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的那些古宅,如今都变了模样!

 言日言日言日日 2017-02-24




飘着陈年的酒香,小桥流水的古宅,最是江南。如果说喝酒得挑年份久远的,那品味苏州就一定要来看看那些古宅!


老宅,

它们都静静地忆着往昔,

悄悄地焕发着新的生命...


1


方宅&董氏义庄


方宅始建于明,原是一座四路四进的典型江南民居,后长期为'72家房客'所居,损毁严重,破败不堪。

1983年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该宅坐北朝南,共四路四进,规模较大,保存较好。


董氏义庄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相传清嘉庆末年茶商董秉玣经商致富后,乐善好施。因其族中贫困学子较多,董氏购田1003亩,捐为义田,并建义庄。

后经江苏督、抚两宪把董氏事迹上报朝廷,道光皇帝给予嘉奖。礼部给银30两,由董氏家族建“乐善好施”牌坊。

如今的方宅、董氏义庄这两座百年老宅改造成了文化型酒店“平江客栈”,客栈内的房间依据苏州传统民居布置,木梁瓦顶,回廊小苑,清幽恬静。


地址:姑苏区钮家巷33号


2


潘宅


这所宅第久已存在,远在潘家第九代祖先潘麟兆于康熙五六十年间经商家境渐裕而置卫道观前之前。

潘宅礼耕堂坐落于苏州市平江路卫道观前三号的潘宅礼耕堂,虽距繁华的观前街只有咫尺之遥,却有难得的幽雅静谧,让人仿若进入了昔日私家园林最极致的意境之中。

潘宅如今开了一家书房,名曰初见书房。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是这座书房名字的来源。人们在这里静静地品茶看书,是否只为等心中那位有缘人的出现 ...


地址:平江路卫道观前1-8号


3


丁宅

丁宅位于大儒巷6位于大儒巷6号,紧邻长发商厦,是一处市控保单位。这个仅存四进的清代建筑,其梁架结构具有明代风格。

丁宅民国时期主人叫丁春之,他曾任清末山西定襄县知事。丁春之是苏州早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之一。他主持创办了苏州第一家民办电厂——苏州电气公司,在苏州近代工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修缮后的丁宅改建的“王小慧艺术馆”是苏城古宅保护修缮与发展文化旅游进行完美结合的首度尝试。

步入艺术馆,每一进都自成格局,每一角落都别有情趣。既有明代建筑的古朴之美,又有当代艺术的特殊魅力,尤其是馆内的灯光设计,和王小慧的艺术作品完美融合,成为现代灯光艺术搭配中西合璧现代风格的典范宅院。

地址:大儒巷54号


4


洪钧故居

沿着平江路悬桥巷朝西走,你会看到一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它就是清同治戊辰科状元、兵部侍郎洪钧的故居。



洪钧故居现部分建筑改建成了平江名人馆,在馆内展出了数十位在历史街区出生或生活过的名人事迹和相关物品,开设了中国科举制度展和“金榜题名”互动区域,现代人既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


地址:悬桥巷27号


5


汪氏义庄

汪氏义庄位于山塘街480号,道光七年汪士钟创建。现存屋宇四进,即头门、仪门、享堂、堂楼,临街原有栅栏,现仅存石望柱。

享堂硬山顶,后勾连搭卷棚顶。堂楼下两壁有碑石七方,立于清道光六年,有陆元书汪氏义庄碑记、江苏布政使给汪氏义田帖、汪氏迁吴宗祠并置义田碑记等。

如今这儿变成了一家独具特色的餐饮店,主营中式调酒、西餐、还有甜点和桌游。

进门就是一个大院子,两旁有十分有情调的小包间,想想在这样一个院子里坐着,抽水烟儿聊天,有没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地址:平江路255-257号


6


潘祖荫故居

苏州望族潘氏,世代门第显赫,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

潘祖荫,清咸丰探花,官至军机大臣,赏太子太保衔,晚年退居苏州,得堂兄潘祖同住所,仿祖父潘世恩北京御赐第宅规制,作北方四合院格局。其间庭院宽敞,呈正方形。



现在的潘祖荫故居已经改建成为精品酒店,取名花间堂。

此堂运用正宗工法,对古宅精心修缮,无论是木作、瓦作还是油漆作,都严格遵从古建筑的营造法式,用材也尽可能与原有构件保持统一,一柱一廊皆有渊源,一砖一瓦皆有来历。




地址:平江路大儒巷南石子街10号


7


全晋会馆

全晋会馆位于平江路中张家巷。全晋会馆是清乾隆三十年山西钱业商人创建。后毁,为山西丝茶商人重建。

会馆沿街门厅三间,门前八字墙,门两侧上方各有一座鼓吹楼,门内戏楼由戏台及东西厢看楼组成。

戏台为歇山顶,檐下上额枋雕饰戏文、龙凤、花卉,斗拱木雕贴金,光彩夺目。正面悬木雕花篮、狮子各一对。全晋会馆为苏州现存会馆建筑中较为完整的一处,其戏台尤称精美。


中国昆曲博物馆就坐落于全晋会馆内。馆内有苏州地区最精美的古戏台。原全晋会馆大殿内建造了一室内戏台,使大殿成为一室内戏厅。

该戏厅是昆博昆曲展演的主要场所,此厅既是向游客展示古代昆曲传统的演出形式,同时也是作为曲友拍曲清唱的场所。在室内戏台两侧,还陈列着昆曲服装、盔帽、髯口、面具、脸谱及各种道具。

地址:平江路中张家巷14号

苏州的古宅保护,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这样的面大、量广的前提下,苏州首创的“控制保护建筑”概念,还被很多地方所效仿。也希望,未来更多的古建筑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




来源苏州古城、部分素材来自情调苏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