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温雅小筑 2017-02-26


          卢浮宫来到中国,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卢浮宫的创想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这是“卢浮宫的创想”展览入口处,两尊雕像分列两侧

右侧是让·德·拉封丹大理石雕像。左侧的雕像头颅已经缺失,是一尊立像,高约1.4米。名为:古地亚王子石雕像:献给巴乌女神

卢浮宫的创想”(L invention du Louvre)这个主题来自18世纪一位重要的法国哲学家和作家狄德罗。在18世纪中后期,在他主编的15卷《百科全书》中,狄德罗提到“卢浮宫的创想”这个概念。

卢浮军事堡垒始建于1190年,14世纪时演变为王室宫殿,18世纪逐渐成为承载着启蒙世纪“百科全书精神”的卢浮宫博物馆。

卢浮宫的创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题展览,它是通过卢浮宫博物馆八个藏品部门的126件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再现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只是展品有些单薄,一块又一块的文字展板,不如在卢浮宫那么震撼。

“卢浮宫的创想”策展人帕斯卡·托雷斯甚至说:“整个展览都是为中国打造的。”

 

   序幕—重修卢浮宫 从两尊雕像说起

                     让·德·拉封丹大理石雕像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作者:皮埃尔·朱利安(1731-1804年)1785年 高173厘米,宽110厘米,厚129.5厘米,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雕塑部藏

让·德·拉封丹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构成了世界寓言作品中最高的三座丰碑

据说,“1781年为装饰正在筹建中的中央艺术馆,王室建筑物总管订制了“法国伟人系列”雕塑,共27尊人物雕像,这尊大文豪让·德·拉封丹(1621-1695年)的塑像就是其中之一,1795年入藏卢浮宫古代艺术馆。”

寓言家的雕像放在此次展览的首要位置,为什么呢?

我猜想,拉封丹寓言大都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和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描绘了人类的各种思想和欲望,是一面生动地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雕像下面那个小动物和他的著述,令人回味……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他身后左侧的展版分别为文艺复兴时期、1618年、1643年到1715年卢浮宫及其附属建筑修建扩建木模型,清楚地再现了卢浮宫从12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的变化:1190年,腓力二世在巴黎城边建立了卢浮堡垒;14世纪查理五世统治期间,卢浮堡垒卸去防御功能成为王室宫殿;文艺复兴时期,亨利四世提出“大卢浮宫”计划——将卢浮宫与不远处的杜伊勒里宫联为一体。宏伟的工程虽因亨利四世被刺身亡而搁置,但这个梦想却为后世列位君主所继承,直至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时期最终实现。而作为王宫的卢浮宫,也在历代君主的悉心装点之下,成为数百年欧洲建筑艺术精粹的集中体现。贝聿铭和他设计的玻璃金字塔的照片,清楚地再现了卢浮宫这座位于塞纳河右岸的既古老又现代建筑的前世今生。

 

             古地亚王子石雕像:献给巴乌女神

古地亚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拉迦什独立王国的王子。他以虔诚和大量修建庙宇而闻名,在铁罗(今伊拉克)发现了一系列古地亚王子或站或坐的闪长石雕像,雕塑背后的铭文就记录了这位王子向巴乌女神奉献的祭品清单,4000多年前的文物。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说明写道:古地亚王子石雕像,约公元前2120年左右(新苏美尔时期),1881年厄内斯特·德·萨尔宅克考古发掘于伊拉克铁罗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从军事堡垒到大卢浮宫

卢浮宫原来是个军事堡垒,始建于1190年,并于14世纪时演变为王室宫殿,逐渐拥有了部分珍贵馆藏。

多年前在卢浮宫中看到唯一保存下来的中世纪内部建筑。1190年,腓力二世在进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前夕,为了保护首都巴黎免遭敌人攻击,同时为了寻找一个安全之所存放自己的财产,开始在塞纳河右岸修建卢浮塔军事防御工事。如果有幸去卢浮宫参观,今日仍可在博物馆的深处发现这个中世纪的遗址。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20世纪80年代,日渐陈旧的卢浮宫已变成“一座旧王宫中的旧博物馆”。1981年,法国时任总统密特朗支持的大卢浮宫计划开始实施:“重建大卢浮宫,并将其全部用于博物馆。”大卢浮宫计划为卢浮宫博物馆的未来确立了标尺,也为整个法国博物馆界指引了方向。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第一个象征性标志。

 

如今,在展室可以看到这些地砖来自卢浮宫城堡主塔,有白色底釉,均绘有象征王室的图案:百合花和带有三座小塔的城堡。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法国巴黎约1200-1300年 陶,白色陶衣 长13.3厘米,宽12.5厘米,厚1.5厘米

     

       青花人物图花瓶或笔筒(在让·德·拉封丹雕像后右侧展出,还有一个碗)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明·崇祯(约1640年)中国江西景德镇烧制  高23厘米,直径19.3厘米

这件瓷器属于被加工过的产品,器底或曾截断,镶鎏金铜饰。它出土于弗洛蒙多街与卢浮宫广场交界处的房屋,这间房屋1751年属于莱昂纳多·布尔乔亚,他是凡尔赛王室建筑物总监处的守门人。

                     青花开光人物图折沿碗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清·康熙,约16801690年江西景德镇烧制,卢浮宫附近街区考古挖掘出土

    碗外壁描绘了一幅女性生活景象。

 

                          多米诺骨牌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说明写道:多米诺骨牌3件, 16001700年卢浮宫附近街区考古挖掘出土(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当时巴黎人日常游戏或消遣使用的器具)

有人说,实际上,多米诺骨牌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牌九”。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民间出现了一种名叫“骨牌”的游戏。这种骨牌游戏在宋高宗时传入宫中,随后迅速在全国盛行。当时的骨牌多由牙骨制成,所以骨牌又有“牙牌”之称,民间则称之为“牌九”。

据说,1849年意大利传教士多米诺从中国回到阔别8年的米兰。把一套28张的骨制产品“牌九”送给女儿小多米诺。男友阿伦德是个性情浮躁的人,小多米诺就让他把28张牌一张一张竖起来,不许倒下,以此来磨练他的性格,这一举措逐渐发展成了原始的“多米诺”。

传教士多米诺为了让更多的人玩上骨牌,制作了大量的木制骨牌,并发明了各种的玩法。不久,木制骨牌就迅速地在意大利及整个欧洲传播开来,骨牌游戏成了欧洲人的一项高雅运动。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多米诺给他们带来这么好的一项运动,就把这种骨牌游戏命名为“多米诺”。到19世纪,多米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在非奥运项目中,它是知名度最高、参加人数最多、扩展地域最广的体育运动。

 

     大理石雕像残件:马头(《古地亚王子石雕像:献给巴乌女神》雕像左后方展出)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约公元前510─前500

     发现及制作地点:阿提卡(希腊,雅典地区)高53厘米,宽64厘米,厚23厘米

这件独特的古希腊文物是一尊马的雕塑残片,与现存于雅典卫城博物馆的雕塑非常相似。它可能是一位凯旋的骑士献给神殿的祭品,也可能是贵族家庭的墓葬雕塑。自19世纪开始,被法国私人所收藏。2004年被购买入藏卢浮宫。太概是说明展览通过卢浮宫新入藏的《马头》来展示其收藏的持续性。

 

           仿戈雅对书皮装帧、东方服饰和人像的习作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作者:欧仁·德拉克鲁瓦(1798─1863)布面油画:约1824─1826

1864年艺术家去世后出售,2011年入藏卢浮宫  国立美术馆藏欧仁·德拉克鲁瓦博物馆(隶属卢浮宫博物馆)

这位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在此次展览中还有他的作品,后面再叙。

 

                  铜版画:三幢茅屋的风景画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年) 1640

     腐蚀与雕凹线铜版画;试版(第三)高16.2厘米,宽20.2厘米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欧洲17世纪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刻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而他对版画发展做出的贡献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伦勃朗去世后,他的版画在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上超越了他的油画和素描。

           

            宫殿与王室收藏

今天卢浮宫博物馆的收藏最初源自王室藏品。

瓦卢瓦王朝时期,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醉心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和北欧精致的写实主义流派,从他开始,法国历代君主都通过订制和购买艺术作品,表现其个人艺术品味,同时彰显其政治影响力。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被称为“太阳王”,王权在他的统治下达到巅峰。他以油画、素描、工艺品和古代文物为主的大量藏品构成了卢浮宫博物馆藏品的核心部分。作为凡尔赛宫的建造者,路易十四也十分重视对卢浮宫的翻修。此外,他还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艺术家委托政策。

 

               古罗马皇帝装束的路易十四骑马青铜像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弗朗索瓦·吉拉尔东(1628─1715年) 底座:乌木,铜和黄铜的细木镶嵌,包金铜

         高60厘米,宽55厘米,厚39厘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工艺品部藏

路易十四(1638-1715年)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于1643年至1715年在位,是欧洲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由他建立的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他还建造了凡尔赛宫,筹建了法兰西油画雕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学院,培育了一大批文艺巨匠,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中心。

 

                        酒神巴克斯的童年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作者:尼古拉·普桑(15941665年)布面油画,约1626 1671路易十四入藏

作品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画于1626年,当时画家刚刚到罗马没有几年,在威尼斯也待过一段时间,在这张画作可以看出有巴洛克的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甚至还带有一点学院派的影子。开朗琪罗、提香都有酒神的绘画

              

                 国王的素描收藏

路易十四向德国银行家、欧州著名的素描收藏家购买藏品,为未来的卢浮宫博物馆素描和版画藏品部奠定了基础。

                            天使报喜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小帕尔玛(雅各布·内格里蒂)(154815501628年)1671年入藏王室收藏室

                

                  卢浮宫大画廊天顶人像柱画作的草图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尼古拉·普桑(15941665年)画室  1873年雅克·爱德华·加多损赠

               

                 穿盔甲的法国国王弗郎索瓦一世青铜雕像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路易-克劳德·瓦兹(17161772年)高63厘米,长81厘米,厚42厘米

这件作品于1756年委托制作而成,1782年至1796年置于卢浮宫古代艺术厅,1796年至1816年藏于法国历史建筑博物馆,1817年入藏卢浮宫。

法国国王弗郎索瓦一世(1494─1547年)于1515年至1547年在位。虽然他的政治建树寥寥无几,但是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带到法国,是法国崇尚艺术的先驱者,更为法国后世艺术的发展及收藏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弗朗索瓦一世热爱文化和艺术,大肆搜集名作并以重金邀请知名艺术家前往法国为其创作,如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安德烈·德尔·萨尔托、本尼努托·切利尼等。

1516年,达·芬奇拖着年迈的身躯翻过阿尔卑斯山到达法国。他的行李中包括一些画作和笔记,其中包括当今世界艺术极品《蒙娜丽莎》。弗朗索瓦一世对达·芬奇及其崇敬,他送给达·芬奇一座小城堡——克洛吕斯城堡,该城堡与弗朗索瓦一世的皇家城堡间有隧道相连。达·芬奇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三年,与这位热爱艺术的国王也留下了一段忘年情。

 

                   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石膏像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日耳曼·皮隆(1528─1590年)工作室头部:白色雪花石膏;身躯:脉纹雪花石膏

   约1574-1579年 高77 厘米,宽62.5厘米,厚27厘米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雕塑部藏

这尊石膏像原由红衣主教黎塞留收藏,1779年藏于皇家宫殿,后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查封,1802年至1816年间入藏法国历史建筑博物馆,1818年入藏卢浮宫。

亨利二世(1519─1559年)是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国王(1547—1559年在位)。他是弗朗索瓦一世的次子,在继位后追随其父的步伐,继续对卢浮宫中世纪城堡进行改建。他下令运用新的文艺复兴风格结合古代艺术经典打造一座全新的建筑。

亨利二世石像,身体和头部是用两种不同的雪花石膏雕刻而成,质感差异强烈。配合展览的主体,亨利二世作为与卢浮宫的改扩建相关的人物出现在展品中。

 

         青铜塑像:白昼、黑夜(仿米开朗其罗作品)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16世纪末;意大利佛罗伦萨制作 高45厘米,宽55厘米,厚25厘米

         高55厘米,长60厘米,厚30厘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工艺品部藏

这两件塑像的原型是米开朗基罗于1520年至1534年间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内穆尔公爵朱利亚诺·德·美第奇陵墓创作的雕像《昼》、《夜》、《晨》、《暮》中的两件,原型现位于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的新圣器室。这是缩小仿制品。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左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正越过自己的肩头向前方凝视着……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噩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记得米开朗基罗写过一首诗:“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界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满足。不要惊醒我!”

有人说,这些雕塑作品表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圆形高足带盖玛瑙杯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巴黎,约1640-1650年玛瑙,釉金高22.5厘米,直径10厘米

路易十四国王的宝石收藏之丰富在欧洲首屈一指,其中包括精美的金银底座玉石(玛瑙、透红玉髓、碧玉、玉、青金石、紫水晶等)花瓶,这些花瓶保存在路易十四位于凡尔赛宫的奇珍收藏室中。

        卢浮宫的启蒙运动

18世纪,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知识分子和哲学家的角色日渐重要,关于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与丰富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此时,将王室收藏聚集到卢浮宫并使之成为“国家收藏”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国王的珍藏不仅仅是国王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宝藏。法国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统治期间,一个王室收藏品博物馆的创意渐露雏形。

有人说,是法国大革命“造就了”卢浮宫博物馆。

 

   欧仁·德拉克鲁瓦《1789年6月23日的米拉波和特勒-布莱兹》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欧仁·德拉克鲁瓦(1798─1863)布面油画:1830年 1953入藏卢浮宫 

米拉波伯爵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期君主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789年6月23日,国王下令解散国民议会时,米拉波率先起来反对,并推动议会通过他的提案。

德拉克鲁瓦以近乎印象派的手法记录了法国大革命前夜波诡云谲的紧张气氛(此画作于1830年,当年还创作了《自由引导人民》),时为国王被迫参加三级会议,然而局面已经失控。四年后,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被推上了断头台。同年,卢浮宫正式以中央艺术博物馆的身份向公众开放。

1849─1851年,他为卢浮宫的阿波罗画廊绘制天顶画。1863年德拉克鲁瓦去世后,他的大部分作品被保存在卢浮宫博物馆。2004年,专门保存和展示他作品的欧仁·德拉克鲁瓦美术馆也纳入卢浮宫博物馆管理的范畴。

欧仁·德拉克鲁瓦是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是印象主义和现代表现主意的先驱,他的画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大理石自塑像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安托万·柯塞沃克(1640─1720年)约1702年 高54.5厘米,宽40.5厘米,厚26厘米  

1788年,塑像作者的侄孙、皇家建筑师夏尔-皮埃尔·库斯图(1721─1797年)将这尊塑像赠予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1793年法国大革命中被查封,1824年入藏卢浮宫。

这是雕塑家安托万·柯塞沃克的自塑像。柯塞沃克也曾为路易十四国王塑像,并参与凡尔赛宫的装饰工程。他于1703年至1705年期间任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院长。

 

                      德尼·狄德罗青铜像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让-巴蒂斯特·皮加勒(1714─1785年) 1777

      高41.4厘米(含台座52.2厘米),宽34.5厘米,厚25.5厘米

    这尊铜像由夏尔-德尼-阿尔伯特·卡罗咏·德·范德乐于1905年捐赠。

德尼·狄德罗(1731─1784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1759年至1781年他为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绘画雕塑展览写过10多篇评论文章,反对浮华的、迎合贵族趣味的作风,提倡现实主义画风。

有人说,见到百科全书派的大人物狄德罗的青铜雕像,原来那么朴厚谦和,简直老实巴交的学究相。当时他与画家夏尔丹一起,批评宫廷绘画浮华纤巧的贵族趣味,言辞尖刻,提倡市民写实主义——夏尔丹那幅《猴子古董商》,对时兴的品味充满讽刺。

18世纪的法国画家,著名的静物画大师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的名画《猴子古董商》,此次也来到了中国。画面中,猴子穿着18世纪法国风行的服饰,翘着二郎腿,摆着梅花指,拿着放大镜,一本正经地看一枚钱币,俨然一副专家的模样。不禁让人思考寓意何在?

有人说,原来,卢浮宫最初的收藏都与法国国王关系密切。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艺术家委托政策,创办了艺术学院,作品多为歌颂国王,赞美王权。但同期德尼·狄德罗等大思想家反对国王所建立的学院,夏尔丹的名画《猴子古董商》也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猴子古董商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作者: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1699─1799),布面油画约1726年

                   1852年入藏卢浮宫卢浮宫博物馆绘画部藏

著名画家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的《猴子古董商》。画面中,一只衣着华丽的猴子正拿着放大镜装模作样地研究一枚古币,有人说,这既是讽刺假装高雅趣味的王公贵族,也是对献媚于皇室的学院派艺术家的批判。

 

                  大理石雕塑:柱子旁的耶稣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克劳德-克莱尔·法兰森(1702─1773年)1767年 高62.5 厘米,宽32厘米,厚34厘米  

这是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的入院作品,创作于1767年, 1793年8月法国大革命中被查封,约1849年入藏卢浮宫。雕塑表现的是耶稣承受鞭刑的场景,是学院入院作品中罕有的以基督教人物为主题的作品。

这雕塑和之前看到的与耶稣有关的油画或雕塑的感觉不一样,是描绘耶稣受刑后虚弱的扶柱而立的景象,没有神圣的感觉,耶稣身上的肌肉雕的很好。

 

                    密涅瓦与玛尔斯之战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年)布面油画 1771年高114厘米,宽146.5厘米

        这幅作品是画家为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大奖赛而作,曾由学院收藏。

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一系列肖像画和历史画。年轻时大卫刻苦认真地向普桑、布歇、格勒兹和卡拉瓦乔学习,早期创作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美的源泉和理想。大革命时期,他的作品充满了时代革命气息,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并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现实的时代生活相结合。后来他又为拿破仑服务,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

密涅瓦就是女神雅典娜,她是智慧、勇敢、贞洁的象征,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战神。战神玛尔斯侵犯了雅典娜,他们一比高下,结果雅典娜战胜了玛尔斯,其正义形象的表现具有更多现实主义的寓意。

有人说,雅克-路易·大卫的《密涅瓦与玛尔斯之战》,是学院派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学院派终结的标志,因为自此之后,卢浮宫就结束了作为学院而存在的历史,向一座国家博物馆转型。

 

           圣菲利普·德·阿尔基诺小神庙废墟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让-皮埃尔·乌埃尔(1713─1813年)黑粉笔、水粉约1776-1779年高29.5厘米,宽42.3厘米 

 

                      美惠三女神托起爱神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网上看到的资料图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年)布面油画约1759年高80厘米,宽65厘米

这幅油画由医生、慈善家和大收藏家路易·拉·卡兹(1798─1869年)捐赠。他捐赠的583幅油画曾是卢浮宫博物馆接受的最重要的私人捐赠。

美惠三女神在希腊神话中分别代表着妩媚、优雅和美丽,爱神则是一位调皮鬼,且箭术不精。

有人说,整个画面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三女神缴械丘比特,尽情享受生命的欢愉,忘却本职!

 

      大理石浮雕:健康之神向法兰西展示路易十四的胸像

     卢浮宫在国博讲述八百年的故事(上篇)

   尼古拉·古斯都(1658-1733年)1687-1693年 高90厘米,宽75厘米,厚10厘米

这件浮雕出自雕塑家尼古拉·古斯都之手,是其1693年为加入皇家绘画和雕塑院而创作的入院作品,约于1849年入藏卢浮宫。在当时,每位要进入皇家学院成为其一员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都必须创作一件入院作品。

我喜欢大理石雕塑出来衣服布料的那种绸缎感,包括之前看到的贝尼尼圆熟的雕刻技巧,表现在尺寸与真人等大的圣女雕像身上的复杂衣褶上,大面积的皱襞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大理石没有了重量,在他灵巧的刻刀下,石头表现成为最柔软的材料,人物的衣褶薄如蝉翼,迎风飘舞;人物的表情生动传神,人的皮肤与肉的质感表现的极其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路易十四被认为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称为太阳王。但按照英国人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的说法,路易十四光辉伟大的形象,其实不少也是刻意制造出来,或者说是包装出来的,与历史上真实的路易十四是有出入的。

 

待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12b5ef0102x1pd.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