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传的这些照片,记载了改革开放前,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满载着老上海人儿时的回忆。时代的变迁回不去的记忆。相信你看了这些照片后,和我有一样的感慨,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上海人早晨起来必做的几件事:生炉子、倒马桶、拿牛奶、条件好点的买油条咕泡饭。一早几家炉子一起生,弄堂里烟雾腾腾。 男人生炉子一般都这样,放在风头里让依吹。 家里来客人,用钢种锅子买几碗小馄饨。 一早弄堂口稀里哗啦倒马桶声。 一般家里人不多,二三个人、或新婚二个人都用痰盂比较多,倒起来方便。男人倒也不像拎马桶那么尴尬。最早买牛奶要凭卡还不是天天有,隔天有。还要排队。 后来有了牛奶供应点,方便多了。但奶瓶是千篇一律全市统一的。 这张照片拍的是什么知道吗?对!公用电话。那时家里没电话,更没手机。联系亲朋好友都靠公用电话传呼。你要联系的人不但要有电话号,还要有详细的门牌号。 泡开水到老虎灶,一分钱一热水瓶,二分钱一铜吊。 当时的一家三口下雨天出来就这样的。当然是走不远,就在附近,买个油盐酱醋啥的。 弄堂生活千奇百怪。天好家家洗东西,弄堂里一排洗衣机。老弄堂弹格路很多的。上海人喜欢嘎闹猛。 老弄堂里的人们。 上海人的许多故事,都是在弄堂里发生的。 最早没洗衣机,要想快点干,就要拧的干。 类似这种场景,在上海是普遍的。几乎每个弄堂口都有这样的小便池。现在来看不可思议。 老弄堂里的人们。 老弄堂里的人们。 老弄堂里的人们。 老弄堂里的人们。 小朋友就喜欢爆米花,8分钱爆一壶,2分钱加粒糖精片。 晚饭后,一家人围着9吋电视机看。 夏天乘风凉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晚饭后,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齐上阵。占据好的位子。所谓好:一是有穿堂风,二是有路灯。拿把扇子带壶凉茶,开始吹牛嘎三胡。好热闹吧 还蛮早,就出来乘风凉了。 这张照片很经典。应该是九十年代初,为了小孩能出人头地,……那时上班不吃力,主要晚上没睡好。 最早女人做头发个个都这样。 那时没有美容师,只有美发师。 那时买个电视机是很招摇的。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83年在王家沙买了只14吋金星彩电,就是这么拿回家的。那时买这类大件是要凭票的,票子上规定在那个商店买。 这时的服装式样已经多起来了。 中秋节买月饼,人头攒动。大都是为了走亲访友而买。 那时糖果品种很多,巧克力寥寥无几。 那时的副食品供应奇缺,都要凭票。买鱼有鱼票,肉有肉票,鸡蛋有鸡蛋票。但买到的东西都是正宗的,现在叫绿色食品。那时食品没假货一说。买点鱼真不容易。 肉票用完,只能看看。 那时的小孩都是散养,上下学都是自己走,那怕是一年级。放学回来就是和小朋友们玩。所以后来学校规定了“小小班”。就是住在家附近的同班同学一起做作业。老师安排一个小组长,一般都是女同学担任。这叫“造房子”。 打的很认真哦。 上海很多乒乓世界冠军,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玩这个还记得吗?小时候玩过,叫啥忘了。知道的朋友提醒下哦。 那时的人民广场,成了培养足球运动员的摇篮。 小小班里,老老实实温功课。 散养的小孩就这样皮。 小姑娘就喜欢跳橡皮筋。 买根棒冰属于很不错了。当然买到断的棒冰就更好,因为便宜。 教室里。 着象棋。 下课一起走的,都是很要好的。 像这样小孩属于很用功的,不知道有没有大人在监督。 踢键子也是女孩子的最爱。 那个时候的油墩子咪道老好。 这张照片也是很经典的,那个年代结婚生子后,都有这个经历。 那时上下班这样的情况很多的。 尤其碰到铁路道口。 南京路第一百货门口。也是可以骑自行车的。 上班靠它。 下班靠它 外出游玩也靠它 下雨天还是靠它 最早的电车是这样的。 后来改成这样。 那时除了骑自行车就坐公交车,所以公交车相当挤。有时车门都关不上,需要后面有人推。 肯定要等下一趟车了。 那时的车厢里是这样的。 后来为了增加运输量,把沿窗的座位拆了。这样的车后来俗称“大篷车”。 一般终点站都有退休工人维护次序。 上海类似这样的地方很多。 儿童用品商店门口有专门供儿童玩的。 那时的外滩防浪提。 晚上就成情人墙了。 那时的粮店。 那时没有110,但在闹市区,警察不会离你很远。 街上的人们 早晨的南京路外滩。几十年了,就是打太极拳的地方。 豫园湖心亭,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 那时老百姓要出上海,就靠这样的绿皮车。 看完之后有啥体会?看看现在想想过去,只是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感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巨变。相信以后会比现在更好!希望大家转发。让你身边老上海人看看,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的感慨!
版权所有!不能挪作他用,类似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