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这样跟长辈谈论婚姻。

 二桥涌泉 2017-02-25

本文字数:4300字   预计阅读:10分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出自《孟子·离娄上》的话,本身并不是说的没有后代是最不孝,但人们偏偏就这么理解。事实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人们相信什么,什么就是事实。人们如此理解,也有演化上的合理性。

文化信条是否也具有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呢?生物学上,进化的底层元素是基因。对应在文化上,则是模因(meme),也叫作文化基因。观点、观念、宗教、音乐、文字中,都有大量的模因。凡是能大范围传播的模因,也有其自然选择的原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跟婚姻有关的模因。它被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原因也很好解释:凡是反对此信条的基因基本绝后了。于是这个文化信条变成了社会规范,会反过来对人群进行筛选。

但是呢,大家要知道,无论是基因还是模因,它始终都保持有一定的变异率。变异后的性状能否一直传下去,则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变化

例如,今天的人类都是生活在南非的南方古猿的后裔。生活在非洲区域的祖先皮肤都是黑色的,这是由于皮肤下的黑色素沉淀。在低纬度热带地区,太阳直射地面,紫外线非常强。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线对于DNA结构的破坏,进而防止我们患上皮肤相关的癌症。于是,在低纬度地带自然选择出了黑色皮肤的人种。

但是,群体中有一定的皮肤白化变异率。在强紫外线照射下,白皮肤由于没有黑色素保护,会导致一系列皮肤病,这些个体从而被自然选择淘汰。

随着祖先逐渐从南非往高纬度地带迁徙,过多的黑色素保护反而成为了劣势。这是由于短波紫外线到达皮肤,我们的身体可以用它来合成维生素D。人体所需维生素D中的90%都是由皮肤合成的,其他的则是由食物摄入。

高纬度地带,日光斜照,紫外线强度大幅下降,过多的黑色素让人体维生素D摄入不足,黑人小孩就会得佝偻病,黑人成人会得骨质酥松。于是,那些群体中小部分的白化变异人种被自然选择下来,黑皮肤人种就被淘汰。

迁移到模因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变异后的模因能否一直传下去,则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变化。

最近我思考的这个模因,就是传统婚姻观。传统婚姻观的模因是:白头偕老,一生只爱一个人,忠贞专一,传宗接代

也许你注意到了,这个模因实际在今天正经受强烈的挑战。李银河给出的出轨率数据是40%,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所谓出轨,无非是大部分人都选择的一条道路,叫正轨,少数人偏离了,是出轨。如果出轨率到了50%,60% ,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如果大部分人都不选择忠诚于一人,那么什么才是正轨?什么是出轨?

底层原因到底是什么?靠感性追问只能一地鸡毛,还是靠硬邦邦的理性吧。

于是跟着上述谈到的自然选择思路,它同样适用于模因。对比催生传统婚姻观模因的外界环境与今天的外界环境,结论很快就付出水面。

1、人类寿命骤然提升

理解这个“骤然提升”很关键,以下的推论和数据都是统计概率意义上的。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在20世纪之前,饥荒、瘟疫、战争是影响人类社会的三大问题,人类的平均寿命40岁。但仅仅在100年内,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增加到75岁,近乎翻番。要知道,人们在地球上出现几百万年,在过去的99.99%的时间里,我们都认为自己差不多能活到40岁就终老。在最后0.001%的时间里,我们突然就能多活一倍的时间。

这可以有什么推论呢?白头偕老,差不多就是十几岁结婚,再活二十多年,还得熬过饥荒、瘟疫、战争,大家就该死了,这就是白头偕老。

今天,大概率上不会经受饥荒、瘟疫、战争,不出意外你能活到75岁。二十多岁结婚,要白头偕老,还得再活五十多年。未来30年内,人类在攻克死亡问题上的进展,有很大概率再让人类寿命翻番,到150岁左右。如果是这样,即便你五十岁结婚,白头偕老意味着你要和一个人相处100年。

过去谈白头偕老隐含着的前提,是偕老二十多年。没想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个隐含前提剧烈变化。语言本身具有强烈的遮蔽性,比如白头偕老这个词,本身不说明适用条件,今天寿命已经翻番的我们,仍然用着前提已变化的词。

2、活动半径与信息量骤然扩大

木心的《从前慢》对过去活动半径和信息量有一个很浪漫的刻画: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过去的人们交通条件有限,地理活动半径较小,信息量少,于是你能接触到的人也很少,在这其中只有一半是异性,能找到一个你能看上的已经不错了,看上的人在未来二十年内不会因为饥荒、瘟疫、战争死亡,已然不易,还有得爱简直是幸运,爱后还要找到一个漂亮小三儿出轨,概率更低。这一路往后,就像漏斗,概率逐渐减小。

最后0.001%的时间里,全球交通系统和互联网出现了,于是车、马、邮件都太快。过去你的活动范围内,老王即便一副猥琐相,但在你认识男人里的最帅。现在你活动范围极广,信息里大到消化不完,你看过了太多帅哥,回头看老王,如看到一坨翔。对于男人来说也是如此。

车、马、邮件给了你一生爱好多人的可能性(不过,这是概率上的意义,未必是你的个人选择)。

3、超级部落的出现

人类出现在公元前700万年到500万年期间,从树上到平原用了几百万年;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用了十几万年;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用了几千年;而由工业时代到原子时代,只用了两百年;之后,仅用了几十年,人类就进入了信息时代。

而我们的大脑对社会关系的处理能力,并没有跟上文明的发展步伐,事实上,甚至跟狩猎时代的祖先们相差无几,只能应对小部落环境(150人以内)的人际关系处理

而我们聚集的部落,已经从百人不到的小部落,发展成千万人级别的超级部落,每天都有大量的异性从你面前经过,这对原始大脑来说是一个极强的诱惑和刺激。这事儿,也发生在的0.001%时间内,大脑还未做好准备。

4、财产权的转移

有多少人知道婚姻是如何诞生的呢?去了解这个缘由,能让我们理解婚姻的本质。

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下,靠采摘和打猎为生,还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婚姻制度。那时的女性拥有极高的性选择权,她为了生出更健康的后代,可以选择和多个男性交配。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而不知道父亲是谁,孩子就由整个部落共同抚养。

农业革命的到来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们有了剩余食物。曾经的食物都不够吃,现在开始有了剩余。由于男性从事了更多的体力活,于是拥有更多的剩余事物。剩余食物进而演变成剩余财产,男性在社会的话语权逐渐提高。

当一个男性个体死亡时,就涉及到剩余财产到底传给谁的问题。由于女性会与多个男性交往,无法确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子嗣,男性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婚姻,一夫一妻制。这个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下一代是自己的。于是,围绕这个制度还建立起了一系列婚姻道德观,比如要求对方忠贞、坚守贞操等,这都是为了确保后代是自己的。

这一系列模因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婚姻观,会反过来对人群进行达尔文式的选择,不认同这个观念会承担很大的社会道德压力,周围人也会对其发动道德攻击。

这个时代发生了变化。

首先,过去女性的主要任务是生育和抚养后代,经济和食物来源由男性负责。而今天的女性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很多女性实现了经济独立,完全不需要男人就可以养活自己。

其次,现代人从过去的一神论宗教信仰中走出来,开始信仰人文主义,即跟着自己内心走,向往自由。于是,性逐渐摆脱生殖的意义,逐渐成为个体享乐的方式之一。

再而,医疗技术的进步能让你通过DNA确认后代的血缘,而婚姻诞生之初也是为了做这件事,显然前者效率更高。

以上这些变化直接触及到了婚姻制度诞生的根本:财产继承。

4、动物对自由度需求

单细胞动物演化出两路,一路是自养型,一路是他养型。

自养型如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让它直接“食用”太阳能,在那一动不动也不影响生存,所谓自养。

他养型如动物,不具备光合作用的能力,若不动迟早得饿死,所以它必须发展出更高更快更强的感知、运动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器官,来扩大自己的活动半径,跑得更快更远,看得更远更清晰,这都是为了提高自由度。

越高等的动物,为了提升自由度,发展出的感知运动能力越强。例如人类,它的大脑和其他动物有一个极大的区别,就是皮层更厚。神经学的诸多证据发现,皮层是人类进行理性思考的地方,这使得我们能脱离现实,抽象思考问题。虽然动物也能思考,但它们的思考仅限于现实,而不能虚构。

于是,我们的灵长类近亲如大猩猩,它们从自然界开发的能量只能局限于现实中的食物,而我们竟然能从核能中获取能源。如果没有虚构和深度理性的思考能力,我们就看不到现实背后的存在,如万有引力和基本粒子的结构,依然只能与灵长类近亲一样从自然界的“眼见为实”中获取能量。这么一点能量,无以支撑现代科技文明。

这些演化出的高级能力,都是为了提高动物的自由度。提升自由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广范围的获取能量,动物才能具备生存竞争优势

人类也是动物,在大趋势下也要追逐自由度。自由度这个概念具体到女性,正如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女性拥有很高的性选择权,能任意与欣赏的异性交配,这是自由度的体现。

实际上,自然界的大部分雌性哺乳动物都是如此。猩猩部落虽然只有首领可以与部落雌性交配,但雌性为了获得更好的基因,会与部落内外的其他雄性偷情。狮群中虽然只有一个雄性首领,但母狮同时会有多个雄性伴侣。如果你观察过猫咪发情期的行为,你就会发现母猫会同时与多个公猫交配,场面不堪入目。

对雌性来说,拥有与雄性平等甚至更高的性选择权,在自然界的动物中是常态。

自由度具体到男性,就是天生的泰迪属性,想必无需赘言。

你应该能发现,婚姻制度与动物的自由度倾向是矛盾的,但两者相比取其轻,财产显然是比泰迪欲望更重要。

对于婚姻的观念

人类出现了几百万年,婚姻制度不过几千年,它因为财产继承而出现,但其生存根基在近一百年内迅速崩溃。由于任何文化都存在强大的遮蔽效应,婚姻制度并不会完全消失,但走向衰落确实事实。演化的尺度上,一个事物出现千年后消失,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即便婚姻消失,但爱情依然会存在。爱情是基因产物,婚姻是文化产物,二者各自的目的完全不一样。

前者是基因为生存而演化出的能力,如果人类对异性没有爱的奖赏感,物种都无法衍存。后者是为了财产继承发明的文化制度,伴随着以上四点变化的到来,其根基显然比前者动荡得多。

既然如此分析婚姻,那么不把爱情和婚姻等同起来,则是理性使然,而非情绪用事。

今天很多人开始选择开放关系、多边关系、合约恋爱、合约婚姻来替代传统婚姻制度,以适应今天这些变化。这些新的亲密关系形式要求异于传统习俗的观念,并非人人都能接受。就像李银河所说,这些新的关系形式和婚姻一同成为并行的选项。

所以,这样跟长辈谈完婚姻后,我相信,你将在他们眼中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不结婚的神经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