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前:画家的思维角度——作为历史事件的旁观者

 街心舞苑 2017-02-26



画家的思维角度—作为历史事件的旁观者

——谈油画《真理之路——献给在上海龙华牺牲的人们》的构思与人物塑造

李前


我与油画历史画的结缘是在少年时代,即值文革结束前的那几年。那时全国仅有的几份美术刊物经常介绍的就是像靳尚谊、詹健俊、全山石、何孔德、陈逸飞、陈衍宁等这些著名画家的历史画作品。我被这些作品开蒙,至今还能对它们如数家珍。而我实现也要画历史画的梦想则在近四十年后,我人生中第一次画的大型历史画就是这件《真理之路——献给在上海龙华牺牲的人们》。



《真理之路——献给在上海龙华死难的人们》250cm×200cm  2011年


《真理之路——献给在上海龙华死难的人们》局部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历史画的创作也是应该如此。虽然过去的时代曾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杰出的经典作品,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产生改变,对历史画创作的动机与思路也在发生着改变。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变化,还应该是历史观的改变,这个改变,我以为应当是历史画创作中的灵魂。上世纪五十年代蔡若虹先生就认为创作问题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我对以往历史画经典作品的欣赏,除去研究它们属于油画语言的那部分外在形态外,更注意揣摩作者的创作动机。我认为创作动机的形成或者是改变往往是创作历史画的命脉所在,是决定作品是否具有新的生命力的存在价值。从这个意义来讲,作品构思的成熟与否,实际上决定着作品的不同命运。


在我国的油画历史画艺术中,表现革命烈士的重大历史题材屡见不鲜,从建国以来全山石先生的《英勇不屈》、林岗先生的《狱中斗争》、李天祥先生的《路漫漫》、孙滋溪先生的《母亲》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们成功的创作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要想画好所要表现的题材,就必须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题材的内容与思想,然后通过一个细节或者情节去深刻地发掘表现这个题材的新角度。所以,我接受表现龙华烈士的题材后,就专门到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去调看所能看到的历史资料,从监舍内景到院子的外部环境、手铐脚镣的形状、以及烈士赴死时所走的路线、阅读当事人留下的有价值的文献等。经过认真思考,我初步构思要表现烈士在黑夜中行进在赴难的路上。我在考察时,见到从监狱到刑场要经过一个地下通道,我对那个地下通道印象颇深,我想象到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寒夜中,被押解的人们要经过一个阴森幽黑的地下通道然后再走到刑场,这会多么令人感到不寒而栗而又多么心生敬畏。后来我了解到,这个通道是新修建的,就想办法把场景安排在刚出监舍门外的路上。这样以来,我感到作品的主题开始明确起来——这些人在路上,这是一条什么路呢?这是一条走向死亡的道路,也是一条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牺牲的道路,更是一条为实现理想与信仰而付出生命代价的道路。未来的画面只要紧扣了这个主题,人物的思想情感与内心世界的表现力就应该出来了。


在同类作品中,如何表现蓄势待发的矛盾冲突是这类作品构思中最重要的选择。前苏联·格拉西莫夫的《游击队员的母亲》、约干松的《老乌拉尔工厂》等作品的情节选择就十分鲜明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而推进这个情节高潮是要靠画面中主人公的动作设计。这个动作的选择与设计不仅是说明性的,而且还应该是创造性的——这个动作设计意味着前所未有,同时,它还应该意味着合乎人物的身份、内心情感与行为逻辑;意味着在造型上有独到的美感,即艺术上的魅力。而矛盾所对应的另一方,也应该具有同等的艺术构思与选择。如果说《真理之路——献给在上海龙华牺牲的人们》在创作中还有所突破的话,那么就是在描写矛盾冲突的另一方——国民党的军警宪特方面,我避免了矮化、回避、甚至丑化的手法,我成了历史事件的旁观者。我第一次在历史画创作中从正面描写了反面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我认为愈是客观的描写就愈能增强画面的张力与强度。这些反面人物是当时政府的执法者,正如同现在一样,他们不应该猥琐。为此我调阅了大量从民国到现在刑场上各种各样人物与环境的图片观看,从中去去体会此时此刻这些人的情感状态。所以在作品后来的制作中,这些围绕着革命烈士的国民党军警宪特形象,都是从有关真实的资料中剥下来的。这些形象的时代感、南方人那种清瘦的骨相、那种在执法过程中例行公事的骄横与漫不经心掩饰下的警策与紧张,都反映在了他们的脸上与形体动作中。而画中的点睛之笔,不是正面人物,而是左面那个大步跨前手臂向前一指、大喝一声的狱警——他的手指直指我,并由我介绍给观众,犹如我就在现场,而实际上他的指向性是针对烈士主人公。这个富有力量感的职业动作,揭示出了作品的主题——真理之路,他身上所有的细节都完整地交待了时代的现状——国家机器坚固、酷刑厉法,从而证明革命者所处的环境在当时应当是多么险恶。


对画面主人公的选择与表现往往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多见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在可视的油画创作中,是否沿用以往的思路应该是一个价值观方向的选择。我曾几次到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去看烈士的照片遗物,特别是遗书手迹,从中去揣测这些人在此刻的心境。一个人在临死前除去因具有特定的信仰而从容就义外,他(她)还应该具有一般人所应有的所有人性。从那些遗书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其复杂与丰富不可名状。所以,如何去表现立体的人性,应该是我在塑造主人公方面着力下功夫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被枪杀的共产党人数以千计,我在作品中所选用的事件,主要是依据193127日在此地被枪杀的“何孟雄、柔石、冯铿、胡也频等左联二十四烈士”一案为背景,但我在在主人公形象的选择上并没有被这个具体的事件所束缚,而是充分展开我的想象。因为具体的人物资料非常难以寻找,再说即使有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构思,那么我对这个主人公的理解就变得十分重要。应该说我所塑造的这个主人公是一个既具有普通人性又具有革命理想的人物,他是一个知识分子,是党的一个高级干部,有着高度的纪律性和信仰,能够为他所选择的主义去慷慨赴难,寒风掀起了他破旧棉袍的一角,他此刻的思绪也随着尖凛的风声心潮难平,他的动作是在缓慢行进过程中短暂停留的一瞬,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顾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选择不生悔意,对身旁大声呵斥的警察不置一理。他的特征是面容清癯、中分蓬发、络腮胡须、带圆眼镜这么一个文质彬彬的形象,类似于闻一多、赵丹,也仿佛类似卡拉瓦乔笔下的耶稣。这是一个融化在我心中的形象,尽管我的理解可能有些类型化,但我还是坚持了这个选择,我没有参考任何形象资料就默画出了他而未曾改变。正是这个形象的塑造实现了我的某种期待,让我增强了创作的自信,在塑造其它形象时,有了心理上的参照。


我认真考据画面中出现的一切可视因素的具体性,例如枪支的型号、枪刺的长度、军警服装款式,包括军警的腰带要系在警服的第四粒纽扣上,腰带上别的老鈅匙的样式等等,通过这些具体性的内容,去尽可能的还原那个特殊的年代。现在的画面气氛中,左面军警的脚下仿佛还应该加一匹军犬,但我考证过,军犬在那时的中国还没有用于警务。可是加了会渲染气氛,如今只能遗憾了。


《真理之路》一作,运用黑色调渲染了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黑色的运用突出了悲壮的主题与恐怖的气氛。深夜,我仔细描绘烈士镣铐锁链上的高光,油腻黑色的铁环上发出寒幽的冷芒,锁链仿佛经过碰撞后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以至于我有几次不敢独自踏进那间逼仄的画室。一天的黄昏,一缕夕阳照在画布上,我凝视画面,心中突然一热,生出一份感动,我仿佛穿越了时代,突降在了事发现场,画面中的这些各色人物正面向我走来,于是,我以不可避免的理由目睹了这场蓄谋的人祸。


这件作品完成已经几年了, 到现在每每想起来,总觉得还是有诸多遗憾之处,作品的造型、色彩能力有待提高、主题有待于继续升华、画面有待于高度概括,而所有这些也只有在以后的创作中多加学习并继续求教于各方老师了。


201542日写于杭州



1

作品 · 欣赏

人物系列




《渔光曲》 260cm×200cm  2012年


《准备出发—记山东八路军挺进东北》


《准备出发—记山东八路军挺进东北》局部


《出海归来》 265cm×198cm  2004~2006年


《两个舞女的不同动作》 60cm×50cm  2009年


《幕后》130cm×90cm  2009年

《红衣少女》160x130cm  2015年


《忧郁的女孩肖像》 82cm×65cm  2011年

《俄罗斯老人》100x80cm2015年


《在特列恰科夫画廊》100×80cm 2015年


《着和服的女孩速写》80×65cm 2015年


《卓玛》80cm×60cm  2013年


《做粉条的陕北人》 65cm×53cm  2009年


《W女士的肖像》 80cm×65cm  2009年


《白衣女孩肖像》80×65cm 2015年


《沉思》120×100cm 2015年


《穿警裤的姑娘》 150cm×107cm  2012年


《穿皮衣的女模特》 100cm×80cm  2011年


《快乐的陕北人》 65cm×50cm  2009年


《老质检员》 80cm×65cm  2013年


《女大学生半身像》100×80cm


《女孩坐像》 80cm×65cm  2011年


《琴声》160×130cm 2016年


《少女的坐姿像》80cm×65cm  2012年


《少女与信》2013年 190×130cm 2013年


《少女坐姿》 100cm×80cm 2015年


《素年锦时》190×130cm 2014年


《调皮的女孩子》 80cm×65cm  2009年


《退休工人》80cm×65cm 2016年


《闲适》120×100cm 2015年


《小杨行》73cm×60cm  2009年


2

作品 · 欣赏

风景系列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近郊》 60cm×50cm  2009


《巴黎小镇》65cm×53cm 2013年


《法国巴黎奥威尔小镇》65cm×53cm 2013年


《凡·高最后生活的地方》 65cm×53cm  2013年


《寂静的拙政园》 120cm×110cm  2013年


《慕尼黑的冬天》 60cm×50cm  2009年


《陕北米脂杨家沟的早晨》 65cm×53cm  2009年


《上海的别墅》 100cm×80cm  2009年


《上海五原路的街景》 100cm×80cm  2009年


《苏州拙政园一景》65cm×53cm  2010年


《西班牙小镇》 60cm×50cm 2010年


《苏兹达里的傍晚》100x80cm2015年

《暴风雨之后》160x130cm2015年


《苏兹达里一隅》60x50cm2015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阿诺河上的廊桥》60cmx50cm 2007年


3

作品 · 欣赏

人体系列



《坐姿女人体》160×130cm 2015年.JPG'


《站姿女人体》160×130cm 2016年


《向委拉斯凯兹致敬》168×130cm 2015年


《娜塔莎》160×130cm 2015年


《灰背景前的女人体》160cm×130cm  2014年

《手执睡衣的女人体》 160x130cm 2014年


《矗立的男人体》180×110cm 2015年


《背影》160cm×130cm  2014年



李前艺术简历

 

李前 男,1964年生于山东,198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七届创作研修班,20042011年作为访问学者出访欧洲七国,考察西方传统油画和当代艺术。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高研班。2015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全山石油画创作高研班深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曾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首届全国粉画展铜奖、山东省美术创作成就奖、CCTV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展优秀奖、时代精神——中国油画肖像展优秀奖、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奖优秀作品奖、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等重要奖项。代表作品《渤海湾》、《出海归来》、《北国风光》、《海岸轶事》、《真理之路》、《准备出发》、《渔光曲》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深圳达菲集团、台湾山艺术美术馆等机构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画记出品

MINGHUAJ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