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八旬种树老人——贺德水

 念佛林 2017-02-25

寻访八旬种树老人——贺德水

2014-04-24 中国偃师News
 

老人在修葺石堰

连绵成片的树木

老人在整理林地

老人在查看树的长势



(偃师网 郭娇阳讯)雨后初晴,浓丽的春色在佛光镇东窑村丝毫没有减退,油油的绿色,鹅黄的小花,雀跃的喜鹊,一扫三天的阴雨连绵,让人心情大好。深深的呼吸一口,空气里带着丝丝的槐花香,沁人心脾。

刚来到村里,问起路边闲话妇人种树老人贺德水的家,“德水伯去地了。”妇人顺着柏油马路,指着不远的小山,“就在德水伯种树沟的上面的山坡上。”

得到指引,记者便前去寻找,走下水泥路坡,沿着蜿蜒的小溪边的卵石路,走到田地边上的土路。刚刚下过雨,土路有些湿滑,松软的泥土,让人站立不稳。我不禁在想,这样的山路80多岁的老人走的动吗?

走过三个蜿蜒上折的土路,眼前的一大片麦地已经抽穗,饱满的穗子随着清风摆动,波澜起伏。寻找四下,仍未见老人。我心里泛起了嘀咕,我们走错路了?还是老人回家了?正在我们无处寻找的时候,接到了村支书的电话,说老人下山来找我们了。我们赶紧回头,在进山的马路边见到了贺德水老人。

一身老布中山装,花白的头发,肩扛着锄头,一双手工老布鞋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85岁的贺德水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远远的见老人走来,我赶忙迎了上去,“老伯,去地啦!”“恩,去地里点点儿芝麻。”老人和蔼和亲的说。当我们说要去看看他种的树时,老人扛起锄头前走带着路。

“前几年种的树现在都长的老高了,平常也不用咋照顾,临着河长的都不赖。”说起种树,老人的话明显多起来。

2005年起贺德水老人就开始种树,如今已将近十个年头。以前的乱石滩西岸如今已改变了旧貌。老人种的6000多棵树,如今已经成材。笔直的白杨树,依溪而立,新发的嫩芽,昭示着它们旺盛的生命力。村民说,每到春夏,这里绿树成荫,十分漂亮。

从万安山中流出的一股清泉,经过几公里的跋涉,到东窑村变成了一条宽不过两米的李沟河。10年前,河西岸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乱石滩。这里满是从山上冲下来的嶙峋怪石,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大石头像头牛,小石头也有篮球大小。从2005年开始,贺德水开始就在在这里乱石沟里种树。种树需要土,黄土显得比金子还珍贵,要在石头窝里种树谈何容易。贺德水从山崖下用锄头刨出黄土,再用架子车拉到石滩,填在石头窝里。填好黄土后,为防止黄土在山坡上流失,贺德水都把土地边上砌上整整齐齐的石堰。一天又一天,石头窝里整出了一片又一片小块土地,这便是小杨树们的“安家之处”。

老伴李苗珍是他种树的好帮手。老两口配合得很默契:贺德水拉车,老伴推车;贺德水挖坑、栽树,她在后面迈着小脚浇水。为了省钱种树,贺德水竟钻研起了树苗培育,一畦畦小杨树苗慢慢变成小杨树。几度寒来暑往,不觉间两位老人栽种的杨树已有6000余棵。顺着陡峭的山势,沿着蜿蜒的河滩,这片树林延绵1公里多,让村民们惊叹不已。如今,当年种下的小杨树苗,如今已有碗口般粗,“天也暖和了,我也好来这林子里,看看树我心里也高兴。”贺德水憨厚的说。

坐在林子里,贺德水显得更怡然自得,坐拥“一片森林”的踏实,让贺老汉很满足。“我在东坡还种有两亩洋槐树,还有几亩核桃树,我这么大岁数干不了啥,种几棵树,给晚辈们留点念想。”老人笑着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闲不住的老人,一天也没离开过土地,庄家人特有的质朴和平实是土地赠与他们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也使老汉以自己的行动回馈着土地。贺德水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镶嵌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他作为土地的儿子,专属的、特有的印记。

我们走时,老人转身上了山,还惦记着山上未点完的芝麻,又去地里忙活了,想起山路湿滑,我赶忙提醒老人说走慢点,老人满口答应着,步伐依然矫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