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训四篇

 昵称40557363 2017-02-24

善待每一个长辈:

父亲、母亲、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

愿我们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

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家训四篇

 

【一】父母篇

1、父母者,子女第一任教师;家庭者,子女第

一所学校。

【赏析】对于子女而言,接触最早的人是父母, 接触最多的环境是家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和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子女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离不开父母循循善诱的正确引导,离不开家庭和谐氛围的文化熏陶。

2、    教不严,师之惰;养不教,父母过。

【赏析】子女尚年幼,正是学知时。切不可把教育责任一股脑交给学校,也不能把教育责任全部推卸给社会。须知:来自父母的引导最及时,来自亲人的教海取温暖。

3、    教子在明理,明理知是非;真爱非溺爱,溺 爱出不肖。

【赏析】金钱诱导,无益健全人格;娇惯无度,只能贻害子孙。物质生活越提高,精神生活越重要。 商品种类越丰富,越容易溺爱晚辈。“明理教育”势在 必行,这是不容忽视的智慧之举;金钱至上和娇惯无度,只能贻害子孙。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对后代进行明白是非、明白道理的“明理教育”。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其言教,莫如身教。

【赏析】前有车,后有辙。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即使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儿童,也有模仿大人的能 力。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者,与其在孩子面前噪喋不休的说教,莫如切切实实的身体力行。


【二】子女篇

1、天地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赏析】水有源,树有根,父母乃人生本源。只要是稍微有些修养的人,或者说神经还算是正常的人, 都应该正确看待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子 女而言,父母有天高地厚养育之恩,可谓“三春”之辉,永生难报。因此,凡是个人有所作为,甚至是有辉煌成就者,其“作为”、其“成就”,必定都与父母有关;凡是个人碌碌无为,尤其是一事无成、终生居于人下者,首先必须自我反省,必须自我查起。

2、    幼而学,如日出东方;壮而学,如日中之光; 暮而学,如秉烛夜行。

【赏析】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敏捷,不仅是学业进步的最佳阶段,也是为未来事业奠基的最佳时期,可谓人生蓬勃发展、天天向上的黄金时段。古语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任何一位执意追求未来、放飞梦想的人,都必须加倍珍惜青少年时代。唐人孟郊《劝学》说得有理:“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汉代乐府民歌《长歌行》的经典语句,同样发人深思:“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赏析】岁月匆匆过,生死转瞬间,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凡是将孝敬父母置于未来功成名就之时者,其心可嘉,其行迂腐。茫茫万物,自有定数,长者日衰,时不我待,唯有及时尽孝高堂,方不至于铸成终生大憾。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赏析】在《论语》这段语录中,有两个字至为关键:一个是“喜”字,一个是“惧”字。细细推究两字:所谓“惧”,实因参透了不可改变之人生规律而 起;所谓“喜”,仅仅是表面形式,在深层思想中依然 蕴含着对父母健康的丝丝隐忧。权衡两字,重心乃是 “惧”字。一个懂得孝道的人,如何才能够“惧”而 无憾或“惧”而少憾呢?必须注意三件事:一个务 必、两个尽量。“ 一个务必”,就是“务必”清醒保持 父母来日无多之紧迫感;“两个尽量”,就是“尽量”把自己分内之事做得更圆满,更漂亮些;“尽量”把父母的日子安排得更周到,更舒心些。

 

【三】修身篇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在世,修身为本。   

 【赏析】“修身”一词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 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一贯倡 导的最高政治理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特别奉行的人生 格言和座右铭。但是,如果从更加客观的视角看问题, 则无论是辉煌一世,还是平淡终身,只要能做到光明 磊落,堂堂正正,就无愧人生。而要想“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就必须从“修身”做起。因为“修身”是 基础,是所有一切的起点。只有夯实这个最根本的基 础,方能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家庭及于社会。

2、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 以善小而不为。

【赏析】人类社会,善恶并存,怎样对待“善” 与“恶”?这里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善行至美,应以 诚为本。人间之善,纯真高尚,衡量高尚善行,必须 具有截然反向的思维理念:施人恩惠,应无图指·之意; 受人恩惠,必有感念之心;第二是从善去恶,须点滴 做起。人非生而善,亦非生而恶。善之为善,实与平 素善行累积有关;恶之为恶,亦由日常恶习叠加而成。质言之,平素行为,决不可忽视。

3、    苦难是财富,人生如登山。登峰穿四隘,闻 见知行关。

【赏析】纵观人生进步,犹如攀登高山一般,绝 无坦途可言。一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远大理想,或者说 怎样才能获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呢?如果按照伟大史 学家司马迁的观点,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他本 人曾有“李陵之祸”的惨痛经历,故此在《4艮任安书》 中有感而发,文词精彩,见解高深,耐人寻味,折射 出了人世间文明进步的智慧之光,很值得我们王氏家 族认真一读。如果按照儒家大师荀子的观点,则必须 通过“闻”、“见”、“知”、“行”四大关隘。在荀子所 谓四个关隘中,“闻”、“见”、“知”三关,固然步步深 入,已属不易,但相比之下,“行”(切身实践)才是 关键的关键。只有真正落实到“行”,才可能达到目的, 才可能实现人生远大理想。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

【赏析】儒家经典中的这两句话,体现了人类社 会最为可贵的两种基本精神。前者是刚,强调人应该 像天体运行那样,顽强拼搏,周而复始;后者是柔,强调人应该像大地母亲那样,胸怀宽广,包容万物。没有前者,就不能生存;没有后者,就不能共存。此两种伟大粕·神,如果集中于一个民族,则该民族必定长盛不衰;如果集中于一个家族,则该家族必定一派生机;如果集中于某一个人,则此人必成大器。

 

【四】家国篇

1、家是国基础,国是家延伸。枝叶附树干,家国不离分。

【赏析】中国人将“国”称为“国家”这种习惯, 可说是一种颇有意义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体现了“家”、 “国”两概念的密不可分,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爱国情怀。说到“国”与“家”的关系,两者确实存 在着矛盾、对立的一面。但是,如果从辩证统一的观 点看问题,则中国的“家”、“国”之间,也存在着极

其鲜明的统一性:国事涵盖家事,家事系于国事。家者,为小;国者,为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事当前,宜先国而后家。从我国历史上看,能够正确处理家国关系者,所在多有。例如汉代抵御匈奴的英雄霍去病,宋代抗击金兵的英雄岳飞,全都是为人称颂的杰出典范。西汉时期,霍去病抗击匈奴功勤卓著,汉武帝营 造府第为之奖赏,霍去病断然拒绝:“匈奴未灭,无以 家为也!”(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    家乡哺育情意重,国家需要四海行。

【赏析】人生一地,如鸟巢一木。鸟爱其绿荫, 人爱其乡土。生于斯,长于斯,情系于斯,乃人之常 情。凡正常人,都应该永远爱家爱乡,不忘本源。然 中国大地幅员辽阔,由无数家乡组成;中华大厦巍峨 参天,需要各类人才共同营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听 从国家召唤,就是“爱家爱乡”的体现,好男儿应该 志在四方!

3、    行孝皆可为,建功立业难。光宗耀门楣,其行高九天。

【赏析】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孝道,究竟何谓孝道 中的“大孝”?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反映了司 马氏父子极其经典的一席谈。处于弥留之际的太史公 司马谈,回顾悠久的家学渊源和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紧紧拉着司马迁的手,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他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行孝与尽忠,同属于中华民族一贯强调之传统美德。古人云,“忠孝难两全”。但两者相比,行孝相对易,尽忠相对难。何以如此?所谓行孝,一般属于家庭、家族内部之行为,只要恪守孝道,便可耳闻赞誉,罕有异议;尽忠则不然:在“为国”操劳之时,还要牵涉“行孝”父母之事,两者同行,极易顾此失彼。 而一旦失去平衡,轻则引人质疑,重则招致非议。究 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行孝”与“尽忠”关系呢?汉 代先贤不止以身作则地做出了表率,而且抒发了自己 的鲜明见解:一个人只要顽强拼搏、不懈努力,在国 家事业上大有作为,就是造福民生和社会,就是对民 族乃至对整个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这样的赫赫业 绩,也必然使门楣生辉,提高父母的社会地位和知名 度,所以同时也是对家庭乃至对整个家族做出了重要 贡献。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的“为 国尽忠”行为,其实也可以视为传统文化中一贯倡导 的“为父母尽孝”。最大程度的“为国尽忠”,就是最 大程度的“为父母尽孝”!

4、国兴民安居,覆巢无完卵。民族存亡际,毅 然赴国难。

【赏析】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无数事实证明了 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民生系于国家,国强则民安居, 国衰则殃子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旦民族危难之际,凡是中华炎黄子孙,人无分家族,地无分南北,皆当“尽忠报国”,舍“小家”而就“大家”。如果真 的有那样一天到来,我们王氏家族中人,即使为此赴 汤蹈火,亦在所不辞!

 

 

纳雍王氏宗族肇统公支系族委会
二0—五年三月清明








编辑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