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短剑或狭长的短刀。其首形状类匕(古人取食的器具),因而得名。 据传尧、舜时已有匕首。匕首短小锋利,携带方便,是近距离搏斗的有效武器。其用法主要有击、刺、挑、剪、带等。演练时有单匕首和双匕首两种形式。匕为古代膳食器,即勺。因其类短剑形态上像匕,故名。 秦始皇攻打六国,积怨甚深,每游必重甲护身,「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这是《战国策》所载著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一句。「图穷匕见」更是妇孺皆知的传奇。 水浒传梁山女汉子——母夜叉孙二娘的武器就是匕首 水浒传八臂哪吒——项充的武器是将24把匕首当飞刀投掷伤人 据说汉代的匕首也有长达40.5cm。在战国时代以后已开始使用钢铁作为制作匕首的材料,在此之前多为青铜或铜制。匕首的锋刃是用来刺杀敌人的最重要部分。匕首可用单手(反手)或双手握着使用,这是一种近战使用的武器,但是也可用投掷的方式来杀伤敌人 汉人匕首与长剑并用,官吏常佩带长,怀揣匕首。晋代匕首形制稍变,首为环形、状类纱帽,格下分,茎宽平,柄与刃几乎等长。此后,形制变化不大,仅柄部稍短。唐以后,匕首仅敛藏以备防身,或为侠客所用,不再是常备兵器。李白《侠客行》:'少年学剑术,匕首插吴鸿,由来百夫勇,挟此生雄风。' 据史记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石匕首,使用坚硬的石头打制或磨制而成,通常可成为“切削器”。商周以后出现青铜匕首,后来又有钢铁匕首。有的匕首为了增加刺杀效能,还在匕首尖端部用毒药淬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史记》中记载的曹沫执匕首劫持齐桓公,《战国策·燕策三》中记载的“图穷匕首见”的故事,都说明了匕首的独特优势。 黑曜石匕首 汉代匕首常常与长剑并用。军队中除装备常规兵器外,有的也配有匕首以备急用。一般官吏除了佩剑还带有匕首,防身自卫,以防不测。到晋代,由于受少数民族刀剑形制的影响,匕首的形制有所变化。其首为环形呈纱帽状,腊向下分,刃的近腊处忽窄。匕首与剑往往并提,匕首长久以来以其独特的功能普遍为兵家武士、行者侠客所用,作为一种辅助兵器而流传至今。 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荆轲刺秦王”就是使用匕首进行暗杀的经典例子。荆轲先是利用匕首体积小,便于隐藏的特点,将剧毒的匕首裹于地图中,猛刺向秦始皇。失败后,又利用匕首轻便,孤注一掷地将其掷向秦始皇。虽然暗杀终告失败,但荆轲与匕首留下了一段佳话。 匕首与剑一样,容易隐藏,因此作为刺客的常用兵器。但是要想使敌人不易察觉,接近到有效的范围,还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刺客有极好的隐蔽性技巧。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就是把匕首藏在烧鱼中来接近目标的。而荆轲欲刺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则是把匕首藏在倦成卷的地图里面。 把剧毒的毒药涂在匕首刃上,往往可以立马致敌人于死地。荆轲为了刺杀秦王政所使用的匕首叫“徐夫人匕首”(徐夫人非女人,是一个男子名字),这是一种很出名的上等匕首。为了刺杀成功,是经过染毒特殊加工的剧毒匕首。据说只要被这种匕首划破皮层,就会见血封喉,即刻致人于死地(史记: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北魏末年,尚书令尔朱荣控制朝政,孝庄帝元子攸不甘心当傀儡,一直快快不悦,早有图荣之意。一次,因子攸生子,尔朱荣前来祝贺,子攸就把卫兵埋伏在明光殿东廊。当尔朱荣就坐时,忠于子攸的光禄少卿鲁安,领军护卫李侃“抽刀而至”,尔朱荣见状用坐椅抵挡。子攸在膝下藏有一把短刀,就拿起来,一手刃之,安等乱斫”,结果把尔朱荣及其两子全部杀死。 唐太宗时,即墨人王君操幼时,父亲被乡人李君则所杀。二十年后,“君澡密袖白刃刺杀之,刳腹取其心肝”。他用的也是匕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