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春袁州传统民俗文化·上篇

 化成之钟 2017-02-26

 宜春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

这座城市经过时间的锤炼,已经衍生了许多有自己特色的民间文化,

下面就跟着小编来看看有哪些属于宜春的特色文化。


宜春三星鼓


    宜春地处赣中西部,古属杨州,处吴头楚尾,受吴楚古文化影响较大。人们在劳动之余或逢年过节,总是载歌载舞,鼓乐吹奏,宜春三星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流传于广大乡村,是宜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原名“三星板”,取福、禄、寿三星吉祥之意。利用三只不同音色的鼓,两只铛和一对钹,再配锁呐、竹笛、二胡、长号等民族乐器,使演奏过程中的旋律有明显的节奏感,又使节奏得以变化,旋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形成了十分热闹的吹打场面。曲调欢快、悦耳动听,深受群众喜爱。曲牌情绪多数热闹欢快,也有悲哀忧伤的。每逢节日、婚丧、嫁娶或寿诞之日,都能听到三星鼓演奏的美妙音乐。它日益活跃在宜春民间,具有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宜春三星鼓得到进一步发展,曾两次获得江西省民间艺术汇演的演出奖。一九五七年进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和赞誉,并得到专家的好评。老艺人和音乐工作者用三星鼓的演奏形式,创作出多首器乐曲,为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多次采用,向国内外播出,“三星鼓”从民间一跃而登上了艺术的殿堂,成了一朵民族民间艺术的器乐之花。






袁州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的生产,靠纯手工操作,工艺复杂。一般有制模、脱胎、上漆、抛光、装饰等几十道工序。主要材料为生漆、桐油、夏布等,制作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生漆、桐油、石膏粉等调成糊状,再均匀地抹在夏布上,然后将夏布裱在造型好的模具上,待阴干胚胎定形后,把胚胎脱下来,脱胎漆器由此得名。脱下的胚胎经过处理后,再进行油漆、抛光、装饰等几十道复杂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后抛光装饰而成。传统的装饰方法以漆刻为主,如线刻擦锡就是其中一种,此种工艺为全国漆器行业独一无二的装饰方法。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技艺是一种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产品轻巧玲珑、色泽秀丽、经济实惠等特色闻名于世,也因漆器牢固,便于携带而广受欢迎。

  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的传统产品有200多个品种,分为八大类,即盒类、瓶类、盘类、雕塑类,仿古类、手杖类、宗教用具类、狮类寿星、观音、果盒、荼叶瓶、手杖等产品、造型美观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产品,在近年还开发了纯粹的艺术品,如挂屏、雕塑、漆画等,形成了实用、包装、装饰艺术三大系列,共680个花色品种。技师杨增彦、熊礼勇、刘友发等人创作的作品,先后被选送到人民大会堂和国内外展览。近10年来,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大奖15个,1990年,还荣获全国第九届工艺品百花奖评比“优质产品奖”和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三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制作技艺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远在清代就在国际大赛中取得银奖,为中华民族争了光,具有历史价值。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产品,它具有造型美观、色泽明丽、图案装饰多样,风格古朴典雅等特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我国民间手工技艺的珍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宜春袁河锣鼓戏


    袁河锣鼓戏是宜春(古称袁州)地方戏剧剧种之一,又称“三角班”,明末已有演出,盛行于清同治年间,土生土长,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为群众喜闻乐见。演出剧目均以袁州土话为其舞台语言,配之以当地采茶小调和乡土民歌,演出以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戏,演出始终以锣鼓伴奏,故有“锣鼓戏”之称。在表演艺术上,主要表现在行当艺术,由小丑、小旦、小生之行当组成,后又增加了净行和老生组成。在民国前后,袁河锣鼓戏在民间已十分盛行,先后建立了18个有名的戏班子。建国后,在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袁河锣鼓戏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造就了一批有名望的艺人,其唱腔优美,行当齐全,表演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演出的主要传统剧目有《补背搭》、《卖花钱》、《翻薯苗》、《熊相公》等。

  袁河锣鼓戏扎根于群众,它的演出唱做念白个性鲜明,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健康淳朴,活泼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民间灯彩舞蹈是它表演艺术的源头,人民群众的生活、劳动、理想、民间故事是剧目题材的依据。







袁州谯楼传说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好几座古老的名城留有见证岁月痕迹的鼓楼江西宜春也不例外,一座宋代建起的被称作“袁州谯楼”的古朴建筑一直屹立在市区中心。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地方天文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袁州谯楼的来历,自古就流传着动人的佳话。

  袁天罡是唐代的一位天文学家,是位被描写得神乎其神、能行云施雨的奇异人,北斗星就以他的名字命的名。他自小在宜春袁州生活,当年他家境尚好,可却无意谋求做官,而是迷上了天文地理,成天就想着观天相、测地貌,研究其中玄机,并发明了一种叫铜璇机的观天设备,把自己的心得记下来,许多次向熟人预报天气。他死后就葬在宜春府衙西侧不远处,宜春人还于南唐保大二年(即公元954年)建了一座纪念他的祠堂,这就是最初的袁州谯楼旧址。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盛夏的一天,新上任不久的袁州知府滕强恕在家中设晚宴宴请本地知名人士。可一直等到天黑,客人才相继到来。滕知府说:“你们怎么现在才来,看这热天菜都凉了。”客人答道:您不是说吃晚饭么,这天一黑我们就来了。滕知府露出苦笑,把众人拉到报时规盘前:“你们看看都什么时候了!夏冬两季白天和晚上长短正好倒过来的……”事后,滕强恕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不过是吃晚饭,要是碰上军情什么的,真的要误了大事!于是,建一座完整的测、报时辰谯楼的决心就这样下定了。

  在选择楼址时,滕知府想到了袁天罡祠,于是,这年中秋开始动工。土建工程进度很快,可采购梁柱木料时却遇到了麻烦,派去选料的人,左寻右找买回来的24根粗杉树干仍然大都不够直。滕知府很着急,就召集工匠们商量办法。一位木匠对着24根木头来回睃视,建议说:“人双手撑开可以托举重东西,把这些梁柱顺势分到一起,歪斜着该也同样能有力撑起屋子。”大家听后都感到有道理。于是,就形成了东八柱、中八柱往东歪,西八柱往西歪的格局,撑起歇山重檐的楼顶,一直巍然挺立不倒,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座占地780平方米、宽23.3米、高12.8米、四周有巡视游廊的谯楼完工后,添置了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水海、影表等器具,设阴阳生轮流值守,每日负责击鼓撞钟报时。就这样,袁州有了统一的时间标准和中国最早的地方天文台,到如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它比哈萨克斯坦境内现存的帖木儿帝国时建造的天文台早两个世纪,比河南登封的观星台也要早76年,一直传为佳话。






宜春春锣

      “宜春春锣”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宜春市袁州区的广大城乡,尤以袁州以北的新田、湖田等乡镇为盛。“宜春春锣”是由民间“报春”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曲艺。

    宜春春锣曲调质朴无华,流畅顺口,听来亲切入俗,唱词有说农事的、讲时局的,更多的在逢年过节说唱戏文、故事和谈天说地,吉祥喜庆的赞美之词。表演形式基本上是由一人表演,身背红色圆形小鼓,并挂一小锣,右手执一鼓锤,系上红绸。走村串户,农家场院,逢人便唱,颇受群众喜爱。且提醒人们及时播种,莫忘农时。

       最后再为大家送上一段视频,回味一下来自宜春的民间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