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这一生,我们又没有别的时间。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轻风的起点 2017-02-25





今天我们来说说寻幽探胜,是指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语出唐·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


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之乐被认为是读书人应有的爱好,彰显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旅行或娱乐。这一旅游文化现象的形成及其价值的提升,是儒家与道家思想互补交融的结果。


寻幽探胜、流连山水的旅游文化,对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派生出中国独有的文化财富——山水诗、山水画、盆景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私家园林,而且塑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审美观,即反对人工斧凿的痕迹,追求朴拙自然之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


那些六朝烟水气的美食啊


朋友圈是一种神奇的去处。

我有很多好友,大多数没有见过,也甚少聊天。但就算只是浏览朋友圈,也能看出乐趣来。总有一些分享是让人愉悦的。

锐禅这个哥们,写得并不多,偶尔看见,都有会心一笑。


我喜欢南京,去得也多。古都的模样,算是保留得不错的。

散落的美食,也不时有朋友带去吃吃。

锐禅所写,都是江南人基本共通的感受。

所谓六朝烟水气,就是感官更加细致,望物既知好,也知出处。

很想跟着这些地名去走路,去吃,去发呆,把日子翻过来重新过


苏州,南京,扬州,南通,高邮,常州,镇江,杭州,湖州,宁波,台州,开化,金华,皖南,安庆,六安,芜湖,武汉,宜昌,襄樊,重庆,泸州,自贡,宜宾,乐山,甘孜,阿坝,遵义,贵阳,一直到云南。

地名太长,无法细述,你们若有好推荐,也请告诉我好故事。

锐禅,我们南京见吧,夜里去走走吃吃,聊到花朵低垂

 

  

 

锐禅的金陵美食素描

 

花  吃

 

如果一个社会可以让多数人在一天之内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创造足够的价值,再把闲暇用来玩耍学用,那么这里就是乐土。有人研究明代以后的中国人,彼此之间情操和精神境界的最佳衡量指标,便是副业。


世人皆苦,多数人一定有一件事情是必须以之谋生,那么最好还要有一件事情只为喜欢。比如赏花,比如吃。

 

玫瑰沙

 

尽管家里面有这么多的月季花――呃就是现在的姑娘小伙们说的玫瑰――外婆却从来不以为意。而是在另一侧后院看护自己的波斯复瓣大玫瑰――月季花的另外一种。那个,也是用来吃的。这波斯复瓣大玫瑰是一颗一人多高的巨大玫瑰树,春天一过,天气很快把这树热出花朵来。


到了花朵全开之际,整个院子全是厚重的香和蜜蜂的震动翅膀的声音。然后外婆会把盛开的花朵连枝剪下,在正午的时候放在太阳下面暴晒,过了一两个小时,花瓣就会自然脱落。这个时候的花瓣不再是枝头上鲜活翠挺的美好了,而是渐渐柔软,包含着浓香的片段。外婆用白绵糖和花瓣搅拌,再研磨成泥,用拳头大小的罐子装起来。最多的时候,端午之前可以做够四五罐。

 


这个东西,我很久以后知道它的名字叫玫瑰沙。

 

在随后的一年里,玫瑰沙第一次登场是端午。端午节令吃的白粽子,颜色雪白,透着粽叶清香,青影之下蘸着深深红色的玫瑰沙吃,滋味和视觉嗅觉都是美好享受。南京人有句俗语叫作“又吃粽子又蘸糖”形容人贪心,什么好处都要得。


我想,又吃粽子又蘸玫瑰沙,简直就是幸福到有罪。随后由于糖渍玫瑰的颜色会越来越深,家人就会用来包汤圆陆续用到深秋。这又是白色糯米配红色玫瑰,曼妙无比。这样的汤圆的汤是不可以用糖桂花的,味道互夺,会失了平和之美。


  

茉莉

 

端午前后很快梅雨,茉莉花和白玉兰还有珠兰都在此时陆续开放

南京的茉莉花大面积种植始于清朝乾隆时期。1797年城南建立了花神庙。供奉一百多位花神。那个时候的茉莉花农作,基本靠天。所以神灵保佑新的经济作物生长良好,是全家生活的希望。

 

生活的另外一面,或许更是真实:此时江南,容易潮湿变霉,人在闷热天淋了雨或沾了湿气总觉得有腥膻体汗,此时清新淡雅的花香就解决的人们的一个季节烦恼。

 

茉莉配在女人身上,不过是茉莉种植的副业,正业,是制作茉莉花茶。

 


茉莉花有个特点,她虽是白天开放,却是在夜里散发更浓烈的香气。采花工会在农历六月火热的白天采摘茉莉花朵,摊开散热;到了夜晚凉爽之时,花瓣凝露,香氛被花露包裹,此时花瓣温度降低,正好适合混进茶胚。这个动作,叫窨。分批把花瓣混入茶胚的次数就是几窨。最后青茶吃透花香,茉莉芬芳吐尽,再要把枯干的茉莉挑拣出来,这个动作,叫提。


清末福建茉莉花茶六成产于安徽江苏,分类标准中,买到戏馆茶楼的是一窨一提,特级为四窨一提。贡品为六窨一提。

 


上浮桥蓝家下周



 

在南京,莫愁路向南,一路梧桐如盖,拐过升州路向前不远,就是上浮桥了。此处回汉杂处,小民熙熙。我自小常跟祖父母家人从丰富路过鼎新桥去吃下周。

 

老南京人多吃下周,即午后小食。这小食与西人的下午茶不太相同,西人是以茶佐糕点饼干,重点在茶以及喝茶的形式,下周则不同,是以点心为主,茶不茶的,不是必须。

 

 


桂花糖芋苗是用小芋苗熬煮调以黏稠的藕粉汁配上糖桂花。从初秋开始即售,在或干爽高旷或秋雨绵绵的下午,一碗甜美香浓的糖芋苗吃下去,南京人说--养心。

 

走进上浮桥,远远地就看到桥头下坡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大高个子。走进了,看到各人或蹲或坐,手上都是一个小小干净细致的蓝瓷碗,碗里面是紫红的桂花糖芋苗。那买芋苗的是个大个子汉子,身材魁梧,阔肩厚背,围着一个大白布围裙,正在用一把锃亮的紫铜勺子从紫铜大锅里往外舀芋苗。舀盛,递碗,收钱,添料,一路做的行云流水,忙的不慌不乱,且寡言少雨,偶尔出声,其音如铁,望之如魏晋人物。

 

碗里嫩白小巧的芋苗在绛紫的藕粉里面悬浮,间或点点金黄桂花,那初秋的微寒即添温润,渐渐融化。

 


有一次去得晚了,自己刚吃完没多久,芋苗售罄,那汉子早已收拾停当,却也不顾仍有食客赶来,一根巨大的扁担把担子一挑,大步流星走了。留下一地没吃到的遗憾以及客人的自责,我就偷笑。

 

多年之后,听说那汉子的后人在附近仙鹤街开了一家小食店,风味不变。

那魁梧汉子姓蓝,听祖母说,叫蓝和玉。


我记得他如铁的声音,盛在小碗里的紫色糖芋苗,还有初秋南京的天空。

 

这样的故事有多少,我肯定说不完;南京这个地方有多美好,跟花和吃有关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最后我想起来安徽全椒人吴敬梓三十三岁移民到了南京城,在自己的小说里面借主角的眼睛说出了自己眼睛里面风雅的南京是什么样子,摘抄一段下来,分享给大家。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P.S :写以上内容时候参考了杨心佛先生的《金陵十记》,薛冰先生的《家住六朝烟水间》以及葛长生先生的《金陵茶文化》。感谢这些爱南京的先生们。

祝你们愉快。

 

作者介绍:

锐禅:世代居南京,十年前移民澳大利亚。前电视媒体工作者,曾任现场导演,编导等职。爱吃爱玩,考据癖,江南生活热爱者,会做盐水鸭和什锦菜。家中长辈多是虔诚穆斯林信徒,故较熟悉南京穆斯林传统饮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