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常说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和战国是怎么划分的?

 茂林之家 2017-02-23

周朝的都城本在镐京,周幽王时,因为宠爱褒姒,废掉了申后所生的太子,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申侯勾结戎狄叛乱,攻破镐京,因为之前周幽王曾经在无患的情况下点下烽火台戏弄诸侯,所以在这次叛乱中点下烽火台,并没有诸侯前来救援,导致周幽王被戎狄杀害。之后众诸侯拥立原先的废太子继位,史称周平王。因为镐京自然灾害不断,残破不开,并且靠近戎狄,所以第二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史称“平王东迁”。之后历史上则将以后的周朝称作东周。

因为周平王是被申侯主张拥立的,而申侯叛乱是周幽王被杀的原因,所以在周朝礼制上,平王实际上成为间接弑父之人,因此得不到天下诸侯的尊重,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开始大权旁落,各路诸侯开始做大,周室无力控制天下诸侯,也无力抵抗戎狄的侵扰,反而需要诸侯的庇护,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春秋时代的天下诸侯开始登上政治的中心舞台,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

平王东迁以后的近三百年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晋楚争霸,晋齐争霸到吴越争霸,再到当时卫国,郑国,陈国,鲁国等小国,诸侯国有上百个,都是周朝宗室或者武王时册封的功臣以及先代贵族,虽然有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高低的划分,但都是诸侯出身。政治上的主角都是诸侯国。孔子编篡的史书《春秋》,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两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将这一时期也用这一书名来作为称谓。

之后的战国,可以说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大多数人都知道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事迹,就是原本是卿大夫却篡夺来诸侯的国家,这就庄子所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虽未改国号,但由姜姓齐国变成田氏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战国的主要国家中齐楚燕赵韩魏秦,被称作战国七雄,这里面就有四个国家的国君是卿大夫出身。并且这一时期,各国诸侯完全不在惧怕周室,周室几乎成为摆设,除了当初远离中原的楚国在春秋时期僭号称王以外,春秋时强大如晋国,齐国都不敢称王,而在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并且战国时期是各个国家的兼并战争,经常有灭国的现象,像赵国就灭了中山国,韩国灭了郑国,魏国灭掉卫国。春秋时期的战争经常打着正义的旗号不敢公然灭国。战国诸侯国数量从春秋时的上百个变成了只有十几个。

春秋战国如何区分?十分简单哦。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来犯,周幽王被杀身亡。

于是有了周平王东迁,至此,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春秋时期开始。此时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

接着,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生了裂变,韩魏赵三家分晋,还有田氏代齐,至此进入战国时期。我们常说战国七雄,然而战国时期并不单单只有7个国家,而是这7个国家相对较大。

除了以上象征式的事件,战国和春秋时期还是有区别的,春秋时期还会打着维护周室的名号称霸,多少还讲一点道理。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只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扩张和兼并。

我是头条作者,关于春秋战国系列的文章,有许多,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看来没人回答。春秋和战国共同构成东周。而何谓春秋,是因为史书《春秋》记载的是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而战国则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这段历史。

历史上春秋战国都属于周朝,东周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犬戎杀,平王东迁至洛阳。这就是东周。《春秋》这本书就是记载春秋时期的一部史料,最早国内都以这本书结束完成的年份作为东周结束的年份,记载春秋以后到秦代的历史书是《战国策》这也是春秋战国最早的由来。这是第一种说法,被最早最广的使用。第二种说法是田氏代齐说,齐国最早是周武王分封的诸侯,第一任国君是著名的姜太公,姜尚。也就是齐国国君应该姓姜才对,可是战国的齐国国王都是姓田。那就涉及春秋末期齐国田氏掌权,取代姜氏统治齐国。第三种说法,就是三家分晋。晋国是春秋大国,晋文公是著名的春秋霸主,春秋晚期,晋国国政被六大家族把持,分别是韩,赵,魏,范,中行,知氏六家,经过他们之间内战,韩赵魏先后消灭另外三股势力,分裂了晋国,各自统治一部分晋国土地,后来三个国家的国君分别被周王室认可,封为诸侯是为魏桓子,赵襄子,韩康子。三国分晋,实力非常强,即使是后来第一个被灭的韩国,在战国初期也是可以把秦国吊起来打的,并且第一个出兵灭了郑国,迁都郑国故都新郑。战国初期七强并举的格局形成,个人最认可得是三家分晋的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