业和浪费现象;变零星为集中,变零散为规模。

县(市)级政府采购部门之间加强协作,签订联合采购协议,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的采购项目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实行统一公开招标,以充分发挥采购的规模效应。

政采预算 单独列示

县级单位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将政府采购预算单独列示,以便在财政资金充余、财力允许时,动用采购预算资金集中统一采购。(赵长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