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见解 | 态度 shangshu.com 如果你问我少年时代最喜欢,读过最多遍的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绿山墙的安妮》,并且同许多乐于把自己代入成女主角的小女生一样,我认定安妮就是我,我就是安妮,用安妮的话说就是——“我们拥有相似的灵魂”。到现在,早已不是十几岁少女,却依旧喜欢安妮,其实就是喜欢自己心里属于少女的那一部分吧。 这是一本属于我的《绿山墙的安妮》,也同时属于所有与安妮一样,有过热烈与忧愁并存的少女时代的姑娘们。
《绿山墙的安妮》出版后,来自全世界读者的信件寄往了爱德华王子岛,在读者的鼓励下,蒙格玛利又写下了“安妮系列”另外六部小说。 对于当时仅仅是热爱写作,将自己的部分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糅进安妮故事里的蒙格玛利,恐怕从未想到过,这个红头发小孤女的形象竟然迷住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经久不息。 在当时的加拿大,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弘扬真善美的作品非常风靡,而《绿山墙的安妮》为何能够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备受推崇?我想,答案就在“安妮”的身上。 安妮不好看,红头发,满脸雀斑,瘦得过分,总是幻想着拥有石膏般的额头和金色的鬈发,向往灯笼袖以及成为漂亮的新娘。 安妮也不完美,她脾气暴躁,自尊心过剩,一天到晚沉浸在漫无边际的想象里,不停地犯错制造麻烦,还有着不小的虚荣心。 我想,大多数女孩在十一二岁的年纪,都是这样吧,平凡而憧憬未来。 如果你刚刚翻开书,初次听到安妮开口说话,千万别惊讶于她的话痨与怪异的说话方式。小安妮非常爱说话,已经到了喋喋不休、聒噪不堪的地步。小小的她偏偏钟爱大人的表达方式与大而不当的词汇,以至于总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在那里夸夸其谈,手舞足蹈。 正如安妮的外形与性格一样,故事里的每一天都是欢快的,明朗的,充满希望,跌宕起伏。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了这部作品的悲伤底色。安妮是个孤儿,一直孤独而辛苦地活着,直到阴差阳错地来到爱德华王子岛,成为绿山墙农舍的一员,她才第一次“真正属于某个地方”。但是安妮从不自怨自艾,也极少谈论自己,哪怕在述说凄苦童年时,也会说得笑话百出。或许正因如此的轻描淡写,那被忽略掉的悲伤底色在故事接近尾声时,却更令人唏嘘。 蒙格玛利在这本成长故事中事无巨细地交代了一个小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成人,她遭遇的好人与坏人,朋友与敌人,快乐与烦恼,无不是我们也曾遭遇过的,她一路热热闹闹、跌跌撞撞、鸡飞狗跳地长大,终于成为十七岁的大姑娘,不再叽叽喳喳,不再话痨,不再滥用浮夸的词汇,不再轻易吐露心声,成长的轨迹是如此可信,没有丝毫的突兀。此时若你再翻到书的开头,看看那个聒噪的小孤儿,简直同结尾处的女孩判若两人,这种变化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或许我们问一问自己是从何时开始不再随口谈论梦想,不再夸夸其谈,不再口无遮拦,那恐怕就是安妮成长的开始。
人们爱上这本书,就是爱上了这个有血有肉的“安妮”,无论是开心还是痛苦,她总能看向远方,接受未知,转为动力。安妮的故事并没有童话般的结局,却因缺憾而更温暖。 或许,蒙格玛利能够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如此不落痕迹,也是因为安妮的身上同样充满了她自己的影子。自幼失去母亲,长期与家人分居,得不到亲情与认可,生活虽然乏善可陈,但脑袋里却有千奇百怪的想法,所以,她虚构了一个安妮,记录下了曾经的自己,也同样预言了每一个愿意做梦的小女孩。 少年时那一本很老旧的《绿山墙的安妮》被我翻看到散架,又小心翼翼粘合起来。也收藏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版本,每一个版本都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开始阅读英文原版时,心里又慢慢勾勒出了一个全新的安妮。我想,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握住了她瘦弱的小手,在触碰到她的那一刻,我有强烈的冲动,想用自己相似的灵魂,把她用力跳动的脉搏,传递给更多人。 在我初中时代贴在墙上的那张世界地图中,我拿铅笔用力地圈出了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旁边写着,一定要去的地方。每一个小小少女终将长大成人,包括安妮,包括你我,可是有过的梦想还是要放在心上,那个真诚面对世界的孩子,请永远爱护她。 初中生必读书目 《绿山墙的安妮》 作者: 蒙哥马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