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短劲”、“长劲”和全身发劲法

 畅夫 2017-02-26


“短劲”和“长劲”是太极拳的两种发力方法。本文提出了它们的定义以抛砖引玉。“短劲”用肌肉的突发能量带动肢体的相对运动来发劲。“短劲”比较适合于进攻。我方突然发劲,使对方防不胜防。发“短劲”时施于对方的突击力可以是正向力、横向力、旋力等等,既能发劲,又能维持自我平衡。“长劲”由支撑面出发,用肌肉的能量带动肢体的有序运动来发劲。“长劲”比较适用于攻防并重的情况,有势所必然的效果。因为我方有支撑面支持,我方重心或进或退或左或右都能用于发劲,所以我方可从容发劲,对方明知我要发劲,还是穷于应对。发“长劲”时施予对方的力可以是正向力、横向力、旋力等等,我方既能发劲,又能维持自身全程平衡。本文用太极拳中的典型招式来解释“短劲”和“长劲”的发放。几乎身体的所有部位都能发劲,而且导致身体的另一(或多个)部位向对方施加打击力。力(劲)由脊发,劲由腰发,劲由胯发,全身发劲都符合力学原理。

一、太极拳的两种发劲法

“短劲”有时被称为“寸劲”、“弹抖劲”、“震劲”、“惊炸劲”、“点劲”等等。有的文献称“短劲”为在很短距离内突发的劲。和“短劲”相对,“长劲”这词也经常出现。但是“长劲”的概念不太明确。有的把“长劲”比喻为推车的力。“短劲”和“长劲”的现象应符合力学原理,后面我们将给“短劲”和“长劲”下比较明确的力学定义。

从力学原理上看,“短劲”和“长劲”是相对于发力时进击器的速度而言的。

进击器是用以攻击对方的我方肢体。例如我方以一掌攻击对方,这掌可发自弓步,可发自马步,掌是我方的进击器。这掌用于攻击对方,可击对方胸,可击对方肩,这掌还是我方的进击器。

进击器的速度可高可低,高速的属于“短劲”范围,低速的属于“长劲”范围(图1)。高速和低速间有一个连续的过渡区,因此“短劲”和“长劲”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进击器像出膛的子弹(图2)或千斤顶的顶杆(图3),仅仅是使命的递者,它们并不产生使命。枪弹的爆炸系统或千斤顶的油压系统是使命的生成者,它们是发力系统。

子弹壳内炸药的爆炸释放能量;该能量产生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冲击力,向前的冲击力将子弹推向前方,向后的冲击力将枪身推向后方,向前的冲击力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子弹获得高速,子弹以恒定的高速离开枪膛(图2)。因而,爆炸能量越大,枪身越重,子弹越轻,子弹的速度就越高。

打枪用爆发劲,子弹出膛后本身有能量,因而子弹有自己的攻击力。“短劲”和打枪类似。

千斤顶内的油液缓缓注入缸体,油压上侧面将顶杆向上顶,油压下侧面将缸体向下压,地面的支撑力通过千斤顶将物体顶起(图3)。

千斤顶缓慢发劲,顶杆靠油液升起,但靠地面支撑。“长劲”和千斤顶顶物类似。

二、短劲

定义:“短劲”用肌肉的突发能量带动肢体的相对运动来发劲。

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素:突发能量和相对运动。突发能量是让该部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放尽可能多的能量。相对运动是指进击器和反冲部位间位置的相对变化。例如推掌,通常靠大小臂的肌肉提供能量,而造成掌和上体间的相对运动(图4~6)。这里掌是进击器,相当于子弹;上体是反冲部位,相当于枪身。大小臂的肌肉提供爆发能量,相当于炸药。掌远轻于上体,因而掌获得很大的速度。上体远重于掌,因而上体提供反冲力。动肩关节使大臂不断上抬,动肘关节使肘趋于伸直,两关节的动使掌远离上体。“沉肩”要体现在整个推掌过程中。“沉肩”降低臂和上体连接点处的高度,因而使连接点尽可能接近上体的中心。“垂肘”要体现于整个推掌过程中。“垂肘”使肘关节应变灵活,使掌和上体间的机体具有本能的弹性功能,使我方发力控制自如。

掌的运动也可以用胸的运动来实现。例如催掌,通常靠胸背部的肌肉提供能量,而造成掌和上体间的相对运动(图7~8)。掌在这里是进击器,相当于子弹;上体是反冲部位,相当于枪身。胸背部的肌肉提供爆发能量,相当于炸药。这时掌直接传递肩、胸、上体的运动,因而上体提供直接的反冲基地。催掌是通过由“展胸”变到“含胸”来实现的。“展胸”时胸展开,背内拗,肩胛骨带动肩膀向后移,因而带动掌后撤。“含胸”时胸内含,背拔出,肩胛骨带动肩膀向前移,因而催动掌向前运动。练“含胸拔背”能使胸背部关节松灵,进而保证催掌到位。胸背部肌肉能提供很大的爆发能量,使催掌实力雄厚。胸部的运动幅度不大,对方容易忽视我方胸的运用。因而催掌又有出奇制胜的功效。

推掌和催掌都以上体为后盾,脊椎是上体的中坚,这是杨澄甫“力(劲)由脊发”的力学机理。推掌和催掌可以联用,这时两个能源同时爆发,掌的出击力量大为增加。实际上人体的肌肉互相关联,臂胸肌肉的能量并不独立,是从掌到上体的连续肌肉群同时工作,能量爆发,来合成掌的进攻力的。这是太极拳中“一到位全到位”的力学机理。只有肩肘关节和胸椎关节同时到位,才能同时运用臂胸肌肉的能量来发力,这是杨澄甫“英雄所向无敌”的力学原理。“力由脊发”可运用于每一个太极拳的八种劲法。特别是最后一法“靠”,胸肩背可直接用于攻防。

设想对方用一把折扇向我方进攻。我方以倒卷肱一式接招(图9~11)。我方右手垂肘立掌让过扇锋,翻腕套住扇骨,小臂外旋使对方失控。倒卷肱靠小臂的肌肉提供能量,而造成手腕和大臂乃至上体间的相对动。肌肉的爆发能量赋予手腕一个扭矩。腕部的动惯量远小于大臂上体的动惯量,因而腕部获得很大的旋速度。大臂上体的动惯量远大于腕部的动惯量,因而大臂上体提供反冲扭矩。旋腕是通过尺骨和桡骨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图12)。打太极拳要练各个部位的“缠丝”或“抽丝”功能。突发的扭矩改变原力的方向,是以小力胜大力的力学依据。突发的扭矩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以上例子说明身体所有部位都能发劲而帮助手来攻击对方。这里手是进击器。推广一下前面的结论就是,身体所有部位都能发劲而帮助进击器来攻击对方。当然进击器可以是手,可以是肘,可以是肩,等等。

野马分鬃是太极拳的典型招式。以左野马分鬃为例:假设对方前进向我进攻,我方出左脚堵住对方下盘的退路,以腰带动左手鬓对方上盘。根据我方和对方的距离,选用远拳、近肘、贴身靠。如果双方距离稍远,我方以手和小臂挒对方(图13)。这是运用拳的战术。如果双方距离稍近,我方以肘和大臂挒对方(图14)。这是运用肘的战术。如果双方距离很近,我方以肩和背靠对方(图15)。这是运用靠的战术。这些例子说明几乎所有的身体部位都能用于攻击。练就到高级程度的拳师,还可用右手在远端执住对方(图16)。这样,左手和左脚的力合成一个力矩,左手和右手的力合成第二个力矩。这第二力矩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和第一力矩协同作用,从而大大增加了掀翻对方的成功率。这个例子说明进击器可以有多个,几乎所有的身体部位都能协同起来用于攻击。

陈式五十六式的搬拦捶靠腰胸部的肌肉提供能量,而造成肩和胯间的相对扭(图17、18)。这里连于肩的两手是进击器,胯部提供反冲力矩。手的弧线运动是通过腰旋胸来实现的。这个例子说明劲可由胯发出。

由这些例子可见能量爆发可使冲击器具有速度。动量是速度和质量(质量是惯性的度量,和重量成正比)的乘积。因而冲击器具有动量。冲击器的动量和对方碰撞在短时间内化为冲击力。冲击器的动量越大,碰撞时间越短,冲击力就越大。通常反冲部位的质量或动惯量较大,是提供发劲的基地。这个基地并不是地面支撑,而是脊、胯、胸。因而“力(劲)由脊发”、劲由胯发、劲由胸发都是有力学依据的。一般冲击器的运动幅度较大,但反冲部分的运动幅度不大,而且冲击器的运动和反冲部分的运动相反,因而总体重心移动不大,我体通常能在发劲时维持平衡。即使重心有一点移动,因发劲时间很短,重心通常也能在发劲后及时调整。

“短劲”比较适合于进攻。我方突然发劲,使对方防不胜防。发“短劲”时施于对方的突击力可以是正向力、横向力、旋力等等。如此既能发劲,又能维持自我平衡。一般的拳术常在接触对方前发劲(图19)。这是一种打击效应,在接触时运用冲击力使对方产生局部变形(图20)。如果攻入对方脆弱部位,这种发劲法容易使对方受伤。这种发劲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方发劲后不再改变攻势,如果对方硬顶,容易引起两败俱伤。太极拳的“短劲”发于两方接触之后(图21)。发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对方的位置(图22)。因为发劲的能量不是用来产生局部变形,这就减少了使对方受伤的可能性。这样发劲的能量能有效地用来移动对方的重心,而使对方失稳。太极拳的这种发劲法的另一个特点是我方发劲前先用很小的听力沾住对方,在测出对方动向后再发劲,以此来增加发劲的成功率。特别是太极拳施于对方的“突发力”有一个从小变到大的过程,这是一种“推击”效应。肌肉爆发的能量使听力很快化成攻击力,该攻击力主要用来移动对方的整体位置。听力不大,给人“柔”的印象;推力相对大,给人“刚”的效果。先听后发,使柔中有刚。

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每一法都可用“短劲”来发放,而采、挒、肘、靠结合于“短劲”的机会比较多。一般来说“短劲”是运用身体多个部位的相对运动来发劲的,所以它是一种全身劲力法。

三、长劲

定义:“长劲”由支撑面出发用肌肉的能量带动肢体的有序运动来发劲。

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素:支撑面,能量和有序运动。支撑面通常指地面,也可以是其他适合的稳固反作用力。肌肉释放能量使攻击器和支撑面间产生相对位移。肢体的有序运动使攻击器和支撑面间产生较大的方向合适的位移。

例如杨式太极拳揽雀尾中的挤(图23~25)。由坐步到弓步两脚提供稳固的支撑面。腿部、腰部、臂部肌肉发放能量推对方。腿前弓带动重心前移,腰带动肩部随之向前,两臂前撑,全身肢体有顺序地协同向前,将对方推出。这里左小臂前侧是进击器,相当于千斤顶的顶杆;腿腰臂的肌肉是油压系统;弓步通过地面提供支撑力。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论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我们可以用“挤”为实例来讨论一下该论述的力学原理。我方用一个作用力推对方(图27)现如将我方作隔离体(即把外界因素简化成力而作用于本体)(图26)。总共有六个外力作用于我体:对方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我方,我方重力垂直向下;地面的垂直支撑力作用于我左右两脚,地面和脚间的摩擦力作用于我左右两脚。我方没有旋,所以该六力对任何点取力矩之和应为零。我方没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因而左右两脚垂直支撑力之和应等于重力。在水平方向,左右两脚摩擦力之和应大于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使我左小臂产生加速度。我左小臂以作用力推对方,使对方产生加速度进而移动位置。由此可见使我小臂产生加速度的力和我施加于对方的作用力都来自脚底的摩擦力。而摩擦力必须通过肢体的内力传递给小臂(图28)。图29是肢体隔离体示意图。在水平方向有两个力作用于脚:下部摩擦力和上部内力1,两力方向相反,但摩擦力比内力1大,两力的差值推动脚向前倾斜。在水平方向有两个力作用于小腿:下部内力1和上部内力2。小腿下部的内力1和脚上部的内力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小腿上的两内力方向相反,但内力1比内力2大,两力的差值推动小腿向前运动。膝盖部的隔离体分析可以类推。总起来看:右脚底的摩擦力通过右腿传到胯,左脚底的摩擦力通过左腿传到胯,该两力合成后通过腰胸传到肩,然后由左右臂传到两手,该两力在搭手处合成后传到左小臂前侧,左小臂将此作用力作用于对方(图28)。所有在传力途径上的肢体都参与了力的传递,缺少任何部位或任何部位的软塌都将阻碍作用力的形成。从位置上来说就是全部肢体同时到位,以保证力的有效传达。

杨式太极拳揽雀尾中的捋(图30、31),由弓步到坐腿,两脚提供稳固的支撑面。腿部、腰部、臂部肌肉发放能量捋对方。腿后坐带动重心后移,腰带动肩部随之向右后运动,肩带动两臂向右后拖携,全身肢体有顺序地协同,将对方向右后方发出。在水平方向,脚底的摩擦力通过左右两腿传到胯,通过腰胸传到肩,然后分成两力由左右臂传到两手,该两力作用于对方手臂。

在杨式太极拳的下式(图32、33)中,由仆步到弓步两脚提供稳固的支撑面。腿部、腰部、肩臂部肌肉发放能量抬对方。我方手插入对方胯下,左腿前弓,带动腰肩背上升,左臂将对方挑起,全身肢体有顺序地协同将对方从上后方发出。

由这些例子可见能量来自各肢体肌肉的伸缩,各肢体的有序运动引导冲击器向一定方向位移。一方面,支撑面提供外力,外力通过各肢体的内力传递给冲击器,冲击器将作用力作用于对方使其失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都是有力学依据的。“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是说各肢体的运动要有顺序,协调于一个目的。“长劲”的力源来自支撑面,所以发劲的量比较大。另一方面,“长劲”的支撑力由肢体的内力递给冲击器,“长劲”的发劲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通常比“短劲”发劲力要相对慢些。发“长劲”时我方通常伴有明显的重心移动,因而我体必须在整个发劲过程中保持力学上平衡。这个平衡是动态平衡,支撑力不但提供作用力,还提供使我体重心产生加速度的力。发长劲时冲击器和大地相连,将大地质量合为己用。虽然冲击器速度不一定很大,但因为大地质量很大,冲击器的动量值却很可观。打击对方的时间相对长一点,冲击力既大又能持续。

“长劲”比较适用于攻防并重的情况,有势所必然的效果。因为我方有支撑面支持,我方重心或进或退或左或右都能用于发劲,所以我方可从容发劲,对方明知我要发劲,还是穷于应对。发“长劲”时施于对方的力可以是正向力、横向力、旋力等等。我方既能发劲,又能维持自身全程平衡。一般的拳术常在接触对方前发劲(图19、20)。这种打击效应容易使对方受伤。这种发劲法在发劲后不再改变攻势,如果对方硬顶,容易形成双方比蛮力、“大力胜小力”的状况。太极拳的“长劲”发于两方接触之后(图21、22)。我方在发劲前、中、后都能维持平衡,因而能有效地粘住对方,能控制听力的大小。当我决定进攻时,发能的成功率比较高。“长劲”发能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对方的位置(图22)。依靠支撑面的支持和我方重心的稳定运行,我方的发劲能量就能有效地用来移动对方的重心,而使其失稳。

虽然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可用“长劲”来发放,但掤、捋、挤、按结合于“长劲”的机会比较多。“长劲”是由一系列身体部位的有序运动来发劲的,显然是一种全身发劲法。

四、短劲和长劲综合运用

“短劲”和“长劲”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同时运用,例如搂膝拗步的出掌(图34、35)。单由运臂来推掌,臂肌肉运作的能量将变成掌力。胸背部有很大的肌肉群,单由含胸来催掌,胸背部肌肉运作的能量将变成掌力。如果主要用含胸展臂的突爆能量来发劲,是为“短劲”。腰部也有很大的肌肉群,单由腰来送掌,腰胯肌肉运作的能量将变成掌力。如果主要以地为支撑,用腿前弓运掌,腿部肌肉运作的能量将变成掌力。如果主要以地为支撑,用弓腿腰的徐发能量来发劲,是为“长劲”。这四种出掌方式都能在理论上单独实现,但组合运动最为合理。组合运动将臂、胸、腰、腿的能量叠加换成多倍于通常的掌力,并且臂、胸、腰、腿四部位的运动叠加给这一掌赋予很大的运动幅度和运动契机。“短劲”和“长劲”联用时,以地为支撑,用腿前弓腰的徐发能量将掌前运,在掌到位的短时间内加以含胸展臂的突发能量来组合发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