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提醒:近半高校改过名,考生选学校千万注意改名陷阱!

 大肚容 2017-02-24
大学更名  

近日,教育部发文,将严格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




“学院”为什么热衷改成“大学”?

   


  为啥教育部要严审“学院”更名“大学”,首先我们要了解“学院”为啥要改名。


  据相关规定,“学院”升格“大学”,必须满足“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政法、财经、教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但很多学院其实无法满足这些条件。


学校改名的情况无非两种

   


  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号从市到省,从省到华东、华中、华南;


  二是高校层次不断升级,名号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名号也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


  我们查看近些年来改过名字的高校就可以知道,很多学校是因为后者。


  归结其改名原因,主要有两点:



  然而“学院”升级“大学”,背后会牵扯更多因素,例如相关领导的行政级别会提升,在有些地方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绩……


特别提醒

  有些高校所更校名极具迷惑性,比如原来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升格“包装”之后,可能摇身变为“**大学”,考生如不仔细研究学校“家底”,恐怕很难发现。


过去 20 年有近一半改过名字

   


  全国两千多所公办高校中,过去 20 年有近一半改过名字。这个数据也是让人万万没想到……


  那么,大家是怎么改的呢?改名的院校中,大部分是“学院”改成了“大学”。



  将学院改成大学后,学校叫起来立马高端大气上档次了有没有?


“学院”并不是水平低的代名词

   


  叫“大学”就会比“学院'好吗?有学者认为,学校规模变大,更容易丢掉办学特色。


  在追逐更名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为达到更名条件,增设学科、专业。这也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譬如办学者往往忽视增设的学科、专业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办出高质量等。


  “学院”也未必水平低,这些“学院”较“大学”特色明显,同时也是行业一流。比方说“外交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



提醒考生

不要过分看中学校的名字,

充分了解高校的前世今生才是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