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论快乐》
2017-02-23 | 阅:  转:  |  分享 
  
(一)释题《论快乐》是《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



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仔仔细细地把玩,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二)结构(练习1)



第一段: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说了快与乐的关系。



——法语;汉语;德语;《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二段:“永远快乐”是不存在的。



——更进一层说,因为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带讽刺。



第三段: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



——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带讽刺。



第四段:断言“快乐由精神来决定”,颇有创见。



——因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用了大量的事例,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语言幽默带讽刺。



第五段:指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证明了精神可以战胜物质。这样,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再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正如元代陈绎曾《文微》所说:“辨宜曲折明白。”即要反复论证,起伏波澜,其中之道理方能明白清晰。文章虽没有对“快乐”做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但作者认为“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就足够了。因为对于快乐,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有着不同文化修养和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各自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又何必强求一致呢?!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序》中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有一种作者却懒得去写正经的“批评”,“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的确如此,谁也不能包揽一切,更何况对世界诸种复杂问题的看法呢?这是一种睿智,一种大气度。



(三)品评词句:(练习2,3,4)——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散文。



(练习2)参考答案:①比喻生动、形象、新颖。②语言幽默带讽刺。③拟人,有趣;比喻,带讽刺。



④看问题全面、深刻,带讽刺。不求答案一致,具体可参看课文基本解读及后面的相关资料。



(练习3)结合题目提示品味。也可参看《从(写在人生边上)看钱钟书散文的风格与魅力》一文中有关“幽默”的分析。



(练习4)提示:结合原句的下文来看,作者对“苦中有乐”的理解是有正反两面的含义的,而题目提供的材料却是正面的。



(四)主题归纳:——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得出“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创见,指出这是人类文化又进一步的表现,并于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愚昧、自欺的嘲讽,耐人深思。



(五)写作特点:1、纵横开阖,思维变幻,极具创造性。



这从第一段文字中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文章开篇只说从旧铺里买回来一本维尼的《诗人日记》,由此说起与“喜乐”、“快活”、“快乐”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题旨所规定的范畴。给人的感觉是在“聊天”,在“闲谈”,并不像有些论说性文章那般正襟危坐,煞有介事,摆出一副了不得又怪吓人的面孔。如他在《写在人生边上‘序》中所说:“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然而,只要你读下去,就会发现每一句都在题内,似东扯西拉,却饶有兴味,一下子把你诱进门来,不忍不读。文章由维尼的《诗人日记》先说法语里“喜乐”的拼写,再联想到汉语里的“快活或快乐的“快”字中所包含的“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欢娱嫌夜短”;又再想到与之反义的德语里的“沉闷”的直译为“长时间”,并举出《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等与快乐相关的种种说词。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连类所及,令人目不暇接。真是字字语语皆学问。文章不仅广举事以类义,而且思维变幻,思辨力强,且极富于创造性。行文由“喜乐”联想到“沉闷”,由快活之“短”,联想到沉闷之“长”;由“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类推到“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由“嫌人生短促”、“最快活”,又反过来说到“短命夭折”,并推说“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卖老祝寿“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在天上去受”。看来,作者的视野是极为开阔的,我们同时也领会到世界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意蕴确有其相通之处。文章由此及彼,由正而反,由反而正,左右逢源,变幻不定。



2、文章语言独特,比喻中联想丰富且话语幽默,带有讽刺。



阅读本文我们不能不为钱老充满智慧的语言拍案叫绝。如文中用“飘瞥难留”形象地诠释一个“快”字;用“日脚像跛了似的”比喻了一个“慢”字。前者不仅释了词义,而且把人生对快的感受也具象地表达了出来;后者所打的比方,说“日头有脚步且跛,怎么能快得起来”?喻得机智、恰帖,喻得有趣味。再如说“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为证明这一点作者用了几个极普通、极典型,又高度浓缩的事例:“一个失眠的晚上”,“有约不来的下午”,“一课沉闷的听讲”。这是多么简练!再如“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钓钩上的鱼饵”,“满足得像猪”,“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比喻,以联想为桥梁,透着灵性,寓意深刻,浅显易懂,趣味横生,俏皮而耐人寻味。



读钱钟书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也确实感到:若钱老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写不出这样好的文章的。



作者EMAIL:sfszyw@21cn.com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文化奇人写的文章──《论快乐》

二、了解作者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诗论《谈艺录》等等。



三、整体把握

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观点?怎样论述的?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

3、文中有哪些句子你暂时还不能理解?



四、文章结构

论快乐:

一)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

二)人生虽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观。

三)一切快乐享受,都取决于精神。

四)发现乐由心造,是文化的进步。



五、学生质疑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查找有关快乐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下列比喻有何含义?作者借此分别表明了什么观点?

①“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①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3、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①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②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4、作者认为,“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为什么?

①没有精神上的愉悦,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会发生作用;

②如果精神愉悦,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契机。

5、作者为什么认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从此痛苦不再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战胜了物质。



二、语言揣摩

1、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

2、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它”是指什么?全句如何理解?

“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

3、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我们现在受苦,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快乐。

4、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什么观点?

精神状态不好,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能使人快乐。

5、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这句话中的“效果”具体指什么?

是指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6、肉体减少了专制。这句话中的“专制”有什么含义?全句是什么意思?

“专制”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决定人的快乐,全句意思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不能决定人是否快乐。

7、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什么人?

指把忍受变为享受的人,能苦中作乐的人。

8、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这句话怎样理解?

能看出“矛盾”的人是富有智慧的人,庸常之人看不出,所以无代价可言。既然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有能耐把忍受转化成享受,那么人生也就只有经常提供痛苦,让你去“转化”吧。这是一句调侃的话。



三、拓展学习

快乐名言: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生命短促,怎能自寻烦恼?(尼采)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假如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快乐美好的,我们将永远无法学会勇敢与忍耐。(海伦.凯勒)



四、探讨:谈谈你对快乐的看法,你怎样追求快乐的?我们应怎样追求快乐?

五、小结。

六、练习: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补充资料:

※偏才钱钟书

钱钟书出生诗书世家,自幼受到经史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英文,数学等理科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记忆力惊人的钱钟书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当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有人称他记忆为照相式记忆。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是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

小事糊涂的钱钟书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参见孔庆茂著《钱钟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淡泊名利的钱钟书

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钟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钱钟书拒当“东方之子”,也早已成为美谈。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