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和往事|一百五十年的起点——武汉协和医院的“前世今生”!

 jianqqys 2017-02-25



    公元贰仟零一十六年,是武汉协和医院建院一百五十周年。

     一百五十年,对于人的一生,是接近两辈子的时间。对一所医院来说,也十分地悠久和漫长。

     然而,一个半世纪以来,就在武汉这块土地上,协和医院的中外籍医护人员艰苦付出、辛勤守望;一百五十年生生不息,以“妙手仁心”,救死扶伤,疗身疗心,解救的病患何止万千!



     而今的汉口江汉路繁华依旧,路中老四明银行的旧址,曾经是英国教会花楼总堂的所在。当年的传教士杨格非创办的仁济医院,正毗邻着花楼总堂。

     恐怕杨老先生也不曾料到,他当年僻处陋巷的蕞尔小楼,能够以此为原点,不断生发——


      从初创时的 15 张床位,一名外商兼职医生;
       到 1928 年辟门时协和医院的 135 张床位,近 50 名医护人员;
       到 1949 年 5 月 16 日武汉解放时的 249 张床位,169 名工作人员;
       再到1980 年代 950 张床位,职工人数 1689 人的规模;
       再到而今,职工数突破六千,床位四千八百余张,集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辐射华中,饮誉全国。


     

      从本期开始,我们每期都会选登有关医院历史的文章。它们有的是关于医院历史上享誉已久的人物,有的交代了某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还有的挖掘了与医院相关的奇闻轶事。

      想了解协和的“前世今生”,使劲儿往下戳!▼▼▼



现在江汉路四明银行旧址一带,是当年汉口仁济医院初创的地方,也是武汉协和医院一百五十年来发展原点。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任何事情总有个源头,有个起点,武汉协和医院一百五十年宏图大展,起始点不过是汉口的一条小巷,毗邻英国租界,名字叫作“居巷”。

    话说1861年3月21日,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Hary smith Parkes)到湖北藩司衙门,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订立《汉口租界条款》,划定458.28亩租界;五年后的1866年9月8日,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就在毗邻英租界的后花楼居巷,以1588两银子的价格买地建房,盖起了一座医院,称汉口伦敦会医院,又取“仁爱济世”之意,定名汉口仁济医院。



早期汉口仁济医院方位示意图
(协和老医师胡崇道先生1982年手绘)

    世上只有一个“居巷”。

    巷子本来即是作“居住”之用,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巷子,会用“居住”的“居”字来命名。

    为何称“居巷”?因为原名很不雅。正如北京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居巷”的原名叫作“猪巷”。

    为什么叫猪巷?首先来看它所处的位置,南起沿江大道,北到花楼街,衔接着交通路。

    英租界设立之前,这条路本是四川、湖南运汉牲猪的登岸运输通道。英租界设立后,英国人在江边设了“太古轮船公司堆栈”,就是一座大仓库。因为经常有货物进出,牲猪就不让往这条路走了。

    洋大人不让走,那就肯定不能够走。怎么办?挖地道!进口在江边,出口在黄陂街口,一条地道挖下去,牲猪下行。

    这样,地道和连接地道的小巷就慢慢有了一个名字,叫做“猪巷”,“猪巷”、“猪巷”,就这样叫开了。

    虽然到江汉关大楼1922年开建时,牲猪起坡已经另觅他径,不往这里走了,地道也填了,但“猪巷”这个名字远近皆知,一直叫到抗战胜利,才改成音同(武汉话“猪”和“居”发音相同)字不同的“居巷”。(1967年曾改名团结巷,1972年改名叫交通巷,现已拆除。)

    

    随着百姓对于西医的不断认同和了解,仁济医院的扩展相当顺利,1873年、1875年、1887年、1914年,四个年度,围绕原址,仁济在四周围买地造屋,扩建了四次,从“居巷”扩展到了“太平路”。

    所谓“太平路”,就是江汉路从江汉关到中山大道路口的一段。相比“居巷”,“太平路”的得名非常简单,当年江汉路是Chinese city(中国城)和concession(租界)的分界线,相当于开放之初深圳的中英街,国人取“对外之道让和忍,但求太平过一生”之意,将其取名为“太平路”。



清末民初汉口太平路街景

(日本老明信片资料)

    1982年,武汉协和医院第一次编撰院史,曾采访过时年76岁的胡崇道医生。

    据胡医生所讲,在他幼年时代(也就是1910年前后)的印象中,仁济医院的前门开在太平路,后门开在居巷,当时的房子已然很旧,看上去开办很久,而医院的范围是从现在江汉路四明银行旧址一直延伸到江边,甚至在对面的租界还赁有住房。

    胡崇道生于1906年,父辈是仁济医院的医生,他自己也曾经在仁济和协和工作多年,后来在红会医院院长(现武汉市第十一医院)的任上退休。

    他的回忆,虽不甚精准,但的确可供参考。

    可以和史料互相映证的是,仁济医院在民国初年已经横跨居巷和太平路,颇具规模和影响。医院的前门,已经开在当年的“中英街”——人流量较大的太平路。仁济,已不再是僻处一隅的小诊所。

    

清末民初汉口仁济医院外景

(法国摄影家菲尔曼-特奥费尔-拉里贝Firmin Théophile LARIBE摄)

     仁济医院开办二十五年,没有女病房。

    1891年,教会决定筹建一所专门治疗女性患者的医院。

    杨格非决定自己捐出大部份的建设费用,以他亡妻Margaret J.John的名字来命名,就叫作玛格丽特医院。

    玛格丽特,不仅是杨格非忠实的伴侣,还是他工作上得力的助手。

    她待人很好,“涤病孩之秽,治病妇之身,严冬夜起视妇女之痛”,周围的人,特别是下层群众都对她赞誉有加。

    有一位叫作布莱森的同事这样评价:我要告诉你们我对杨格非夫人的敬爱,以及对她沉静和母亲般崇高的性格,还有对她丈夫所从事的,最高尚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事业的不懈支持和敬仰。

    虽然1873年3月24日玛格丽特去世后,第二年10月23日杨格非博士再次喜结良缘,但他对于亡妻仍然念念不忘。

    他在给挚友的信中这样说:昨天回来后,我看到四株盛开的丝兰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丝兰花盛开的模样。这是多年前她养的,她很想看到它们盛开,但却心未遂愿。


清末民初玛格丽特纪念医院外景

(法国摄影家菲尔曼-特奥费尔-拉里贝Firmin Théophile LARIBE摄)

    1891年3月22日,是一个星期天,玛格丽特纪念医院正式开院。

    据罗夫· 华德罗·汤普森的《杨格非——晚清五十年》一书记载,玛格丽特医院拥有一处大病房,一处隔离病房,一间手术室,一间病人等候室,还有给中国女护理人员的卧室和客厅。


杨格非夫人像

(《杨格非:晚清五十年》插页)

    严格来说,武汉协和医院有两个源头,一个是1866年创办的仁济,一个则是1891年创办的玛格丽特医院。

    因为,玛格丽特医院虽然名义上归属仁济,但是它的职员任用、经费开支、业务活动都是独立的,而最后玛格丽特医院也归并到了辟门之后的汉口协和医院女部。

    1882年,英国伦敦会总部派外科医生纪立生来汉,仁济医院首次开设外科,开始了普通手术和截肢手术。

    1906年,大同医学院首批毕业生进入仁济,医院开始有了华人医生,

    “后来医务发达,每年两三万号,住诊两三千。”

    接下来的故事,现在的医院管理者应当很好理解,业务扩充,地皮限制,多次搬迁扩建,始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怎么办?

    寻新址,建新院。

    大家找到西满路(后称中正路,中正大道,现解放大道)心仪的地块,地主居然一文不取,拱手相让,最初13亩多,后扩大到30亩,新医院的设计和建设由此启动。

    伦敦会、循道会,一起出钱,共襄盛举,1926年开始,边建边搬,先搬女部再搬男部,直至1928年全部竣工,4月4日举行辟门典礼,正式宣告成立——是为汉口协和医院。


——TO BE CONTINUED——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