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河蟹养殖的模式差异很大,但全国各地放苗多集中在2、3月。肥水工作恰是此时期工作的重点,但相对来讲,放苗前的肥水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 放苗前做好肥水工作的好处 |
(1)河蟹是隐居型动物,放苗前肥水,提前把控好水体透明度,能为刚入塘的蟹苗提供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
(2)能有效控制青苔、地皮的生长,可防止蟹苗进池后裹入青苔;水体溶氧相对较好,利于蟹苗快速适应池塘环境。
(3)可以通过藻类、菌类的繁殖提前吸收池塘营养,规避潜在的氨氮、亚硝酸盐、磷化物等有害指标超标带来的不良影响。
(4)很多养殖户习惯在放苗前投放螺蛳,放苗前肥水恰好能为螺蛳提供丰富的饵料,螺蛳长得好,又成为河蟹的优良饵料。
(5)好的有机肥肥料,经过发酵工艺,既能当肥也能当料,放苗前肥水间接给池塘补充了饵料,蟹苗进塘后可以摄食。
(6)能促进水草的生长,水草长势良好能更好的为蟹苗提供隐蔽场所。

| 各类肥水用品的优缺点 |
肥水工作既是河蟹养殖早期尤其放苗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常见的肥水用品有哪些?各有怎样的优缺点?
1、传统农家肥(粪肥)
优点:价格低廉;肥量足;持续长久。
缺点:农家肥自身携带很多虫、细菌、病毒会成为池塘潜在病原;农家肥很难全溶于水,易造成池塘局部地区堆积过多肥料造成后期污染(滋生团状青苔、后期臭底等);农家肥提供的营养元素比较繁多,无法达到藻类生长所需的科学配比,易肥出有害藻类。
2、无机肥(化肥、磷肥、尿素、复合肥等)
优点:价格低廉;肥效快;营养元素配比可控。
缺点:施用无机肥极易导致池塘水质指标(氨氮、亚盐、磷酸盐)升高影响养殖动物;无机肥肥效来得快但去得也快,不持久;无机肥肥出的藻相单一,不稳定,易致养殖动物出现急性应激,严重的甚至出现气泡病。
3、基肥(水草腐烂后转变的植物肥、茶籽饼、菜籽饼) 茶籽饼
优点:价格低廉;肥量足;持续长久。
缺点:溶于水后导致水体着色,造成肥水假象,且透明度低,不利于肥水;营养元素不可控,肥出何种藻类不可控;难以全溶于水,会造成后期池塘污染。
4、可溶性有机肥(氨基酸肥水膏,氨基酸粒粒肥,多维糖肽宝)
优点:全水溶无残留肥效高效利用;肥效持久,通常一次肥水,下次适当追肥即可保持水色长久稳定;营养元素科学配比能定向培育所需藻相菌相;经过发酵工艺,有机肥可直接作为虾蟹饵料。
5、碳肥、钾肥
优点:碳肥、钾肥是池塘水体中很容易缺少的营养元素,补充足量碳肥可提高水体碱度,促进水体营养平衡,钾肥是水草生根必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也是维持养殖动物体内渗透压平衡不可或缺的元素。
肥水用品有很多,但随着行业不断发展,传统肥水用品在河蟹养殖中的弊端逐渐显现,而专业性强、肥水效果更好的可溶性有机肥、碳肥、钾肥已然成为主流肥水用品。

介绍完肥水重要性,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继续给大家分享来自养蟹者说公众号(作者老潘)关于冬春季低温肥水注意事项。
冬春大闸蟹精养塘口,如果不是新开的塘口,第一次塘口肥水,我们应该如何施肥呢?
答案很简单,肥水的目的:为新栽伊乐藻补肥,为水体中培养有益藻相,为螺蛳培养相应的饵源。第一次肥水应该以单细胞藻类为主,同时施加一些光合菌,芽袍杆菌下去,分解底部淤集的底泥,为养螺丝提供更多的营养物,当然,施有机肥也行。这次肥水主要任务是:养螺蛳,它好了,苗下塘时,什么都会好的。

在这里,还要提醒一下,有些养蟹人,一提到低温蟹塘肥水,也仅用化肥来肥水,但我个人很不喜欢这样操作,实践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低温时,感觉化肥肥塘,塘口水色起得很快,但是败得也比较快,而且塘口pH不稳定,所以我一向都是施用,经过二元化发酵的有机肥。
我总结了一下,塘口肥不起来的原因无非这些:
1 冬春季,水体温度过低
塘口水体中,不同种类的藻对水体环境温度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为过低的温度,这样,他们的新陈代谢比较慢,其繁殖速度慢,也就是生物活性过低,藻相也就起不来。这时候,急于求成,是没有用的。
2 塘口经过灭杀,消毒,藻源,菌落缺乏
这问题,是清塘过度引发的双刃剑,我以前也曾遇到过,那个时候,刚接触清塘杀毒理念,对塘口过份杀杀杀,也没实际的经验,农药当宝。最后,就是施了肥下去,却没有看到水色变绿之类的,那时,就感觉很困惑,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没有藻源。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如果有好的水源,可以及时引有藻相进塘补充,也可以一开始的时候,用带有有益藻种的生物肥来施用,效果会有一定的起色的。
3 塘口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
发现塘口水体PH值过高,得去分析原因,看是否是盐碱地,还是因为使用石灰或其他其他东西消毒时而引起的或是塘口水质本来就PH偏高。若水质pH值过低,原因是,淤泥太厚,改造底层土壤不彻底,一般都会出现塘泛酸,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具体处理方案,前期的文章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想具体了解的朋友可参照:石灰虽好,也分利弊!哪些情况下蟹塘要慎用石灰?(点击蓝色字体温习)
4 塘口中重金属浓度过高
重金属超标,经常是出现在工业化污染高的江湖河水源地带,这个大家应该也不会太陌生!我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苏北,苏南地区有些地方的自然水源就是铁严重超标,这些沟湖抽出来的水,接触的时候稍为长一点,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就可以看到一层铁锈在水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塘口铁锈水色的成因。浓度过高,导致藻类不能维持胞内和大环境之间渗透压的平衡,而导致藻类死亡,没法繁殖起来。
5 塘口消杀时,各种消毒药剂用量过多
塘口每年清塘,一提消杀,大家多很上心,特别是带有杀藻作用的消毒剂,我曾见过进水后用强氯精消毒的塘,没法肥得起来,第二次再放肥时,长了很多虫,虫长出壳后,那壳粘在塘的膜上,长了很多丝状藻,这塘口水质就作废了,那时还没有蟹苗在里面,螺丝,伊乐草类还是很正常,尚未出事,我就对那塘主开玩笑着说,你很幸运,如果你放了蟹苗,恭喜你,你中头彩啦!现在就放弃先肥水吧!考虑先换水,考虑去补苗,否则,就只能呵呵哒!虽那时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的。凭我当时感觉,那塘底一定很差,还要肥水,这蟹这样养下去早晚都得出事。
6 新开塘口渗水,留不住水,有底藻
这样的塘口水体,冬春节低温时,也很难肥,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塘水过瘦,死藻沉淀,易形成泥皮。水体过瘦,水绵以及刚毛藻等就不说了,就说说泥皮,有一次,我隔壁一个新塘渗水比较厉害,塘主抽水3天后,我到他那喝酒,看到塘里的水色起来了,我对他说,你得放点光合菌和微量元素肥到里面保一下水,不然,容易败藻,老司机认为自己也明白,也许酒喝大了那时他没按着做,换好水时,下螺丝后,水开始变清,接下来水质开始败了二次藻,后来无论如何肥水,就完全肥不起来,他连续肥了3次,他没想到主要原因在哪,我又懒得再说,等天气到了5,6月热了后,倒藻引起的塘底泥皮,冒出水面来,他连续打捞了三十几天的泥皮,也是他的命好,因为他的塘渗水厉害,每天都得补20厘米的水,不断的补水,降低毒性,那塘蟹才勉励保到最后。
7 塘口光照强度不够
塘口冬春季也不容易起水色,或是起来的,但是带暗。最好是查天气预报后,能有二天连续晴天,再进行蟹塘肥水,若是时间不充足或是条件不允许,那就仅能是搏一把。
当然,各地塘口水肥不起来的原因很多,其它还有别的原因,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要细心分析,耐心地追求真相才能对症下药,切忌盲目地听信神肥。
(文章来源:蟹行家综合整理自金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养蟹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