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循天园 2017-02-26

一、天人合一的含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它不但是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如道家、中国化的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儒家所谓天人合一,有二层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

天人相通的学说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实一以贯之。宇宙本根,乃人伦道德之根源。本根有道德的意义,而道德也有宇宙的意义。性是天之所命,即人道之根源。道由性出,性由天授。道、天、心、性、命,只是一事。

学者们认为,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发端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大成于宋代道学,而由张载开其端。

天人相类,则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天人相类认为,天与人在形体、性质上皆相似,天所有者,人亦有之;人所有者,天亦有之,天人相副。

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完备的天人感应论,把天上的一切都与人间的一切相比附,比如说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确认皇帝应当法天而治的理论。董仲舒的观点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个理论的影响之大,可以从司马迁写的《史记》上面看出来。司马迁为了凡举事无逆天数,而因天有十二辰而作十二本纪;天有十干,作十表;天有八方,作八书;……。更有甚者,北京的故宫就是象天设都的典型代表,地上的紫禁城完全是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对应的。


二、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其实,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初来源于八卦。《易传》中早有论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于《易经》思维曾给予极高评价,并把它命名为“同步原理”思维。他说:“《易经》中的科学根据不是因果原理,而是一种我们不熟悉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理,我曾试图把它命名为同步原理。”“这种根据同步原理的思维,在《易经》中达到了高峰,是中国人总的思维方式的最纯粹的表现。” ( 《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荣格把《易经》思维同西方传统思维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不同于西方的因果思维,它不是线性的,而是“集合”的,不是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他所说的“同步”,就是指各种联系处在“相对共时性”中。荣格的发现在文化学和思维科学上是有意义的,他的解释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实际上,中国古圣人在创立八卦之时,已经发现了“天人合一”的奥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现了“宇宙全息律”。现根据扬力教授在《周易与中医学》中收集的材料说明如下:

现代所谓全息,最初是指全息照相术,是一种光学照像方法。它和普通照相术不同,在显示形象方面有独特的优点。全息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明这个记录,就能使原始物体“再现”。这就是说,全息图寓含着时间概念,可以历史地再现原形。

60年代又发现了新的全息术,从一个小窗口,便可以看到全息图象,也就是每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着一个大的整体,这样一来全息图又赋予了空间的概念。

全息理论则是借鉴全息照相术原理的一种理论,主要借用了全息的时空原理,即全息理论具备了再现原形的性能及小局部寓含了大整体信息的特点。也就是说,全息理论具备了时空和整体的缩影。

我国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在全息理论方面已有卓越的贡献。如《灵枢·五色》篇即已发现五官含有五脏的信息。如曰:“明堂骨(鼻)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即已提出鼻及其两侧包揽着内脏的全部信息。此外,还提出了颜面、目、脉象、人中、舌象及前臂都为内脏信息的缩影,从而提出“内外相应,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中以候中”的著名命题,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皇帝内径》的这些诊法实际上就是全息诊法,充分体现了生物体的部分是整体的缩影的全息原理。

15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早已指出:“在身体最大部分中所存在的,也同样存在于最小部分中,”以及“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身体,”已经寓含有全息的内容。

16世纪,达尔文已经注意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17世纪(1755年),美国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植物细胞的全息作用,即每一个植物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的植株的全部基因,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细胞即可发育成植物主株。

18世纪,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生物发生律,即“个体发生是种系发生的简单而又迅速的重演”(《普遍生物形态学》,1866)。

19世纪,匈牙利学者Lgnace  Vom  Peezely 发现了虹膜上的30——41个组织器官定位点。

20世纪50年代,法国Nogier.P 发现了耳廓是一个倒立的胚胎 ,从而创立了耳针疗法。

美国、日本还曾发现了手掌、足掌的内脏投射区。

1980年,中国的张颖清发现了手的第二掌骨的全息分布,明确提出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的任何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缩影。继之又提出了“全息胚”、“泛胚论”等概念。张颖清认为,全息胚是生物体上处于向着新整体发育的某个阶段的胚胎。全息胚在生物体上是全息分布着的,任何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完整性,并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都是全息胚。真正的全息胚是能够发育成新整体的全息胚。所谓“泛胚论”是指生物体的每一个全息胚都具有发育成整体的全息,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可发育成新的个体。也就是说,每一个体细胞中都含有整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以上从中外全息律的发展史来看,《易经》包含着最早的宇宙全息律原理,八卦符号就是一种全息符号,可以说是全息律最早的表达方式。太极图、八卦图浓缩着宇宙的重要基本规律。如宇宙阴阳运动互根规律,阴阳消长转化规律及阴阳平衡规律,是宇宙运动规律的全息缩影。因而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相吻合。


三、 易经全息律的主要内容

易经之所以能够用来预测,主要是因为古人发现了下列规律:

(一)周期律(时间循环)

早在汉唐时代,《周易》的“周”字就有两解:一指周代;一指周普,遍也,备也。后者与《系辞》之“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及《韩非子·解老》所说“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是一致的。实际上,“周”字即有圆周、循环之意。《周易》的“易”字,汉人即有“日月为易”的说法。因此,《周易》的含义暗含“日月循环周期律”之意。《系辞传》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说明事物都是周期性地循环发生的。无独有偶,在西方《圣经》的旧约智慧书·传道书篇章中,在小标题万事均有定时中也有这样的叙述: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从上可知,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就是我国古人用来表示各种周期循环的符号。

(二)阴阳同构律

古人认为,万物是一体的。此即为“太极”。人类要分别认识万事万物,必须对一体的事物“一分为二”,以示区别,并用符号“- -”表示阴,用“—”表示阳,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最初的含义应该是指晚上为阴,白天为阳。以后便进一步扩展开来,如:阴为暗,阳为明;阴为女,阳为男;阴为弱,阳为强;阴为柔,阳为刚;阴为辅,阳为主;阴为被动,阳为主动;阴为消极,阳为积极;阴为虚,阳为实;阴为里,阳为表;阴为末,阳为本;阴为低,阳为高;阴为下降,阳为上升;阴为未来,阳为过去;阴为死,阳为生;阴为后,阳为先;阴为偶,阳为奇;阴为器质,阳为功能;阴为静,阳为动……这种分类,是由人类的潜意识认定的。所以,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就是不断地“一分为二”,同类事物尽管各有特点,但其阴阳结构相同,因此带有相同的阴阳结构信息。

(三)理象数统一律

八卦模型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模型。它以阴阳模型为基础,抽象地模拟万事万物。分阴分阳,是人脑潜意识系统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计算机的思维就是模仿这种方式而以二进制为基础的。所以《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经》的作者们没有停留于把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他们把分阴分阳概括为“太极生两仪”。为了更好地概括世界上万事万物复杂的阴阳结构,他们又由阴、阳的两两排列组合中产生出四象来,即所谓“两仪生四象”:

阳上生阳,称为老阳,可象征夏天,符号为:

阳上生阴,称为少阴,可象征春天,符号为:

阴上生阳,称为少阳,可象征秋天,符号为:

阴上生阴,称为老阴,可象征冬天,符号为:

阴阳的两两排列组合,可理解为更深入的区分层次:阳中再分阴阳,阴中再分阴阳。也可以理解为时间上的发展:阳为先,阴为后,即阳上生阳,阳上生阴;阴上生阳,阴上生阴。

仅有四象,还不足以描述万事万物复杂的阴阳结构,于是“四象”之上再分阴阳,就生成了八卦:

老阳生阳,为乾卦( );老阳生阴,为兑卦( );

少阴生阳,为离卦( );少阴生阴,为震卦( );

少阳生阳,为巽卦( );少阳生阴,为坎卦( );

老阴生阳,为艮卦( );老阴生阴,为坤卦( )。

这样,我们按阳先阴后的规律所得到的八卦序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此即邵康节所谓先天数也,如图1所示。

 

      图1  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横图

      可见,阴阳之理,八卦之象,先天序数在这里是统一的。

  《周易》的基本结构是八卦和六十四卦。其意义是通过卦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所构成的“象”来表达的。卦象根据取象比类的原则来确定。八卦的每一卦名有一个基本的代表物,但也同时代表许多具有相同属性的其它事物和现象。八卦的基本代表物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以之象征家庭,则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以之象征动物,则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之象征人体,则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八卦的基本性质(又称为卦情或卦德)为: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动、巽为入、坎为陷、离为丽、艮为止、兑为悦。此外,触类旁通,八卦可引伸到万物,说明一切现象。

按照阳为先,阴为后的原则,八卦再分阴阳,可得十六个四爻卦;四爻卦再分阴阳,可得三十二个五爻卦;五爻卦再分阴阳,可得六十四个六爻卦。这就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如图2所示。 

 

      图2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这样一来,正好与把每个八卦再分解为八个卦,即“八卦相重”所得到的六十四卦结果一致,因而六十四卦是一种最佳的阴阳结构分类,可以象征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阴阳结构或六十四种存在状态。

六十四卦的阴阳结构,与生物学中遗传密码研究所发现的生物遗传基因的组合方式是一致的。决定遗传机制的分子有两种,分别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这两种分子结构相同,都是磷酸基、糖碱基组成。DNARNA中的磷酸基是没有区别的,但糖有两种,核糖和脱氧核糖。每种糖可分别接四种碱基,两种糖可以得到八种组合,如图3所示。

 

 

 

 

 

磷酸基+

 

 

脱氧核糖+碱基

脆腺嘧啶   T

胞嘧啶     C

乌嘌呤     G

腺嘌呤     A

 

 

不脱氧核糖+碱基

尿嘧啶     U

胞嘧啶     C

乌嘌呤     G

腺嘌呤     A

      3  生物遗传基因的组合方式

这样,每三个DNARNA能决定一种遗传密码,八种碱基每次取三个,重复组合,只能是六十四种。这与八卦及其所生成的六十四卦的结构完全一致。

(四)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全息律

1、先天八卦

所谓“先天”、“后天”二词始见于《乾·文言传》:“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人乎!”意思是说“大人”有天德,行为与自然规律相合。干开创性的事业,天道不违背他;做时势所迫之事,也能合乎自然规律。大人做事,天且不违,人还能违吗?”

《说卦传》记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宋儒邵雍认为这是讲先天卦位的,并据此画了“伏羲八卦图”,也就是先天八卦。所谓先天八卦,意指反映天地之间自然现象的八卦。如图4所示。

 

     4  先天八卦方位图(由外向内看) 

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说:“‘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乾坤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后人对邵氏之说多有批评和不解。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完美的全息图,是根据阴阳分类原理和阴阳升降变化规律解释八卦卦象的。现分析如下:

首先,根据“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成卦模式,以“阳为先,阴为后”的原则,得到八卦的先天逻辑序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乾在阳极,坤在阴极,中间为量变到质变的过渡状态。

其次,按自然现象列出天地日月四大象:乾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离为日出东方,坎为月出西方。

其三,以“左为阳,右为阴”的原则,阳仪之卦排列在左,阴仪之卦排列在右。

其四,按天阳之气上升(阳气逐渐增加),地阴之气下降(阴气逐渐增加)的量变到质变规律,兑排列在左上,震排列在左下,巽排列在右上,艮排列在右下。

其五,根据“阳为过去,阴为未来”的原则,从震到乾的方向顺看,是从阴往阳,是面对过去;从巽到坤的方向逆看,是从阳往阴,是面向未来。所以《说卦传》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其六,就一年四季而言,离为春分,乾为夏至,坎为秋分,坤为冬至。

其七,就一个月而言,坤为晦朔月,离为上弦月,乾为望月,坎为下弦月。

其八,就一天而言,离为早晨,乾为中午,坎为傍晚,坤为夜半。

其它四卦可依此将时间等而分之。因此,先天八卦图反映了“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的日月运行天象。

2、后天八卦

《说卦传》记载:“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邵雍认为这是讲后天卦位的,并称此为“文王八卦方位图”,也就是后天八卦。所谓后天八卦,意指反映人类及万物生成规律之八卦。如图5所示。

5  后天八卦方位图(由外向内看)

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说:“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乾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终于寅,离终于申,以应天之时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而兑艮为偶,以应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尽于是矣。”邵氏在这里明确指出,先天八卦是“应天之时”的,后天八卦是“应地之方”的。对于文王八卦为何不同于先天八卦,易学界也一直在研究。

实际上,先天八卦主要讲自然界的阴阳升降现象,后天八卦主要讲自然界的五行变化现象。后天八卦图同样也是一个完美的全息图,是根据阴阳分类原理结合五行分类规律解释八卦卦象的。现分析如下:

首先,八卦与五行相配:离为火,坎为水,震、巽为木,乾、兑为金,艮、坤为土。

其次,五行与方位相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其三,五行与四季相配:春天木,夏天火,秋天金,冬天水,四季之月土。

其四,火性炎上,故离为南方之卦也,位在上;水性润下,故坎为北方之卦也,位在下。

其五,震、巽为木,应排列在左(东方);乾、兑为金,应排列在右(西方)。

其六,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时间内,正是一年中的雷雨季节。《说卦传》说“震为雷为龙”,认为雷和龙具有相似性。《说文》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明雷电正常出现和停止的时间是从春分到秋分这半年时间。震为雷、为龙,兑为云雨、为泽。云从龙,故震为东,代表春分;兑为西,代表秋分。

其七,震、离、兑、坎为四正卦,其余四维卦的位置根据什么安置呢?《周易乾凿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孔子曰:乾者天也,终而为万物始,北方万物所始也,故乾位于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时之终,位在十二月。巽者阴始顺阳者也,阳始壮于东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维正纪,经纬仲序度毕矣。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阴始于巳,形于未,据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

可见,四维卦的位置也是根据阴阳之道和四时五行规律而排列的。阳气始于亥,从天而降,乾为天,故乾位于西北亥位。以人伦而言,乾为君,故象征君道倡始。艮为止,为四时之终,故在东北丑位。阴气始于巳,巽卦一阴在下,象征阴气之始,故位于东南巳位。阴气成形于未,坤卦三爻皆阴,象征阴气已成,故坤卦位于西南未位,为阴之正位。以人伦而言,坤为臣,故象征臣道终正。

总之,易经八卦反映了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某些宇宙规律不谋而合。但这种“天人合一”既不是机械的形体合一,也不是单纯道德意义上的“合一”,而是阴阳结构与五行分类“信息合一”。故“天人合一”是易经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内核,是指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宝,是把握人类命运的方向盘。(/何丕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