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甯狂生课件】2 ·《长亭怨慢》解析

 WENxinHANmo 2017-02-22


【天下精舍】天下人的精舍

【天下精舍第五十八期】

【前言】

        天下精舍,是面向特定对象的诗词美文交流群。本期推出【安甯狂生课件】2 · 《长亭怨慢》解析,供大家学习欣赏。

【导师简介】

        安甯狂生,蜀南安宁桥人,潜“天下精舍”。性喜倚声。

【安甯狂生课件】2 ·《长亭怨慢》解析


安甯狂生解析【长亭怨慢】


中吕宫【长亭怨慢】(姜夔)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但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一般认为,这首词是姜夔回忆与合肥情人离别时的情景。但是我读来,是重回故地,沧桑变化,追悼逝者的哀痛。大家可能忽略了“词序”里“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和词中韦皋玉箫故事的结局。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见于《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前为琅琊王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过去种的柳树,今番重见,都已十围。树都变成这样了,人怎么能不伤感呢?这是时光流逝,重回故地,沧桑变化的慨叹。

 


再看韦皋玉箫的故事——《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载,唐韦皋皋游江夏,与玉箫女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玉箫死啦。

 


也许,有人要问:姜夔离开合肥后,可能再也没有回去过了,或者,姜夔情人或许很久以后才死的呀!拜托,这是词,是文学。姜夔非得把自己合肥的事一五一十地按实际来写么?他不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文学加工么?

 


下面,我们来慢慢分析,我这个说法,它到底成立不成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起拍是一个简单的句子。但要深刻理解它的内涵,还是要仔细去体味的。首先,“絮”,点明时间是“暮春”这个时候;其次,“渐”,是一个过程,“吹”,是动词,“尽”,是状态副词,那么“渐吹尽枝头香絮”,是看到“柳絮从枝上还有,一直吹到没有”这个过程,它不是片刻,而是有一定长度的时间,它的含义是:人,在那儿徘徊了许久;再次,“是处”,一般都引柳永的“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以为是“处处”的意思,但我认为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解不通——“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若是“处处人家,都是柳阴浓密”——讲不通——其实,“是处”,就是“这里”的意思,就是“枝头香絮被吹尽”那几棵柳树边那户人家,并且“绿深”,不但是柳阴浓密的含义,而且还含有“关门闭户”的潜在内涵——人不在这里了的意思。——这不是重临故地,沧桑变化后,物是人非的感觉——这恰恰是词序里写的那种“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那种感觉——是什么?所以这一拍,它不是写离别当时的场景,它是写:暮春之时,重临故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徘徊许久的怅惘情绪。——唯有这样,它才紧扣著“柳”字写的——若“是处”解著“处处”,有可能不止柳树了——,才与词序中桓大司马昔日“种柳”,今日“重见”的感慨,关联在一起。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承怕,是一个远景。过去多解作是作者“坐著船离开”时“不知自己将要飘向何处”的场景——这种有点故意忽略“远”这个字的意思,不知何故,解释不通的——我们关键是要找到它与起拍怎么关联的,才对自己今后填词,怎么写有实际意义。——它的来源,就是起拍“徘徊”的概念延伸——人不见了,徘徊许久,抬头远望,曲曲折折的江岸,江面上,暮色下稀稀落落的行舟,不知又载人何去?——“向何许”,是很有感慨的——自己找寻的人去了哪儿?自己当初四方漂泊无定,人间其他人的为了生计,四处流浪,都包含在其中了——这为下一拍“阅人多矣”,埋下了伏笔。没有闲笔。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上一拍,作者投向了远方,视线离开了“柳”,这一拍,又拉回来,紧扣“柳”写,照应词序。它的办法,是通过“长亭折柳送别”与“向何许”的关联,通过人间的“离别”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人间许许多多的“长亭送别”,投向柳树来见證的。其是它的含义,是作者经历了和见惯了许多悲欢离合。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这一拍,是上一拍的延伸。是从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隐的“一树碧无情”,并且通过“阅人多矣”四字,反向关联“树犹如此”,紧紧扣住“柳”,表达无限哀怨的感情——天无情,所以天不会老,树无情,所以见惯了悲欢离合,依然年年青发——它居然不会像人一样白发。树青,暗示人白发,也从侧面暗示人老去,临故地的意思。——这就从“柳”发端,又用“柳”收束上片,并且以发感慨的形式引出下片。

 


日暮。望高城不见,但见乱山无数。——过片,又是远景,而其实是最不好理解的地方。我们先来梳理它引用的典故,然后看它是如何与上片关联在一起的,这个非常重要,无关联,就是芜蔓之笔——“高城不见”:语出中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原诗全首如下:


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去意自未甘,居情谅犹辛。

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

一屦不出门,一车无停轮。

流萍与系匏,早晚期相亲。


理解了它的含义,就能理解本词的过片这一拍的涵义——这是离别情人上路后,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直到看不见心爱的人,然后归结为两心同期美好的结局的一首诗。——在离开的路上。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把这首词理解为当时离别场景的原因。——其实,通过上片的梳理,这个过片的含义是这样的:暮春重临故地,徘徊许久,人去楼空,浓密枝上的柳花,渐渐飘尽,抬头远望,暮色一起,曲折江岸,行舟帆起,不知飘向何方,身边的柳树,虽见惯了人事沧桑,但它没有人的感情,太阳要落山了,我还是走吧。但是,人虽走远,我依然依依不舍,回头望去,那户人家已经看不见了,那里,再也见不到我的人了,只有乱山起伏,映入眼帘。——这就是关联。这是典型的上片景物铺垫到感慨,下片抒情的,最简单的解构办法——不是简单的结构,就写不出好东西的。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这一拍开始,才是抒情重点的开始。这个故事,我们再抄一遍——《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载,唐韦皋皋游江夏,与玉箫女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玉箫死啦。——不仅仅是当初离开之时,我没有忘记,这次回来,人去楼空,追寻不及,也许我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是我依然怎么能忘掉当初的约定呢?——这一拍和上一拍的关联,是靠那首诗的最后一联:“流萍与系匏,早晚期相亲”与“玉环分付”关联在一起的!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这就是本词,抒情的核心,主题。是当初“分付”的具体内容——担心——不信而言中了——无人为红萼作主——反向地关联了:“流萍与系匏,早晚期相亲”——并且,遥接上片“阅人多矣”,突出事情的悲剧色彩。——“阅人多以矣……怕红萼、无人为主”——这就是,上下片紧密围绕这个主题,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结构方法——见惯了人世间的离别悲剧,逃也逃不掉。所以,推出结论(文森兄说的落想)。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再快的刀,能剪去永诀的哀痛么?——离愁千缕——从柳树起兴发端,又回到柳树收束。这就是所谓的首尾一贯。

 


好了,我们一拍一拍地拆开说完了。现在我们在从头梳理一遍它的结构:柳兴→推出→柳束→推出→柳束。画了两个圆,上片一小圆,上下片一大圆,首尾一贯。兴笔,景物铺垫,推至上结,引出感慨,带到下片抒情,回到兴笔收束。下片第三拍后半部分,放置抒情重点,主意,逻辑上遥接上片第三拍前半部分,形成一个封闭圆,这两部分相接的跨度,决定词抒情的深度。——这是八拍慢词,最易把握,次最不容易散的,最简单的结构形式——简单,但并不是满足不了写出好词的目的。——你们可以参考参考姜夔另一首词《一萼红(古城阴)》,看看他是不是依旧采取这种最简单的方式。也可以参考参考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看柳七这首词的结构形式,是否和这个有何异同,这两首词质量如何,你们自有估量。——那么,你们明白了些什么没有?

 


当然,我可以十分清楚明白地告诉你们:这不是长调结构安排的唯一办法。主题的明确性,拍与拍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你理解得越深刻,你填词的自由度越大。


 


天下精舍编辑部


主编:無爲            

编委:幽兰静雅   小水晶    娃娃    小泓

            安蓝雪儿   弦音   子青    兰兮 

责编:無爲   城城   雪儿   向着阳光  

美术:若非   凤非飞

语音合成:采茶   毛桃

本期编辑:無爲


公众号ID:tianxiajingsh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