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历史概括类试题解题策略

 昵称15221501 2017-02-25

                                                                                                                                                           

原创 2017-02-21 历史罗 

纵观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区卷概括题是必考之一,是高考历史考纲的能力要求,是拉开考生距离的关键,因此概括类题型不容小觑。那么,如何解答呢?接下来历史罗将为你一一道来。

首先,材料的层次划分很重要,可以把每个要点表达出来,即所谓的“踩点”,因此划分层次是答题的第一步骤。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解析】材料第二段讲述唐太宗谱牒改革,根据材料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见材料//)。

但是,如果有些材料前后说的是一致的内容要合并层次。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解析】

“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秦汉旧律”多达906卷,770余万字20篇、620条、27600字这三句话就可以合并成一个层次,即“删繁就简”。

其次,划出关键词、核心句子。所谓核心句子指的是中心句、总结句结论句、转折句

解析】见材料     ”处。

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关键字句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关键字句

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转折句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关键字句

再次,用抽象的语言概括。所谓抽象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因此抽象不是具体的描述,而是要对具有同一类别特征和本质内涵的历史现象,用特定的概念性术语词汇来予以浓缩和提炼。

采用抽象语言要把握三原则:不能具体描述,要抽象概括;不要反面陈述,要正面陈述;不要定量表达,要定性表达。

解析

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具体描述——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抽象概括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具体描述——扩大入选范围抽象概括);

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反面陈述——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正面陈述);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后来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具体描述——建立新的门第标准抽象概括

又如:

3.2015·新课标全国II卷文综·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通人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水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轴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很多考生可能会摘录“一品文官180两,七品知县45两,九品官33两,不够养家糊口”,这是定量表达,而答案应该是官员薪俸入不敷出”,“官员薪俸偏低”这就叫定性表达应该注意的是,概括很少使用定量的描绘,更多的是进行定性的判断,像“增/减少…变大/变小”“变多变少”等趋势性表述就是具有一定概括力的定性判断,至于增减、变化的具体数额,则是不具抽象意义的定量描绘。

第四,用历史专业术语概括。只有应用专业术语才能对学科进行区别。

4.2010年全国卷)(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解析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官营手工业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家庭手工业逐利(历史性专业术语面向市场”);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雇佣关系(历史性专业术语“资本主义萌芽”

明白了以上四点,概括类题型就可迎刃而解。

(更多高考历史材料解析参看《历史材料高分=踩点+踩意+历史性专业术语》原文链接)

如喜欢历史,了解历史,或参加高考,请关注高中历史直通车,只要扫一扫下列二维码,就有更多精彩等着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