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书法》(连载17) 倪文东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年9月出版 苏轼的“平淡天真”
1.尚意尊古的宋元书法 五代之际,政权频易,战乱不绝。赵匡胤乘后周衰微之时,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了赵宋王朝。半个多世纪的混乱分裂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宋代初年,文物凋蔽,艺苑冷落,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祖赵匡胤留意翰墨,购募古代帝王名臣墨迹,于淳化三年(992)命翰林待书王著编辑成册,摹写刻石于禁中,为《淳化阁帖》,拓赐给大臣。帖中多半是二王之作,于是崇尚二王成为宋初书坛风气。《淳化阁帖》为阁帖之首,由此重刻翻摹,帖学大盛。著名者有《绛帖》、《潭帖》、《大观帖》、《续阁帖》等。由于阁帖传刻摹写容易失真,加上选刻不严,真伪不辨,所以阁帖虽对书艺发展起过一定的传播作用,但却掩盖不了宋初书道衰微的事实。加以“趋时贵书”,从上所好,必然直接影响书法的发展,形不成时代特色。据米芾《书史》记载:李宗锷主持进士考试,天下士子争习李书,以肥扁朴拙投其所好,以博取科第功名。宋绶作参知政事,倾朝学其字,号为“朝体”。宰相韩琦好颜真卿书,士俗皆习颜体。蔡襄名位高重,时人都追慕蔡书。王安石当宰相后,王字又盛行一时。南宋以后“趋时贵书”风气更盛,据《诚斋诗话》载:“宋高宗初作黄(庭坚)字,天下从之,后高宗作米(芾)字,时人又随之。最后又作孙(过庭)草字,而孙字又盛。”在这种严重的“趋时贵书”,“从上所好”的风气影响下,书法家不可能认真继承和研习传统书法而有所突破,有所创造。 宋初书坛,仍袭唐风,有篆书家徐铉由南唐入宋,篆法宗李斯、李阳冰,纵横致逸,精熟奇绝。李建中工行书,宗法二王,神气清秀,有唐人余风。至宋仁宗时,风气大变。诗文革新运动兴起,诗宗杜甫,文崇韩愈,书法则法颜真卿,著名者有欧阳修、司马光、韩琦、蔡襄等,尤以蔡襄著名。真正在帖学大盛的宋代,各领风骚,开创“宋人尚意”时代书风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集诗、文、书、画为一身,把宋诗的理趣和文人书画的艺术境界渗透融汇入书法之中,不拘泥于唐人的法则,如行云流水,开拓出“意胜于法”的新天地。舍篆隶,避真楷,独以行书为主,进行突破,真实地表现了书家之学识和怀抱,个性突出,风神别具,完成了行书集大成的历史使命。 南宋末年,战乱又起,直到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南北又归统一。由于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开国之初,有重武轻文的特点,所以,文化艺术很难得到发展。至元仁宗、英宗、特别是文宗时,文化才得到重视。尤其是元文宗十分喜爱书画,一时成为风气。加之汉族知识分子缅怀民族文化,于是元朝中期书法逐渐开始复苏,出现了元代书法大家、书法集大成的归结人物赵孟頫。和赵并称为“元代二妙”的鲜于枢以及邓文原、张雨、虞集、杨维祯和蒙古族书法家康里子山等亦先后出现。元代书法“初则宗唐,后则宗晋”,沿着以继承为主的路子缓慢发展。
苏轼像(赵孟頫画) 2.苏轼的书法风格及作品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嘉佑年中进士。神宗时任员外郎,知密川、湖州、徐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后出知杭州,又贬惠州、儋州,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史称苏文忠公。苏轼一生在变法与保守的斗争中历经坎坷,其思想兼融儒、道、法、佛、老各家之长,学识渊博,才华盖世,精通诗文书画,成就极高。尤精书道,品高艺精,为世所重,影响极大。其书法被列为宋代四大家之首,是宋书尚意的开创者,为宋代书法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宋代书法的重要贡献可用“承前启后”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承前是指他上承唐风,善书碑碣。在这一方面,除蔡襄外,仅其一人。苏轼所书碑刻有《表忠观碑》、《罗池庙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苏轼善于融势入碑,与唐碑不同,法度之外兼有气势。又以帖的布白,融入碑刻,字字紧逼,不留空白。如《表忠观碑》用笔娴熟,笔笔实书,不掺虚锋,方整俊伟,法颜真卿的《东方画赞》,又有自家面目,风神别具。所谓启后是指苏轼以自己深厚的才学修养加之传统的书法功底,创造了宋代行书的独特风格,开了一代新书风,这一点是苏轼对宋代书法的重要贡献,自此以后,重才学修养,重文人书画,成为书法发展的新趋势。 苏轼的行书以“平淡天真”为主要特点。他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所谓“意造”,实际上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发挥个人见识。“无法”是自出新意。其行书学颜真卿而得其骨,法杨凝式而得其姿,参李邕而得其势,取众家之妙,于笔墨酣畅之中求天真平淡,不计较点画位置,不在乎肥瘦得失,而重才学情感的宣泄,情之所至,自然美妙。所以他说:“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他并不是为自己开脱辩解,的确是创造了一种平淡天成、自然美妙的书艺新境界。正如王文治诗云:“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直到晚年师北海,更于平淡见天真。” 苏东坡传世的行书墨迹较多,如墨气凝聚、神采焕发的《祭黄几道文》(现藏上海博物馆),笔圆韵胜、沉着痛快的《前赤壁赋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清新淡远、朴素自然的《归去来辞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洒脱纵放、气势浩瀚的《黄州寒食诗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劲挺洒脱、流丽自然的《新岁未获展庆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丰腴浑厚、气势苍劲的《书李白仙诗卷》(现流入日本大阪),笔意雄建、潇洒飘逸的《洞庭春色赋》(现藏吉林省博物馆)等。尤以《黄州寒食诗帖》为著名。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期间,诗文书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高峰,此帖则成为苏氏书法的突出代表。用手卷写来,运笔直锋多变,时而转换,藏锋不露。结体取横势,宽舒厚实,如绵裹铁,外见宽博而内含筋骨,潇洒流畅,一气呵成,为苏轼的诗书双绝之作,形式与内容和谐完美。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三行书”,认为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以韵胜,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以气胜,此《黄州寒食诗帖》则以意胜。 苏轼《致知县朝奉书》(局部) 3. 悬帖习书 苏东坡曾说自己“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这是实话,他学习书法确实很勤奋,花费了大量心血。苏东坡才华横溢,刻苦用功,在书法上,他广采博取,集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雄厚遒媚的书艺特色。他先后学习过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李邕、徐浩等人的书法,但又不拘泥于哪一家,而是融汇各家,形成了“笔画壮实,媚中带骨,端庄淳朴”的艺术风貌。 为了博览众家碑帖,吸收前贤书法之长,苏东坡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悬帖习书”,即把前人的法帖多取几本,悬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不仅临习时观赏,而且一有空闲就阅读体悟,观看其间的精神笔势,心里摹写,也在笔底追求。他觉得好的法帖太多,一本一本地阅读,不仅浪费时间,来得太慢,而且不能进行比较,不如在对比中更能吸取其精华。他觉得通过鉴赏和比较,可以更深入地学习前人书法的妙处。苏东坡在书艺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认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正因为他十分重视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对提高书艺的帮助,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才取得了那么高的成就,达到了一般书法家望尘莫及的境界,清新雄健,自然天成,别具一格。 苏轼《致季常书》 4. 诗书双绝 “诗书双绝”说得是一个人的诗歌和书法都很绝妙,珠联璧合。这类故事在古代非常多,因为许多诗人本身就是书法家,他们自己作诗,自己书写,自己吟诵,有的还配上一幅诗意画,可谓绝妙之极。这里面较为著名的代表有李白、白居易、杜牧、苏轼、薛涛、郑板桥等。下面要讲的是苏轼的故事。 苏东坡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以文学最为突出。他文章写得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也作得妙,是宋代诗坛的领袖;书法更不用说,是宋代四大家之冠。他的诗用他的书法写出来,确实异常绝妙。当时,得到这么一幅“双绝”之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会受到世人的极大尊重。 相传有一天,苏东坡正在学士院闲坐,忽然妙句自来,书兴大发,于是让人拿来笔墨纸砚。见苏东坡在作书,人们一下子围拢过来,大家一边吟诵着他的诗,一边欣赏着他的书法,惊叹不已,齐声称赞为“诗书双绝”。这时,苏东坡更加兴奋,接连挥毫,一气写了十多幅作品,并当场一一赠送给大家。人们高兴异常,能亲眼见到大书法家苏东坡作书,并得到一张他的墨宝,真是太幸运了。 苏轼《治平帖卷》(局部) 5. 欧文苏字 欧阳修是苏东坡科考时的主考官,苏东坡对他极为敬重。欧阳修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敬重他的学问和人品,也喜欢他的文章。因此,他经常背诵欧阳修的文章,并亲自动手把欧阳修的文章抄写出来。欧阳修的文章优美,苏东坡的书法漂亮,因此获得了“欧文苏字”的美誉。据说在当时,谁要能得到一篇“欧文苏字”,身价马上就能抬高很多。 相传,欧阳修在滁州任太守时,和琅琊寺里长老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谈论文章和书法。后来,长老专门为欧阳修建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很高兴,亲自为亭子题写了“醉翁亭”的匾额,还专门写了一篇《醉翁亭记》,作为纪念。 有一天,欧阳修正在“醉翁亭”旁吟哦他的《醉翁亭记》:“滁州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突然背后有人插话道:“倒不如说‘环滁四面皆山也’来得痛快。”欧阳修听了,脱口说道:“妙!妙!妙!”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老樵夫。欧阳修赶忙拱手施礼道:“感谢先生指点!”便把老人请到山下家中设酒宴款待。老人临走时,欧阳修问他有什么要求,老人说道:“老生别无他求,若能得到一篇‘欧文苏字’,这辈子也就满足了。”欧阳修见老人这么看重,便欣然应允。几天之后,欧阳修亲自把苏东坡书写的《醉翁亭记》赠给了老樵夫。这件事,一直被当地人传为美谈。 苏轼《人来得书帖卷》(局部) 6. 苏黄谈书 苏东坡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俩爱好相近,谈话投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书法,切磋书艺,是一对无话不谈的书法挚友。 相传有一次,苏东坡去走访黄庭坚,两人一见面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古到今,从诗歌到书法,越谈兴致越高。谈着谈着,两人书兴大发,便摆下两张书案,一起挥毫作书,还不时地指指点点。写完后,两人又坐下来继续谈论书法。苏东坡指着黄庭坚写的字说:“你的字虽然清新劲挺,但有时用笔过分瘦弱,好像死蛇挂在树梢上一样。”黄庭坚觉得有理,忙点头称是,同时也评价苏东坡的字道:“你的字我不敢轻易评论,但我总觉得有些地方写得太局促扁平,好像癞蛤蟆被石头压着。”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觉得这批评也是既有趣又中肯。他俩就这样经常在一起谈论书法,毫不掩饰地指出对方书法上的不足,互相指点,取长补短,在书法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局部) 7.知识点:苏轼——宋代尚意书风的领袖 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领袖和代表,他的书法最突出特点是字里行间洋溢着才学气和书卷气,继二王之后,创造了中国书法文人化的最高境界。苏轼博学多能,加之才华横溢,故其书变化无穷,时出新意。他曾自言:“吾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黄庭坚也谈到:“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所以非他人终所及尔。”鉴此,黄庭坚认为苏东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书法为宋朝第一”。 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中国书法! 欢迎浏览,欢迎宣传,欢迎推广!
|
|
来自: 白鹭吟 > 《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