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古拳术通兵法 不识兵法莫习拳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7-02-23

自古拳术通兵法 不识兵法莫习拳

自古拳术通兵法 不识兵法莫习拳

中华武术渊源流长。传说黄帝与蚩尤之战之时,就发明阵法和弓箭。下至晚清,排兵布阵始终是兵书及作战的重要内容,弓箭也是古代军队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即便是近代在抵御外辱的战斗中,弓箭曾经重创手持洋枪洋炮的强盗们。时至今日,射箭仍是奥运会技术性高、观赏性强的比赛项目之一。

据查,《汉书》中兵技巧书目共13家、199篇。其中大多记载了弓箭射法,除射法外还有《手博六篇》《剑道三十八篇>等。手搏即拳术的别名,剑道即剑术。这表明剑术和拳术在汉代已经成型。隋唐时有《马槊谱》论枪法,北宋时《角力记》讲摔跤。时至明朝有唐顺之的《武编》、《唐荆川先生文集》、俞大猷《正气堂集》及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等武学专著。至此,中华武术进入全盛时期。

研读以上诸书不难发现,拳术等技艺皆依附于兵书阵法之中,做为军中练兵之技艺,极尽搏击之能事。据《江南经略》记载:赵家拳有赵太祖神拳三十六势,芜湖下西川二十四势,秣陵关打,朝童掌拳六路,南拳似风,似避,似进,似退共四路,北拳看家拳共四路等等。《武编》关于当时拳法记载如下:温家长打七十二行着,二十四寻腿,三十六合锁,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和用低腿。正是由于民间拳术技击在明朝进入全盛时期,各有谱系传承,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渐趋于保守,兼之社会相对安定,也就有了花拳绣腿之流,龙蛇混杂,泥沙俱下,也就显露出民间拳术技击疲态!脱离实战环境谈技击,岂非空谈。据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万历年间少林僧孤舟,与数百拳师较技,皆胜,由此发出了“花拳入门,错了一生矣”的感叹。此事发生在俞大猷反哺少林寺之后。由此可窥测出明朝拳术技击盛极而衰的走势。【以古鉴今,以余之拙见,当今社会与此时的明朝何其相似】

说起明朝的军事家可谓群星璀璨,从明朝开国时期的徐达,常遇春,到明后期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等。不能不提起俞大猷。俞大猷(公元1504年—公元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府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武术家,诗人。其生平坎坷,时受重用声名显赫,与当时重视实战,排斥花式的著名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为一时瑜亮,有“俞龙戚虎”之美称,四为参将,六为总兵,官至都督;时受贬斥,沦为囚徒!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正气堂集》等。

俞大猷从李良钦习棍法,其师李良钦叹曰:此公必将天下无敌。何良臣《阵记》曾言: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剑经》。久闻少林尚武之名,后至少林寺,发现少林寺棍法已失其真髓,遂携两少林僧出入营阵之中,时授阴阳变化之真诀,及三载,二僧归,授寺众,所得真传者近百人,故可永其传。也就是说俞大猷先生用久经战阵,历经无数生死得来的棍法于战阵中教授两少林僧,以此来反哺历史悠久,久而失其真的少林棍法。换句话说就是:以军中实战武技,于瞬间决生死的战阵中教授两名杰出的年轻的少林僧,来拯救民间久负盛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少林武术。久后少林武术异日大兴,俞大猷功不可没![余盼排斥花式注重实战的现代“戚继光”,及传法于少林寺当代“俞大猷”先生久矣,夜以继日,余日望之。]

中华传统武术历来是依附于古代战阵兵法中,是训练士卒的重要手段,是瞬间见生死的搏击技术,极其注重实战,其实战训练是极其残酷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这就是体育界有名的“三从一大”就是用艰苦的环境来提高人的体能,锻炼人的意志,磨炼人的心性,以此来奠定胜利的基础;用兵家的话:练为战,练精兵必选良将,百战悍卒出猛将。又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故:练兵不如选将,练拳必要修心

自古拳术通兵法 不识兵法莫习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