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不到“董卿爸爸”那般优秀,就别盲目学他!

 天地人和w 2017-02-26

文 | 心理咨询师吴晓达


最近“董卿”火了,“董爸爸”也一起火了!


午休时分刚拿起手机,就被一位朋友微信甩过来一篇文章,附言道:我就说吧:孩子小时候就得严苛教育,不收收骨头、不逼一逼哪行?你瞧瞧,人家董卿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气质高雅,这就全得亏她爸爸从小管得紧、管的严!……


呵呵,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这件事,我只想说:如果你做不到“董卿爸爸”那般优秀,就别盲目学他!



警惕“一叶障目”

董卿成功的背后

. . . . . .


只见董爸爸从小对她教育的严苛:

不许照镜子、学习古诗词、锻炼身体、勤工俭学……



却不见:


董爸爸以身作则、奋发图强:

董爸爸毕业于复旦大学,是报社的总编辑。一生笃信: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成为高材生,改写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董爸爸对孩子满当当,却又略显深沉的爱:

在女儿遇到困难时所给予的,作为一位父亲的支持和安慰:董卿在酒店打工时,董爸爸特意到宾馆去看她;当董卿因为工作劳累伤心哭泣,董爸爸懂得接纳她的情绪,摸摸她的头,并鼓励女儿再坚持一下。


 董爸爸对女儿的坦诚、尊重与平等:

多年后,愿意对自己女儿坦诚地道歉:“这么多年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你……”



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传统的教育观念: “严师出高徒”、“子不学,断机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大家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问题,有选择性地只注意到那些与自己观念相符合的内容,而对另外一些不利于自己的部分视而不见!


很遗憾:这样的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



注重孩子学习,更要关心孩子心理健康 


董卿,因为“严苛教育”成功了!


可是:

  • 一杯咖啡里加了一块方糖,我们能称之为糖水吗?

  • 在一盘绿豆里加入一颗红豆,我们能说这是一盘红豆吗?


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



君不见:


  • 曾经的“黑五月”(2007.05)—5月8日至5月17日,短短10天时间,北京相继有5名高校学生跳楼自杀身亡,哈尔滨仅一个月内就有10多名高校学生自杀;

  • 2012年,麻绳理工才女 - 兰州姑娘郭晏均在寓所自缢;

  • 2016年,史学天才林嘉文跳楼自杀;

  • ……


他们无疑都是精英,甚至是精英中的精英!

然而,却都选择了同样的道路:用自杀阻断自己的人生。



求生是一种本能,究竟是怎样的“清醒”让他们跨越了这种本能?


我决不相信是生存的压力。

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相比,与寒冬腊月进城卖菜睡三轮驾驶室的小贩相比,与走街串巷收破烂糊口的独臂老汉相比,与建筑工地上踩着露脚趾的布鞋和沙灰的小工相比,他们的生活太过于体面和优越!


他们都是成功人士、天之骄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肯定,不存在“空有一腔抱负”、“鸿鹄之志不得施展”的慨叹与失落。这样说来,或许 在常人看来他们根本没有自杀的理由或必要。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问题。


惨痛的事实让我们思考:在追求“精英教育”的同时,究竟忽略了什么?


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精英自杀高发的事实告诉我们:虽然某种意义上(按现在的评价标准和选拔模式衡量)他们成了精英,可是,他们的心理是有缺陷的教育张扬了他们的特长,但同时也忽略了他们健康心理、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社会教育遴选出了他们的优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他们的缺陷。


学习、工作的目的是学会一些生存技能,有着基础的文化修养,用于安家立命,人际交往。可一旦把学习与工作都当成竟争,把竟争当成拼命。长此以往,躯体一直处在应激状态里,如何不累?长此以往,情绪一直处在焦虑里,生活没有轻松没有乐趣!夫妻爱子父母双亲都无心相乐乐,锦衣玉食无心去享受,生活中没有幸福感受,如何不抑郁!


那些 不断在向孩子施压管教,又疏于关爱的家长们,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迎来:压垮孩子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知要给孩子未来的人生埋下多少隐患!


培养孩子,不仅仅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爱孩子,给予孩子此生最重要、也最原始的心理能量,在艰苦奋发的道路上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爱和支持。让家,成为孩子永远自信可以信赖的避风港湾!



身教重于言传


记得在'心语心乐”咨询工作室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幕:


那天,咨询中心来了一对夫妇,咨询孩子早上“赖床”的问题。沟通了近一个小时,还是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这过程中,妈妈不停地叨叨叨地说,爸爸却在一边默不作声。到最后,他终于憋不住来了一句:我都不好意思说你!你怎么不告诉老师,你是一边躺在那里举着手机,一边在催孩子起床的呢?!



我还曾遇到一位妈妈名叫:小曼,儿子三岁了。

由于孩子爸爸身出书香门第,很看重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于是,从2岁起,小曼就让儿子念《三字经》,背诵《唐诗三百首》。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儿子会说话起,慢慢就会背一些了,小曼欣喜若狂,每每带着儿子见人,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孩子不熟悉的叔叔阿姨、伯伯舅舅,都会让孩子背给别人听,每当儿子能够在别人面前背上几句,对方夸小曼夫妇“教子有方”时,孩子爸爸会觉得特别有面子,小曼也会开心得笑成一朵花。


可是,慢慢地小曼发现,儿子越来越不喜欢念诗,每次一听说要念就跑,不再愿意当着别人面背诗了,变得扭扭捏捏,被小曼催促几句还要哭鼻子。


孩子的教育本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循序渐进的过程。诗歌就像是一块精美的蛋糕,我们把它放入口中,只是为了品味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如果孩子在享受之外没有其他功利之心,对诗词抱有单纯的心境才能真正爱上它们,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而妈妈急于求成,一味地只知道逼迫孩子念诗,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只会让孩子离“喜欢诗词”越来越远. . . . . .



董爸爸的话,孩子愿意听。

是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是孩子从小的榜样;


而那些自己不思进取、好吃懒做,却又总爱指手画脚、呼来喝去的家长,他们的话孩子是不会愿意听的。


因为孩子会感到很不服气:

“凭什么你自己都做不到的,要我去做呀?!”

“凭什么你自己都不喜欢、不懂得欣赏的东西,非要逼我去背啊!”



平等尊重,才能让孩子信服


家长往往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动不动就用家长权威,宽以待己、严以待孩 的现象,在亲子关系中十分常见。 


中国的传统,父母要向子女道歉异常艰难。而当孩子因某事表现出不同意见或是不满,父母又往往选择“父为子纲”的权威,想把孩子的怒气压下去。


再这样的亲子沟通模式下,是 很难让孩子打心底里真正信服 的!


当孩子被父母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的需求被大人看到,亲子沟通就会自然顺畅,其他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成就自己,才能“一石二鸟”


所以, 我们从“董爸爸”那里真正要学习的,是那种:


  • 以身作则的奋发努力

  • 对孩子满当当的爱

  • 对待孩子平等、尊重


谁说有了孩子,就得放弃自己、不再进步?

追求生命的质量和宽度,任何时候都不迟!


作为家长,坚持做更好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给孩子带去好的影响,成就孩子的未来,以及家庭的幸福!


作者:心理咨询师吴晓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