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肃脸,李杜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关系?

 午夜流星ZDR 2017-02-25

天宝三年,某一个春日,轻风拂面,玉笛飞声的洛阳城,或是在碧眼皓腕的胡姬当垆的酒家里,或是在某位王公的精心修建的宅第园林中,帝国的诗坛双子星——李白与杜甫,因种种的机缘,相遇了。如何来形容这次相遇的重要性呢?用写过《死水》、《红烛》的诗人的说法是:

“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闻一多:《杜甫》)”

如果稍唐突一点,这么两位近千年来相当程度上占据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诗人,简直可以称为中国诗歌史中吸粉最多、流量最高的超强CP,不仅在三次元世界中执手相游,还留下了洋洋洒洒十几首诗歌记叙其交谊。

显然,李、杜两座高山的相遇,对于比李白年幼十一岁的杜甫而言,影响更大。夸张点说,这或者算是杜甫58年人生之中最为深刻的感情经历。这位持重的诗人,即便在胡骑满地,叛军占据的危城中,仍能镇定地帮助惊慌失措的帝子皇孙出谋划策(《哀王孙》),而闻知幼子夭折之时也能强忍悲痛,推己及人地清醒体认到:“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唯独事关李白时,其澎湃的感情常常冲决而出,不能自己。比如这首《春日怀李白》,在仇少鳌的《杜诗详注》中,定为天宝五年春所作,距两人初次见面,不过两年而已,然而杜甫对于李白诗艺人格的品评见解,已达到了后人无法逾越的境界。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叶先生讲解

杜甫虽然比李白小十一岁,但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两个人曾经同时去游历了很多地方。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说他跟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个人喝醉了酒,盖一床被睡,白天的时候就携手去游历。在中国古人,好朋友是这样的。杜甫和李白是很好的朋友,不过,两个人的诗集里,杜甫给李白的诗很多,李白给杜甫的诗很少,这是因为李白比杜甫年长,而且杜甫遇见李白的时候,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被唐玄宗请到朝廷里做过翰林待诏,自己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辞掉了一个很高的官职回来,而杜甫当时则连考试都没考上。所以杜甫对李白是非常崇拜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说李白的诗没有人能比,那种莫测高深如天上白云之变换。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开府即庾信,是南北朝时候一个非常有名的诗人,赋写得很好。鲍参军即鲍照,“鲍”有平仄两个读音,bào或bāo,这里念bào,仄声。庾信名信,开府是他的官职;鲍照名照,参军也是他的官职,这里都是称官职,如同称李白为李翰林,称杜甫为杜工部一样。

“重与细论文”的“论”是动词,念lún,平声;作名词时念lùn,仄声。

“白也诗无敌”的“敌”是入声字。

歌德曾经颇为自负地说过:“听众对于席勒和我谁最伟大这个问题争论了二十年。其实有这么两个家伙让他们可以争论,他们倒应该感到庆幸”。陈贻焮先生在《杜甫评传中》引用了这段《歌德谈话录》后,接着表示“我们居然有那么’两个家伙(李白、杜甫)’可以让我们争论千多年,这难道不应该更感到庆幸和自豪么?正因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都庆幸出了李、杜这两大诗人,都热衷与争论他俩谁最伟大,所以,一当见到他们之中有谁评价到对方的诗歌成就时,就自然会引起很大的兴趣和关注。”这是《春日怀李白》如此被推重的首要缘由。

平凡的世界最足以迫害伟大的天才,李白一生的遭遇都在证明这一点,在庸人环伺的世界中,独有杜甫能“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为李白的安危呼号奔走。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让杜子美如此念念不忘。李白生来所具的胡气或是最重要的原因。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数轮考辨后,历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李白的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的碎叶城。无论算陇西李氏的“破落户”还是土著的“假冒牌”。在其家族在西域居住了八十年之后,李白身上的胡气一定相当明显,这是盛唐气象的某种表征,但对于世守儒业、久居京洛的杜甫而言,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刺激。能写出“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的李白必然使他产生“天地皆震动”的Culture Shock。根据相关文献和考古成果,我们甚至可以合理想象,当李、杜二人在东都附近同游之时,不仅骑乘的是大宛的骏马,马背上说不准还蹲踞着一头来自更加遥远的中东地区,体型娇小但善于狩猎的奇塔豹。这样的的经历当然会让杜甫终身难忘,暮年萦绕于心头的“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青春”,想必也包含不少同“李侯”在一起的日子了。

李白是不世出的天才诗人,如林庚先生所言:“至于他的《蜀道难》之交响乐般的雄伟,《庐山谣》之雕刻般的明晰,《天姥吟》之戏剧般的发展,在那惊险壮秀的山峰上,在那奔腾明丽的江流中,在那古代遗留的传说里,那里有自由的呼吸,那里有民族的血脉,这些又都汇成为李白飞动的、长篇巨制的歌唱,代表了盛唐解放的朗爽的风格。”但这些代表作多为长诗,不易为了普通读者所理解。为更加方便地进入其诗歌世界,在《给孩子的古诗词》中,叶嘉莹先生所选的多是较为简单、描写自然景色的短章。其中数首皆,与“山”相关,“山”在古代的传说世界中,为神仙清修的洞天福地,自然对李白这样热衷于服食烧炼者具有吸引力。从视觉上而言山川又是天然地理坐标,也为诗人所瞩目。而在《独坐敬亭山》中,甚至转化为李白对的主体,与其展开沉默的对话。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叶先生讲解:

孤云独去闲”的“独”是入声字。“相看两不厌”的“看”字在这里不念kàn,念kān。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叶先生讲解:

“危楼高百尺”的“百”、“手可摘星辰”的“摘”都是入声字。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叶先生讲解

“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念kān。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叶先生讲解: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是入声字。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叶先生讲解:

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发”和“峡”都是入声字。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事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 叶先生讲解:

“笑而不答心自闲”的“答”字是入声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叶先生讲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青山横北郭”的“郭”字是入声字。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叶先生讲解:

“明月出天山”的“出”、“汉下白登道”的“白”、“叹息未应闲”的“息”都是入声字。

小说家张大春根据李白诗里面提到:“兄九江兮弟三峡,而推断他的父亲李客从行商开始逐步发家至一种类似现代物流的行业,哥哥在九江,弟弟在三峡,大概皆由其父派出经营自己的事业。而这种现代化的商业模式,简直与十九世纪欧洲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巴黎、维也纳、柏林等大都会均派驻子弟经营相关业务同样先进。如果这一推断吻合史实的话,李白对商贾、船工的生活也必定相当熟悉,而《长干行》这样一个关于长江边少女与远行客之间的故事,或者是诗人亲睹甚至亲历之事,下笔才能如此体贴入微。

长干行二首【其一】

李白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 猿声天上哀。

门前送行迹, 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 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

▌ 叶先生讲解:

相较于《月下独酌》的抒情,这首五言古诗《长干行》是叙事性的,讲了一个长江边上两小无猜的爱情故事,中间随着情节的变化,在押韵上也有一些转变。

其中最应该注意的是开头的两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整首诗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折,换了几次韵。从第四句开始,“弄清梅”、“无嫌猜”、“未尝开”、“不一回”、“尘与灰”、“望夫台”、“滟预堆”、“天上哀”,“生绿苔”,是一个韵。然后从“苔深不能扫”开始,“秋风早”、“西园草”、“红颜老”这几句押的是一个韵。最后四句又换了,“下三巴”、“书报家”、“长风沙”是一个韵。

但是头两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好像完全不押韵。其实“额”、“剧”两句是押韵的,因为它们都是入声韵,用普通话念自然就显得不押韵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在满腔热情的李白连遭致命打击,黯然离世前,两人没有机会再见。但实然世界中的遗憾化为文学的动力,杜甫在对李白的思忆中,恍如有鬼神相能写出了这样惊心动魄的诗句:“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相比于但丁《神曲》中最有力量的章节,也毫不逊色。两位诗人的身后,虽然都很寂寞,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友情,也经由杜甫这样“碧海掣鲸手”,留下其“千秋万岁名”,长存于天壤之间。

本文参考了叶嘉莹、王瑶、陈贻焮、张大春等先生的著述,特此说明

长按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