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训课程开发的三重境界

 清泉禅师 2017-02-23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总结过治学的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而作为一名培训师,课程开发亦有三大境界,针对同样的素材,按照标准的设计开发流程,定需求、求逻辑、搭骨架、配血肉、找活动、写案例、按部就班,步步俨然,宛如流水线;就像机器制作的紫砂壶,几无偏差,但也难有精品,此称之为“机作”。为第一境也!
    “机作”已久,就会慢慢融入自己的特色,于细微处开始反复琢磨,于衔接处开始精雕细琢。对内容时时对照最初的需求,对活动处处思虑学员的反应,诚惶诚恐,却又特色尽显。就像宜兴老工匠手工制作的紫砂壶,于细微处见手艺,此称之为“匠作”。为第二境也!
    融合生命历程和职业经验、多年沉浸某一课题,不为求名求利,只为兴趣,只为相助他人;深入学员,追根究底;呕心沥血,字字千钧;反复修正,历久乃成。多为针对极其具体问题而做,复制几无可能。譬如大师多年心血所注,成就神品,此称之为“心作”,为第三境也!

     此三境,“机作”偏重于课程、“匠作”偏重于学员、“心作”偏重于问题解决。目前所谓大师经典课程,多“机作”“匠作”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