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中部落

 廿氏春秋 2017-02-24
已经是22时左右,北京已经夜幕降临,喀纳斯却是阳光普照。

  位于喀纳斯景区内的白哈巴村,因地处边境,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的国土,故此又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在此生活的图瓦人(注:本文中提到的图瓦人,特指在中国新疆境内的蒙古族图瓦人),据说与其他游牧民族不同,可雪中滑行狩猎,善音律,奏楚吾尔,住尖顶木屋,被赞誉为“云中部落”、“林中百姓”。

  一束阳光穿透云层,折射出多彩斑斓的光线,犹如打翻了调色板。高山密林,沟谷村落,尖顶木屋,清泉潺潺,色彩调染,随着光线的移动,呈现出红、白、黄等诸多颜色。河流蜿蜒,水面映射七彩,牧人牛羊,通道山坡,恍若油画。


  不远处,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最近处,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为1.5公里。由此,白哈巴被称作“西北第一村”,可谓名副其实,而在村中居住的村民,便是图瓦人。

  几乎每一个来到白哈巴的人,都会好奇地询问,什么是图瓦人?

  图瓦,最早出现在《隋书·铁勒传》中,其记载居住地为“北海南自都播(北海即现今的贝加尔湖周边),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可见是名为铁勒的一支部落。其久远历史,可追溯至中国的夏商朝,那时铁勒部族氏人,还被称之为“鬼方”,后因多次遭遇战争,被迫迁移至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称之“丁零”。此后,在秦汉时期,丁零为匈奴统治。至北魏时,部分丁零人迁至色楞格河地区,后被称之为“高车丁零”,为柔然汗国统治。至隋朝时期,高车丁零演变为铁勒,居住地即为都播。


  铁勒部落薛延陀,是控制都播地区的首领,但随后唐朝军队战胜薛延陀,铁勒部落由此向唐朝称臣。至成吉思汗时期,铁勒成为蒙古部落中的“秃巴斯部”。13世纪初,一部分秃巴斯部落的族人,跟随成吉思汗大军西征。一些族人,留在阿勒泰区域,最终形成蒙古族的一支。

  白哈的村民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成吉思汗的军队,虽讲述的版本不同,但大致说的都是:成吉思汗时期大军西征,在走到喀纳斯时,军中瘟疫横生,士兵染疫,行军难以跟随。于是,成吉思汗决定将患病士兵留下医治,而留下来的人,就是如今的图瓦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图瓦人的母语,仍为突厥语,是中国境内唯一会突厥语的蒙古族。


  至17世纪中叶,俄罗斯侵入叶尼塞河流域的图瓦人居住区,图瓦人力不能胜,不得不向西迁移,最终来到阿勒泰,与此前来此地的图瓦人汇合,至此开枝散叶,定居于此。

  漫步在白哈巴村,只见远方山林,近处河流,白云盘山,牛羊点缀,更兼山花五彩,确是林中胜景、山间桃源,称之为“云中部落”,当得其名。

  在游客必经之地,很多村民都会在自家门口将奶疙瘩、奶皮子、野果等食品摆放,我上前询价,也并不太贵。几番交谈,往往会被热情地引入家中,其实,这也正是很多游客的心思,进得图瓦人的木屋一观(当地村民称其为“冬窝子”)。这也难怪,我想,凡是来到村中的客人,很难不被独特的小木屋所吸引。

  据说,图瓦人原本不会建造木屋,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一些俄罗斯人来到阿勒泰地区,他们就近取材建造居屋,便是俄式传统民居“木刻楞”(木屋)。图瓦人与之为邻,久而久之,也学习了木屋建造技艺。从此在毡包之外,又多了一种居住形式,夏天尤其舒适。

  每家的木屋前,都会有一个木栅栏围成院落,木屋皆坐北朝南,下为方型格局,屋顶则为厚木板制作,上面为尖顶式样。当地村民说,木屋结构最为奇特之处,则是不会使用一根钉子,并且,建造之时并不打地基,选好地址之后,将地面平整,便可搭建木屋了。先用圆木(大多数为桦树)作为骨架,木屋四角以事先加工完成的凹凸的长方型木头,彼此衔接固定,因此结构稳固。而由圆木搭建而成的墙体,缝隙处采用当地所产苔藓填补,一层一层均匀涂抹。以此种方式作为木屋缝隙的填充,和内陆建筑以水泥白灰抹平的作用相似,但以苔藓代替水泥白灰,透气不透风,木屋内凉爽宜人。而在雨季雪季,人字型的尖顶木屋,也能够利用排雨化雪,对于在阿尔泰山区生活的图瓦人而言,便是长久以来生存智慧的体现了。

  木屋内的陈设,极有蒙古族风情。在多位村民家里,木屋的墙上均挂有成吉思汗的画像,有的家里则会在桌上摆着酥油灯和香炉。而能够体现出图瓦人特色的,则是挂在墙上的楚吾尔,在其周围,大多有鹿皮、狐狸皮等标本,及一些如酒囊、帽子等日常生活用具。我在一户村民家里看到,有一只能够装3斤马奶酒的牛皮制酒囊挂在墙上,格外醒目,全手工缝制,据说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主人家已经不再拿它装酒。经过允许之后,我将酒囊从墙上取下,拿在手里,打开瓶塞,隐隐仍有一股酒香袭来。

  图瓦人的木屋,看似简单,实则造价不菲。一位村民告诉我说,如今因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因,禁止砍伐树木,因此只能去山外购买木料。运输、搭建、工费等算下来,一座三间开尖顶木屋的成本,大约在20万元左右。而村内生活条件好一些的人,在建造木屋时全部使用桦树原木,甚至成本会翻倍,这对于很多村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如今的图瓦人,一部分仍然遵循祖先的传统,放牧为生。随着喀纳斯景区的开发和游客的增多,也使得村里的图瓦人,开始从事旅游的生意。我在白哈巴村看到,一些村民所开设的民宿接待点,便是以游客家访图瓦人家为主。而那些没有开设民宿的村民,也会将家中的奶制品摆放在门前,游客们对这些图瓦人自制的食品颇感兴趣。

  时间在白哈巴村过得很快,司机在招呼游客上车了。村中有炊烟升起,远远地,我看到有图瓦人骑马回村,他们突然勒住马缰绳,马鞭向天空指去。也就是在离去之际,蓝天白云下,我看到有3只阿尔泰白肩鹰在森林、清泉间盘旋,它们飞翔在阿尔泰山脉,如边境线上的图瓦人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我想起村民乌力扎说,能够看到阿尔泰山的白肩鹰,意味着吉祥如意。

  (参考书目及文献:《新疆通志·民族卷》、《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图瓦人考》等。)

  ●●●

  新媒体编辑 /新星、郑媛(实习生)

 源自:《世界遗产地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