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地
形成原因: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是由于土壤和地下水含盐过高,在强烈的地表蒸发情况下,土壤盐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并积聚于土壤表层。
特点:盐碱地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粘滞、通气性差、容重高、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养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更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的加剧,枸杞虽然是耐盐碱作物,但盐碱太过于高也会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盐碱地的危害:
盐碱地大面积的分布,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植被而言,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主要是靠细胞的渗透压,盐碱化土壤溶液中易溶盐增加,浓度和渗透压增加,细胞很难吸收到水分,会引起叶片变厚,气孔孔径减小,营养失调和各种缺素症等症状。从生态方面看,土地的盐碱化,减少了地表植被,增大了蒸发量,造成局部地区湿度下降,干旱发生,形成干热风的危害,制约生态平衡的正常发展。
盐碱土形成的影响因素:
1、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2、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4、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5、耕作管理不当: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盐碱化土地具有高pH、高盐不利于植物生 长的特点,整治改良终极目标是为了使其土壤可以达到具有肥力并且能够生长植物。
盐碱地的改良方法:
1、 物理措施
(1)以水去盐。我国土壤盐化程度严重区域, 常常引水灌溉,开沟排水等措施,冲洗土地,使其水位降低以减少表层土壤盐分。
(2)填埋物料。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填埋物料(粉煤灰、电石渣、沸石等)是治理改良盐碱化土壤的一条新途径。研究表明天然沸石构造、性质十分独特,对阴、阳离子吸附作用效果较好,能够提高离子交换量,降低土壤碱化度,改善土壤性状,促进盐碱地植物生长发育。
(3)平整土地。在微型地带,地势的凸起处蒸发较为强烈,土壤水分蒸散快,土壤盐分易在此处聚积,将土地平整消除盐分的局部富集,达到治理改良的目的。
(4)覆盖改良。秸秆覆盖不仅能够增加土壤 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还能够增 加光反射率,降低表土温度,明显减少土壤蒸发, 对土壤水上行起到隔绝作用,防止土壤盐分在地表聚积。地膜覆盖可使蒸发强度大大减弱,相应地也抑制了地表盐分的累积。然而覆盖改良的唯一缺点是存在潜在的返盐风险。
(5)移土改良。移土一般用于改良原生严重的盐碱化土壤,特别用于极重度难治理的盐碱地。土中掺沙改善盐碱土结构更佳,具有显著的去盐降碱的效果,土壤电导率降低,为植物在盐碱化土壤上生长创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2、 化学措施
化学治理措施的核心在于根据酸碱反应原理利用酸性物质(如有机酸肥、磷石膏、脱硫石膏)将土壤中碱性物质中和掉,达到降碱改良土壤的目的。
(1)施用有机肥在土壤里不断分解时能够形成各类有机酸,促使土壤阴离子溶解,对于盐分淋洗十分有利。同时,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减少蒸发,对于阻止土壤返盐具有一定作用。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高,可以增加土壤的酸碱缓冲能力。
(2)改良剂一般为可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能够有效地络合土壤中各种盐基离子,再经过灌水冲洗达到治理的目的。
3、生物措施
(1)耐盐碱植物。耐盐植物能够改良盐碱地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植物能增加地表覆盖,减缓地表径流,调节小气候,减少水分蒸发,抑制盐分上升,防止返盐;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可降低地下水位,防止盐分向地表积累,植物根系生长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及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碱性。植物的根、茎、叶返回土壤后又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根际微环境,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抑制盐分积累。植树造林除了能够降低地下水位,抑制盐分上升外,还能调节小气候,减缓旱涝危害。
(2)耐盐碱微生物。耐盐碱微生物(如VA菌根真菌)能够显著提高植物的抗盐性,增强盐碱化环境中生长的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微生物可通过分解植物残体,形成多糖、腐殖酸和团聚土粒,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土壤结构。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态系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对土壤盐碱环境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注: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结构性、渗透性、通气性、吸附性以及缓冲性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土壤的各种性质,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微生物是土壤中物质与能量转化的直接参与者,它们的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形成、土壤物质、能量的流动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养分的储存转化,在土壤功能及土壤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是一种有效、反应灵敏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注意:以上内容主要针对大部分西部区域土壤情况拟写,局部区域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的调整对土壤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