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半梦书斋 2017-02-26

从三方商玺谈起的篆刻史,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说完三方商玺,紧接着就是战国古玺,然后就是秦汉高峰期,而秦汉高峰期,一般都会延续说到魏晋南北朝的印章(篆刻史目前国内公认的将魏晋南北朝印风划归汉印风格),然后紧接着就是元吾丘衍和赵孟頫,再接下来就是明、清各流派,中间隋唐五代、宋时期的篆刻几乎都是跳了过去,似乎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的印章停滞了,空白了,没有值得一提的事情了,新入门的篆刻人不必关注了,其实,这显然是一个误解,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史,基本都是连续不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无数环环相扣连环扣中的一环,不可或缺,决不可忽略不计,否则就会断裂艺术的连续性 ,造成篆刻初学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今天就抽出时间,把这个最易忽略的年代提一提:

中国印章在南北朝至宋这个时期发生了好多事情,一篇文章可说不完,本文粗线条地提到跟这个年代的相关的以下几件事情:

1、鉴藏印的发生,盛行以及其与落款印的区别

2、秦汉白文小印向唐宋朱文大印,再到后期朱文小印的演化。

3、后人对唐宋印风的借鉴

4、从鉴藏印到落款印的演化以及篆刻艺术的独立

一、鉴藏印的发生,盛行以及其与落款印的区别

自从印章出现之初,它的最重要的作用就印信、凭证。比如汉官印,大部分是政府发给官员们的任官凭证: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汉假司马印)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汉印:新西河左佰长“)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汉印”武陵尉印“)

以上诸印中的”假司马(所谓假司马,其实是司马的副手,)““佰长”“尉”都是官阶或官职,执有这些印信的人,就是担任这些官职的人,所以我们见古戏里都是以“官印”做为担任官职的凭证,典型的如三国时期关羽辞别遭曹操离开许昌,就把“汉寿亭候”的印章挂在房梁上才走,印章这种作用贯穿整个封建历史时期。

私印则大多应用于各种交易,凭信,多是随身携带,大家订个契约,就随手拿出来盖上印章。,印章的主要作用还是实用,跟艺术基本没有关联(虽然印章中存在有艺术的成份)。印章从实用走向艺术是个漫长的过程就是从六朝唐宋这个时期开始的,首先就是鉴定书画。

汉以后,唐以前,不管是官府还是文人,在鉴定书画真迹之后,就在鉴定的字迹或副页上签名写字,叫押署,意思就是说,这东西真假如何,价值如何,我们(或我)表示负责,当然,也表示这东西是我们的(或我的),有所有权的意思。押署有点麻烦,笔墨可能并不方便,于是,后来就成了盖个戳,打个印,这个动作,使印章真正跟书画作品相结合,印章从此走向艺术,把这件事干得最轰轰烈烈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据徐浩《古迹记》里称:“太宗皇帝肇开帝业,大购图书,宝于内府,锺繇、张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志部帙,以”贞观'字印印缝,命起居郎禇遂良排署如后。“

文艺青年李世民一当皇帝,就当即下令搜访民间的书法家、画家们的真迹,从内府支银子,花大本钱收购民间书法绘画真品,老百姓收到通知以后,不管是真是假,好的坏的,都拿出来献宝,收上来之后,李世民一看,这不行啊,真的假的,好的坏的混一块,于是就下旨让虞世南、褚遂良这些书画大家负责鉴定,鉴定完了,就盖上印章,就是这对著名的”贞观“小玺: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唐印”贞观“)

有这个章的,就是真迹,没有的,就不是,于是,有没有这个印章成为收藏品真伪的标记。

皇上都这么做了,大臣们纷纷起来仿效,朝野上下,大家一起玩收藏,大臣们玩盖章收藏,老百姓们当然也学啊,于是形成股收藏盖章风气,直到五代时期及宋代,包括辽金时期,这种鉴定收藏的风气一直沿续,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收藏印章,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又出了一位文艺青年皇帝,就是宋微宗赵佶,据《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里收录,他的鉴藏印有14方之多,最典型的是”宣和七玺“: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宣和“”宣和“)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政和“”政和“)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两方双龙印,一方一圆)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葫芦形印”御书“)

当然还有那方著名的”内府图书之印“的九叠印: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内府图书之印)

皇帝率先垂范了,当然上行下效了,于是,大臣们也开始玩收藏,玩鉴赏,,大臣们也有了自己的鉴藏印,最有名的就是大书法家米芾,据说他一个人就有印章超过一百方以上。

关于米芾,印章史上还需要多说两句:米芾当然是书法大家,沙孟海的《印学史》上说,他还很有可能是文人刻印的第一人,至少沙孟海大师认为文人篆刻不提米芾是不合适的。仅故宫藏的禇遂良摹《兰亭》的米芾跋,就连续用了'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这么多印。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米芾盖的章)

但不管米芾盖再多的章,从李世民到米芾,印章大多是鉴藏印,这种以鉴定书画作品真伪以及确定收藏所有权的印跟书画作品本身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只有鉴藏印,而没有文人或书画家的落款印,那个时期,就算再著名的画家如吴道子、书法家如欧阳询,诗人如李白,词人如苏轼,大家画完了画,写完了字,写完了诗词也只是落款署名,并不盖款章,盖款章是后来的事。

二、秦汉白文小印向唐宋朱文大印,再到后期朱文小印的演化。

发生在这个历史时期有印面白朱文的形式变迁,之前的印章钤盖多用于封泥介质,因此白文印居多,后来的钤盖多用于纸张介质,于是朱文印居多,但不管是用于封泥介质的白文印(白文印压在封泥上之后,形成的印痕是凸起的,易于辨识),还是纸张广泛应用之后的朱文印(朱文印盖在白纸上,较白文印清晰易认)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以后的朱文印(朱文印的大面积普及是因为纸张的广泛使用)为了使印文内容更清晰,印章的印面面积发展的比秦汉时期的白文印大得多,这也变相的使朱文印的印文为了布满印面而变成九叠文印,这个问题,我在另一篇《九叠篆的来历》(详见我的公众号:三个小布丁)的文章里专门说过。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比秦汉玺印大得多的南北朝时期南齐的印章“永兴郡印”)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比秦汉玺印大得多的隋印”广纳府印)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唐‘中书省之印“,也较秦汉印印面面积大得多)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宋”御府图书“一样的大)

在这个历史时期,先是白文小印变成了朱文大印。出现了有时代特色的九叠篆印章。后来因为鉴藏印对原作的污损等原因再度发展成朱文小印。

三、后人对唐宋印风的借鉴

既然官印,私印都向九叠印的印面面积大、印文盘屈方向发展的,那鉴藏印自然也是越来越大,最后米芾说了,鉴藏印太大了,会导致印文污损原作,于是提倡鉴藏印的印文与印边要细一些,印章要小一些。这间接开启了后来吾丘衍、赵孟頫的精致的元朱文印的先河。因此南北朝、隋唐宋时期的朱文印决不是像后人认为的那样一无可取,浙派大师丁敬专门有诗论及: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丁敬认为唐宋印风决不是像史论上所说的那样是“糟粕”,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艺术资源,丁敬对唐宋印的看法,对于我们,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决不可忽略唐宋两个朝代的篆刻史。

四、从鉴藏印到落款印的演化以及篆刻艺术的独立

鉴藏印并没有使篆刻与书画真正结合起来,真正篆刻与书画结合起来成为艺术,是从落款印开始的。最早的落款印是杨凝式所书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钤盖的”凝式“印:

篆刻史:容易被人忽略的篆刻发展时期

(”凝式“)

落款印当然跟鉴藏印不一样,落款印是在自己写的书信、诗歌或书法作品以及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上加盖的印章。

正是因为要在自己的作品落款中使用印章,不好的款章对于文人来说,太跌份了,没面子,于是,他们就越来越追求款章的艺术性,并尽办讲究它与书画作品的统一协调。又因为落款印可以尽情表达作者对自己书画作品的情感、志趣等内容,使落款印逐步向闲章印发展,印章的内容从此丰富了起来。既不受官印官职内容的限制,也不受所属权内容(比如名章)的限制,同时也不受鉴藏印的语句限制,因材料青田冻石的发现使文人们自己开始动手刻印,没有发现石料前,文人们刻不动玉、铜等材料,只能假手工匠们来制作印章,而文人自己只是写写印稿并不刻印,所以,那时所谓的篆刻并不是完整的篆刻艺术,只有到了材料也成熟后的元明时期,篆刻才日渐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无论如何,唐宋这个历史时期,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需要学习篆刻的新人给予足够的重视。

(【布丁说篆刻】之1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