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全生产现状和形势

 Koujianchaosin 2017-02-23

1历史回顾

11历史阶段的回顾

纵观建国50多年以来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可分成5个历史阶段:

(1)初创与“一五”发展期(19491952年和19531957)。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初创期,并为今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大跃进挫折与之后的调整期(19581965)大跃进期间对我国安全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大跃进之后的调整期出现了相对的稳定局面。

(3)文化大革命动乱(19661979)。给我国安全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拨乱反正、恢复发展和改革开放(19801992)。“六五”、“七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监察管理工作体制得到恢复和加强,“八五”和“九五”前期我国安全生产不断取得进步。

(5)高速发展和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至今)。近10年来,尤其是200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成立了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组建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检察局);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规;针对安全生产上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五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特别是加大关闭整顿小煤矿和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的小厂(作坊)力度,使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开始趋于好转。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从总体上看接近世界中等水平,如2001年我国每10万工矿企业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为71,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在以上阶段中出现过3个较好时期:19531957年的“一五”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和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其中“一五”是最好的时期。出现过3次事故高峰:19581961年、19711979年、19931995年,见图总—1

12经验与教训

对我国安全生产出现的3个较好历史时期,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和继承。主要经验有: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生产十分重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取得实效;国家与企业都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国家安全生产监察机制适时调整,各级政府的管理力度大;处理重、特大事故严肃、及时,执法严格。

总结3次事故高峰的教训有(仅就事故发生环境和条件而言)

第一次事故高峰是人为地破坏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即大跃进时代。第二次事故高峰(两段)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了经济工作(包括当时的安全生产管理架构)正常运行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急于求成,安全生产管理架构未及时到位所造成的。第三次事故高峰主要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发生的。

回顾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综合分析和总结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规律和变化特点,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做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素质;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标本兼治,全面改善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本质安全度;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强化执法监察力度;突出重点,专项整治,遏制重特大事故。

2当前的现状和形势

21

如图总—2所示,近十几年来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都在10万人左右。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不但威胁广大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还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据专家研究分析保守估计,我国近几年因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每年GDP2%左右,约在1500亿元人民币以上。

图总-219912001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

近年来,我国各类事故的死亡人数仍然居高不下,甚至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尤为明显。

2001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总计100万起,死亡13万人,分别比2000年上升205%和104%,如图总—3200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1075万起,死亡1392万人,同比分别上升56%和36%。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下降86%。在发生事故类别中以道路交通事故和工矿企业事故造成的伤亡最重,工矿企业中煤矿、非煤矿山和非矿山企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图总-32001年我国伤亡事故死亡人数构成

1)道路交通运输伤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1999年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的有31个国家,中国居世界第一位,死亡人数83500人。2001年道路交通的万车死亡率约是美国86倍、日本18倍。

2001年我国道路、水运、铁路和航空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共造成约11万人死亡,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交通运输总死亡人数的92%。2002年我国道路、水运、铁路和航空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已造成约12万人死亡,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交通运输总死亡人数的926%。

2001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60327起,死亡106367人,伤549万人。2002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73137万起,死亡109381万人,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24%和32%;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41起,死亡585人,事故起数上升51%,死亡人数下降85%;万车死亡率1371,比上年下降175

2002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管理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公安交管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全年纠正道路交通超载违章17042万起,集中排查事故多发点段和隐患10484处,已治理6210处,治理率592%。但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交通运输行业仍存在着客、货运车辆超龄、超载、超重、超限营运,非法改装客运车辆、驾驶员超速和疲劳驾驶、操作技能水平差、综合素质低,特别是对个体和乡镇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失控等现象,道路交通伤亡事故上升趋势近期内仍难有效遏制。

2)重大火灾隐患依然严重存在

我国火灾发生数、伤亡人数等指标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相比相对较低,但特大火灾严重。近10年每年平均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火灾12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火灾2起、一次死亡60人以上的火灾1起,比美国(20世纪90年代为3起,死亡32)法国(20世纪90年代为1起,死亡11)等工业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典型案例之一:200012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发生火灾,死亡309人,经济损失严重。

2002年公安部门共检查了57万多户单位,依法责令停业14万多户,取缔非法歌厅、舞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1万多户,吊销营业执照5600多户,督促整改火灾隐患44万多处。尽管这样,2002年我国发生火灾259815起,死亡2394人,同比分别上升198%和25%。其中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103起,死亡393人,同比分别下降112%和82%;一次死亡1029人以上特大事故2起,死亡36人,同比起数持平,人数下降53%。

3)工矿企业事故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仍然居高不下

2002年全国工矿企业发生工伤事故14922万起,死亡14924万人,同比分别上升150%和61%;全国工矿企业发生一次死亡39人、1029人和3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皆为下降趋势;工矿企业中煤矿、非煤矿山和非矿山企业事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自1995年以来全国各类工业事故的死亡人数曾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但到2001年下降的趋势停止并略有上升,如图总—4

图总—41991-2002年全国矿山与非矿山事故死亡人数

依据国际劳工组织2001年劳动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分析了1999年一些有统计报告数据国家的工伤死亡情况,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上分析,死亡千人以上的国家有12个,中国死亡人数为12578人,居世界第一位。根据工矿企业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的统计分析,工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以下,发展中国家大部分都在10以上,我国1999年为81,居中等水平。

煤炭行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伤亡事故最严重的行业(见表总—1、图总—5)19911999年间全国煤矿伤亡事故中共死亡人数达75万多人,占全国矿山行业死亡人数的85%,占全国工矿企业死亡人数的51%,事故居全国各行业的首位;百万吨死亡率和死亡人数都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

图总-519912002年全国煤炭产量和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图

2001年已关闭小煤矿12257处的基础上,2002年又关闭3151处。全国现有小煤矿25543处,已通过省级验收的23586处,占9234%;其中已核发“四证”的15458处,占6554%。国有大矿安全整治突出抓瓦斯治理,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有关经验,聘请了一大批群众安全监督员,对45个瓦斯灾害严重的国有煤矿进行重点监控。但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欠账较多,煤矿仍然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01年与2000年我国煤矿伤亡事故的比较情况见表总—2

4)职业危害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有2500万人以上。最新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职业病发病人数共计13200(未包括因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农药中毒病例),较2000年增加13%。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积数量、死亡数量和新发现病人数量,我国都居世界首位。

2001年报告尘肺病新发病例10505例,与2000年相比增加15%。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累积尘肺病患者已达569100(图总—6),累积死亡139000例,尚存活尘肺患者433200例。分析新发病例发现某些工种具有接尘年龄小、发病年龄轻、接尘工龄短、病情重的特点,接尘工龄最短的只有2年,很多病例初诊时已是Ⅲ期矽肺。尘肺病种仍主要为矽肺和煤工尘肺。新发尘肺病人仍以每年1万例左右的速度增长。

图总—6中国新发及累积尘肺病例数

(19902001)

2001年我国职业病中以尘肺病最多,占795%,如图总—7。职业中毒病例与2000年基本持平,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22起,中毒人数759例,死亡110例,病死率145%,由一氧化碳、硫化氢、苯引起的急性职业中毒最为严重,苯的危害在急、慢性职业中毒的各类化学毒物中位居第二。各种新原材料、新加工技术不断引进,特别是国外某些严格限制的有毒有害作业转移到我国部分小型涉外企业中,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见过或十分罕见的职业危害。

图总—72001年全国各类职业病构成分布

国家有关部门最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全国中毒控制网络;2001年卫生部开展了全国重点行业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对缺乏有效卫生设施以及车间有毒有害因素浓度(或强度)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企业限期整改;对一些技术落后、劳动条件恶劣、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又无能力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报当地政府依法实施停业、关闭;200110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法可依。

5)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薄弱环节

2001年,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并大量以承包、转包和租赁等经营模式存在。其中从事采掘、粗加工和手工劳动为主的小企业较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作业环境较差、工伤事故与职业危害风险很大的现象。

2000年资料显示,全国拥有的矿井总数在关井压产后仍达33500个左右,其中乡镇煤矿31000个;乡镇煤矿的煤炭产量269亿t,只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7%;而事故死亡人数为3933人,占到全国煤炭行业总死亡人数的68%;其百万吨原煤死亡率为地方国营煤矿的35倍,是国有重点煤矿的77倍以上,尤其是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和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更是远远高于国有重点和地方国有煤矿。

据抽样调查,82%的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在中小企业中近30%的从业工人中接触粉尘、毒物等职业危害,其中职业病和可疑职业病患病率达到158%,一些高危险化学品和强致癌物的使用也没有得到严格的管理和限制,使重大恶性职业中毒时有发生,职业癌患者频频出现。对乡镇煤矿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30个县选择代表性的乡镇煤矿,测定不同采煤和煤层掘进面的煤尘浓度以及岩层掘进面的岩尘浓度,在93个测定点中仅有23个测定点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占测定点总数的25%,可见乡镇煤矿作业环境中的粉尘危害十分严重。对北京等15个省()30个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27个乡镇小煤矿作业点中,岩尘、煤尘、噪声3种作业环境的不合格率平均为82%。

建筑业事故中每年死亡约3000人,其中70%以上是发生在乡镇建筑企业。目前我国小型建筑企业大约有80万个左右,从业人数近1600万,还有大量的流动工不包括在内。有的小型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施工机械设备陈旧、简陋,大多为手工作业,未经过最基本的安全培训,违章操作、冒险施工屡见不鲜,事故隐患十分突出,工伤死亡率很高。

1996年江苏省对1700户生产有毒有害化学品(如苯及其衍生物和氯等)的乡镇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28%的调查企业不能满足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乡镇化工也涉及到易燃、易爆物品,它们经常导致重大事故和大量人员伤亡。有些小化工企业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知识,竟然在不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大量使用剧毒、强烈致癌的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小化工在小型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职业危害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在其他各类小型企业,如机械、建材、钢铁和运输等行业的情况也大体相近。中小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正在趋向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任重道远。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已有所改善的主要表现是:

一是特大事故明显减少。2002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都比上年下降10%。2000年全国发生特大事故171起,大约21起;2001年为140起,大约261起;2002年为128起,大约31起;

二是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2年在煤炭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441,比前三年平均水平下降17%。道路交通2002年在全国机动车辆增加14%的情况下,万车死亡率为1371,比上年下降175,且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2002年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上年下降166%,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都比上年下降50%;

三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增幅下降。2002年事故增幅为52%,死亡人数增幅为42%,比上年分别减少15358个百分点,比前5年平均增幅减少17709个百分点;

四是部分省(区、市)安全生产出现稳定好转。

依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总数依然上升,重、特大事故未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综上所述:在有些行业死亡绝对人数上升,但相对比例或比率下降,如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上升,万车死亡率下降;煤矿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但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铁路路外死亡人数仍高达8000多人,但百万机车行程公里死亡人数下降;特种设备等的安全生产状况也显现相似的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在我国经济规模总量增加和较高的发展速度条件下,接触事故风险的人群总量加大,事故伤亡绝对人数增加,但相对死亡率下降,说明我国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和整体安全绩效的改善;另一方面,近年来特大事故仍频频发生,这种情况进一步提示一些重大事故隐患没有得到根治,预防和遏制群死群伤的特大事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

22今后面临的形势

1)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计划经济的管理办法;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行业管理逐步弱化,许多企业已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的约束和监督。新的管理机构也很难在短期内建立起一个有效机制对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管理,仅靠过去使用的下发文件、开会布置和评比检查的方法与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效益与发展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往往会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甚至冒着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风险强行生产。表面上看,市场竞争风险远大于安全生产的风险值,片面追求利润的目标极易诱导企业负责人急功近利,忽视劳动安全卫生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潜在和长远利益。在某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和一些私营企业,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

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已变为劳动合同关系,经济利益成为他们之间的主要联系。作为联系工人纽带——工会的作用在有些地方和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削弱,在许多非公有制成分企业中目前根本就没有工会组织,劳动者在劳动安全问题上的要求与呼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映,“群众监督”很难有效实现。

目前不少企业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岗位基本都是雇佣农民工和临时工或下岗工,他们中有的没有劳动合同或被迫订立不合法的协议书,使他们失去在职业安全卫生的保障。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从事有害作业,在当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现象。职业危害无论是数量还是特点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职业危害的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大社会问题,传统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2)经济高速发展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更加尖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经济曾出现“过热”的现象,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集中表现在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其进步远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是造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和特大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国民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现软着陆后,经济增长过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所缓解,但经济发展速度与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之间的矛盾仍未解决。也就是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对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大量重特大事故隐患没有得到有效评估与治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干部职工安全意识薄弱,培训教育不足,安全文化基础差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其差距与矛盾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尖锐。

3)西部大开发中的安全生产问题将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安全意识差,安全生产基础更加薄弱,在事故预防和隐患治理方面欠账更为严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地方经济建设除侧重在基础和能源等领域方面优先发展外,预计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而这些领域往往是投资低、见效快,但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易被忽视,国内外有关企业将纷纷向西部转移。可以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规模增加和速度加快,安全生产的问题会日益突出。

4)经济全球化带来“安全风险”转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缩小包括职业安全健康(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缩写OHS)等许多方面的差距,但也会带来若干负面影响。如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以发展中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不健全为“可乘之机”,把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产业进行转嫁,已经开始把环境污染问题多、人工成本高和职业危害突出的制造业逐渐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把本国禁止或限制生产和使用的有毒原材料和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倾销。

中国是发达国家转移的主要国之一,在近20年来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及技术过程中,有些职业危害也随之由境外向境内转移,已成为我国又一个新的职业卫生问题。据广东省资料,某经济特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有机溶剂中毒事故,仅二氯乙烷、三氯乙烯以及在发达国家已严格控制使用的苯和正己烷中毒死亡者就达数十人,该省近575%以上职业中毒发生于涉外企业。

当然,在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的同时,我国也出现了由城镇向农村转移、由国有企业向乡镇企业转移、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风险转嫁”的现象。

5)加入WTO之后挑战和机遇

199612月在新加坡的WTO首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宣言(核心劳工标准方面)1999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与企业界共同订立“全球契约”(劳工标准、尊重人权和保护环境方面)19994月在巴西召开的第15届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上推行企业安全卫生评价和推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等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差、工业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及法制监察力度不够,以及职工工资、劳动保护、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安全生产领域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WTO是世界上唯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其核心是WTO协议,建立标准化的市场体制;国际标准体系ISO9000ISO14000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规范了全球经济的竞争环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推动下出现了职业安全健康标准一体化(Harmonization of Safety and Health StandardsHSHS)的倾向。作为社会条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WTO内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把劳工标准列入WTO多边贸易规则之中,形成类似于WTO技术性非关税贸易条款(TBT)的模式。20016月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正式批准发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ILO-OSH 2001),为进一步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提供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ILO-OSH 2001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工作已全面纳入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安全生产工作的轨道,所以加入WTO后首先需要加速中国安全生产管理国际化。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国家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不够健全,还有不少法规标准由于没有及时修订、补充,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且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差。二是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不顺,监察力量不足,部门利益导致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企业负担重,很难发挥国家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的功能,也制约了安全生产局面的改善。这种状况既不符合中国实际,也不宜于与国际接轨。三是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不足,而且在短期内要迅速改善各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和职工素质低等状况也是不现实的。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多年来投入强度不够,在整体水平上和重大关键技术方面远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发展的需要,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显著。国家需要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全体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并使事故与危害的风险不超过国家与社会的承受力,抓紧制定优先发展战略,协调发展。四是大量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国当前安全生产最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之一。

此外,加入WTO后,我国的安全生产将面临多重挑战。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竞争,对外需要争取发展中国家的待遇,对内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发展趋势的估计及预测。

31我国主要死亡事故近期趋势预测

2001年以前全国各类事故的死亡人数的变化情况分析,应用时间动态序列等方法进行推算,对我国近期伤亡事故的趋势预测是:

2002年开始到2005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在2005年总计达到15万人左右,95%可信限在1317万人之间。其中:从2002年始到2005年,每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增加约4400人以上,到2005年达到115万人以上;到2005年我国万车死亡率可降至84左右,到2010年则有望降至51左右。

近期内,全国工矿企业从业人员因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依然出现上升趋势,每年上升幅度在5%~7%之间,预测2002年工伤死亡人数要超过14(实际为14924)。到2005年,预期工伤死亡人数可能在1517万之间(95%可信限范围)

今后几年煤矿的死亡人数预计仍波动在50006000之间,若煤矿总体安全生产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死亡人数将有可能仍停留在6000以上。到2005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可降至32左右,2010年达到22左右。

32未来职业危害情况预测

根据我国19801999年尘肺发病和累积尘肺病病例数据,对我国未来几年尘肺病预测的结果是到2005年我国累计尘肺病人总数可能达到585万。

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及部分“三资”企业等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急功近利思想导致忽视生产环境改善、设备简陋、缺乏通风排毒设施、不发放个体防护用品等,使职业危害问题日益严重。在1997年以前原已出现了尘肺新发病例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从1998年后反而呈现了新发病例回升的迹象。根据国外尘肺防治的历史经验,尘肺发病率由上升到下降一般需经3040年的努力,我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预防效果,近几年出现的这个反复应引起高度注意,并尽快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否则积重难返,不但增加了防治尘肺病的难度,而且还会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综上所述,对我国安全生产发展总体认识是:在“十五”期间,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是上升趋势,而工业企业等行业在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加大监察力度、完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强化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其事故、重特大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将有望逐年下降。反之仍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