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

 老鄧子 2017-02-23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令菩萨'或'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称'灶君公'。传说他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称为小年。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各地风俗

河南风俗

河南汉族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河南汉族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汉族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祭灶节图册 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河南人祭灶历来由男人主祭,汉族民间传说,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阳等地,也有家庭主妇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作成'祭灶汤',端至老灶爷牌位前,然后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称'祭灶糖',因'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故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有的还烙制十八个火烧,并用公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同时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祭灶时,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鸡冠上,然后,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祭者口念祷词,其内容多种多样,均为求助祈福之语。祷告毕,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置于纸马上焚烧,同时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祭祀便告结束。

祭灶后,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饼和共进晚餐。在上蔡等地,所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俗称'填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祭灶节后也是贫苦人家难过的日子,称作'年关',这时地主多派人到穷人家讨债要帐。一些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谓之'躲年关',到年三十贴了对子后再回家,因俗有'年三十儿贴花门'之后外人便不可进家的规矩,故称'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

北京风俗

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以代卖'灶王爷'。这种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

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陈旧不堪的旧灶王像。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来到了。

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就可以了。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云'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称它为'祭灶日'。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爷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看业灶王爷贤伉俪都是喜欢吃甜食的。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

福州风俗

在福州,不同身份的人祭灶的时间不一样。福州有句俗话'官三、民四、曲蹄五',指当官者廿三祭灶,老百姓廿四祭灶,曲蹄囝(疍民,连家船民)廿五祭灶。

以前,灶公坑就设在厨房内面向灶的方向。祭灶这天,灶公坑也要打扮一番。香炉放在中间,两旁点上一对红蜡烛。烛台的旁边,一边摆上一个花瓶,一边摆上福橘。摆花瓶,祈求平平安安,而摆福橘,则祈求吉祥如意。

在灶公坑的下方,桌上摆着供品。灶糖、灶饼是用麦芽糖做成的,本意是请灶公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大家要把旧的灶公画像揭下来烧了,而不是撕了,意思是恭送他上天。

福州人祭灶日为何要吃甘蔗,还有个传说。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福州小年祭灶时,要保留蔗头。

在福州地区,祭灶还需要用到年糖年饼,又叫灶糖灶饼。相传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视察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末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这时候家家户户都祭灶为灶神饯行。祭灶分两天举行:廿三夜'祭荤灶',供品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廿四夜'祭素灶',这时候年饼就派上了用场,祭素灶只供水果和灶糖灶饼,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祭灶特别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口涂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所以传统的年饼一般都以糖馅为主。

祭灶节,汉族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12

“中文图书网”公众号,是以中文图书网(www.zhongwts.com)、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聚雅》双月刊以及聚雅斋拍卖有限公司为依托的多位一体文化艺术平台(每期都有原创文章)。在传统文化、新旧艺术、权威观点、新奇视野、生活妙招的碰撞中,让文化轻松走进生活,让生活轻松充满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