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费洛凡Philophael。一年前,我怀揣着景仰来到南京求学。一年后,我试图用杂乱的文字来描摹,我所见所感的这座城。
一年的时光并不算长,即便钟于奔走的我,足迹覆盖了小半座石头城,这一丝半缕的体悟只能称得上管中窥豹。然而初见的印象,往往能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认识定下基调。无所谓你在此居住了多长时间,甚至最是那惊鸿一瞥所带来的难忘回忆,可以体现出一座城市的魅力。因此我不惮于大谈城市印象,若是有共鸣者对我赞许则不胜荣幸。 中山陵祭堂俯眺 质朴
一如常年笼罩这座工业城市的灰蒙蒙的霾,我会选用灰,来勾勒她的轮廓。这与颜色无关,而是其朴素的建筑风格、不张扬的精神内涵以及历史的沉积感所带给我的感受,是用灰色可以代表的质朴。坦言之,最初在城中行走时之所见,与我期待中大都会的锦绣繁华有所偏差,暗忖江南之富庶是否言过其实。而当我逐步去体悟她质朴的风格后,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不知从何时起,大兴土木的市容建设、现代化的高楼立交竟成了衡量城市地位的指标,以至于民国遗风的梧桐树、雅致的书店和众多值得发掘的老建筑群等,竟一度被我忽略。同友人逛某商场时笑称,此颇有十年前国货商场的旧模样,友人亦妙语道:百年前这里车水马龙之时,恐怕咱们那连百货商场是啥都不知道。底蕴在,不惧质疑,有的只是沉稳而不喜声张的低调与质朴。
厚重
厚重者,即历史底蕴厚重。与西安的古韵悠然、北京的雍容华贵所给人的直观的古都之感不同,贵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金陵,其历史气息宛如轻柔的雾霭环绕其间,总在不经意间觅得历史的斑驳。一日自老门东夜归,行至一座不起眼的桥,瞥见路边标识赫然写着朱雀桥,方才驻足打量。初至乌衣巷,亦是误打误撞,继而念上两句诗,也算到此一游了。而民国的烙印更是给予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气质。仿佛可以在颐和路公馆区碰见出入于此的政府要员,在今南大鼓楼的北大楼下邂逅青春洋溢的民国女大学生,在浦口火车站的月台遇见望着父亲背影簌簌流泪的朱自清。凡是有历史的地方,博物馆多。你不妨去聆听,这座城有讲不完的故事。
悲情 经历了千年浮沉的南京始终有一抹悲情色彩,多舛的命运从未将其击垮,却留下了道道伤疤。朝代兴替与兵荒马乱一次次地鞭笞着生灵百姓,幸存者一次次地重建起石头城,这座城的魂在风雨飘摇中从未散去,守卫着生与死长于斯的一代代南京人。来到南京的第一站,便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片土地底下长眠着无数苦难的灵魂。犹记得某个静谧的夜晚,漫步在城南的铁路线附近,载着煤矿的火车鸣着凌厉的长笛呼啸而过,刹那间心头一怔,仿佛回荡在夜空中的哀嚎来自一车尸骨,不知去向何方。此外,熟谙历史的南京人亦会惋叹太平天国时期毁于一旦的古建筑,这是一笔难以计算的文化遗产损失。但这或许就是这座城的灵魂所在吧,纵使经历再多的打击与毁灭,也注定要在原地重生,将希望延续。
文字虽鄙,谨表敬意。我愿用更多的时光与她相伴,去读懂这座南京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