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宋景佑二年(1035);形制、特点:尊胜陀罗尼石经幢,高7米;现状:被盗,存幢身
延庆寺,位于五台县城西南二十七公里阳白乡善文村内。寺史无文献可考。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岁次乙卯‘学堂碑记’:学堂屋宇乃前清时延庆寺旧基也,此寺创自唐代,由唐而下叠次修补……”经专家考证,延庆寺应创建于唐代。据寺内碑记,宋景佑二年(1035)重修,后各代均有修缮。寺座北向南,一进两院,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现存山门,正殿和后院及新建的东西配房。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院有宋景佑二年(1035)经幢一座,高约七米,分为四层,造型别致,结构紧密,上刻尊胜陀罗尼经,末行刊“景佑二年岁次乙亥拾月辛亥朔十五日……时建”字样。经幢上部构件于2011年被盗。仅存幢座与幢身,成为残幢。 图片资料: 福成中华资料库;博友·大风起兮、清苦老树
补充资料:现存的这尊石经幢就摆放在前院,圆盘底座直径近1米,上面刻有清晰的莲花状图案。底座上面是一通高近两米的幢柱,上面雕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幢”几个大字,而文中可见“代州五台县白泉乡善文村人等院主沙门□□□□□□天池院立也……等”。幢柱上还有一块座盘,可惜已残缺不全,此外座盘上别无他物。据有关资料显示,幢文中雕刻有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岁次乙亥拾月辛亥塑十五日乙丑丙时建。如此可证,经幢为宋代所建甚至更早。 这尊经幢原有近7米高,分为4层,象首莲座非常精美,上层有浮雕造像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莲花底座下也极具特点,柱础中还有狮头穿洞等惟妙惟肖的雕刻,仔细查看这些雕刻中头多尾少,实属少见。过去这个石经幢第二层上还捆绑着写有‘灵应’字样的红布,每逢节日或者当地百姓有所求助时,都会来到这个寺庙经幢前烧香祭拜、祈愿求福。事实上这里原本共有两尊石经幢,就矗立在庙前。 石经幢原为东西对称布局,东侧的经幢是在当年日军侵华时,当地村民为保护经幢将其推倒藏入一处枯井中掩埋。而西侧的经幢虽躲过了昔年的劫难,却被文物犯罪分子推倒后盗走部分精美雕刻构件,导致整体残缺不全。五台县文管所所长赵广文说:“这里过去破损得厉害,寺庙没有围墙,寺内没有僧人值守,经幢实际上就裸立在毫无遮拦的寺庙前,由于地处偏僻,又位居村东北口,2011年竟惨遭了这些可恶的文物犯罪分子的损害。赵广文说:“寺前残存的宋代石经幢造型别致,设计严谨,构造精巧。雕刻技艺传神,是中国传统石雕技术及艺术的杰作,艺术价值极高,堪称上乘之作。”(2014-01-26 14:17:08 来源: 山西晚报)
一、延庆寺经幢被盗前后对比
被盗前
经幢被盗中被丢弃的残件(?)
二、延庆寺经幢的雕刻艺术
在庙宇林立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台外,有一座延庆寺,千余载来其如同一位与世无争的老人,超凡脱俗地静谧在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东北隅。 延庆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五台地区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是当地现存传统佛教寺院建筑的杰出范例。其融佛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社会文化价值。 延庆寺现存大殿为金代建筑或更早,宽三间,六架椽,歇山顶,斗拱五铺作。总面宽约十三米,平面略近正方形。从建筑形制上看,它的耍头、补间斜拱、驼峰的处理均与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长两椽的大托脚木和饿下昂形状的耍头又与朔州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的手法酷肖。据此,专家们认为,如果断定它是金代建筑是不会相差过远。金末到明初曾经有过力求在结构上精减的阶段,最习见是用减柱、移柱方法解省柱、梁。延庆寺大殿根本没有内柱,自然不能再减,但是,我们古代匠师仍会运用他们智慧,巧妙节省下一条四椽,创造一种新结构方法。大殿正面间和补间的铺作,并用四十五度斜拱,柱头用阑额及普拍枋。柱头铺作后尾三叠华拱,上承六椽。在六椽对着地二排椽和第三排椽的衔接处,置方木承托,这样,省下四椽。从平梁下至六椽背外端,用一根通长两椽的托脚木来固定。这种节省四椽的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结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