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那藏在蓑衣斗笠下的往事:斜风细雨不须归

 天空勇者 2017-02-26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江上雪。


只要读过小学的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这首如水墨画一样的五绝。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湘南一个冬日写出这首诗。我的故乡也在湘南,这场景对我来说,是那样熟悉。尽管我们生长的时代已隔柳河东上千年了,但那时的故园,还未完全被工业文明侵蚀,蓑衣斗笠对山村人来说,是不可缺的生活用具。


湘南山村,以“潇湘雨”而出名。春天来了,桃花杏花开过后,黄梅雨便悠悠扬扬地下了起来。湘南的春雨,很少有燕山暴雨的霹雳手段,不下则矣,一下就是“一片汪洋都不见”。湘南春雨,淅沥沥,像二八女子在你耳边细细的说话,那样的熨贴,那样温婉,打在芭蕉叶上,飘在棕树上,冲洗着田野里的水牛。这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早春,蓑衣斗笠是最适用的。


▲吴湖帆:潇湘雨过


蓑衣是用棕树的棕毛织成的。因为蓑衣是农家重要的生活用具,制蓑衣便是一项能安身立命的手艺,蓑衣匠也颇受乡民的尊重。学织蓑衣的学徒,也得和学木匠、石匠、篾匠一样,恭恭敬敬地拜师,先打下手,再慢慢学自己织,满三年才得出师。


棕树是南方常见的一种乔木,它长得很快,树干木质疏松,毫无用处,好在它的棕衣和棕叶却能排上大用场,看来造物主总算是公平的。棕树长得笔直挺拔,上端由棕衣一层层地包裹着,棕衣里藏着棕粑,棕粑尖尖的,掰开细柔的皮,里面如鱼子一样的东西可以吃。从棕衣四周,伸出的是棕叶,一片大棕叶由几十条小棕叶很有规矩地组成半圆。棕叶也有韧性,我们常常爬到树上,要么撕开棕衣掏棕粑,要么折下棕叶,用来编制绳子,或者撕成更细的条,拴在一起,像道士的拂尘一样,用来抽陀螺玩。


▲不割不长的棕树 棕衣包括的棕粑可吃


小孩撕棕衣总是没得规矩,往往糟踏了棕衣,难免挨大人的骂。大人们剥棕衣是有讲究的,一棵树一年剥一次。用刀子一层层剥下棕衣,留下的是树干上一圈圈刀痕。如果不及时剥棕衣,新的棕衣就长不出来,树干也不会长高。因此湖南乡下常有母亲常这样骂调皮捣蛋的儿子:“你就是棕树变的,不挨刀子长不成人。”


棕衣剥下来,晒干后主要的用途是:织绳子。棕毛织的绳子非常牢固,防潮防虫,资江上许多船的缆绳都是用棕毛织成的,几十年不坏;要么织床垫,睡起来很舒服;更多的是用来织蓑衣。


织蓑衣的工序很繁琐。先得把棕衣上的棕毛用工具一点点抽出来,然后和纺线一样纺成一团团细绳,再如织布一样,用一周功夫,一个人才能制成一件蓑衣。


▲快要失传的织蓑衣技艺


蓑衣厚实,防雨又保暖。底部像鱼尾,遮到人的大腿处,上半部份左右的护肩像蝴蝶一样张开,两端的棕毛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用以把肩部和胳膊挡住。


蓑衣不怕雨,却怕火。故乡俗语中讥刺某人自大、不谦虚,总是说:“那人像是蓑衣上的虱子,谈(火旁加“覃” ,就是用火烤)不得。


宝庆(今邵阳)的斗笠是很有些名气的。戴宝庆那种斗笠当然也不仅仅是宝庆人,宝庆西部的怀化、湘西州等地的人也戴这样的斗笠。和福建惠安和四川等地的斗笠相比,宝庆斗笠的侧面不是弧线,它是完全的圆锥形,尖顶敞口,和清代的顶子很相似。


斗笠用竹篾编织而成的。两层篾条之间塞着棕毛。外面涂一层厚厚的桐油,雨水便浸不到里面去。斗笠顶端三分之一部份染黑,外表的中间三分之一部分,农家会请村里识文断字的人在上面写上一句吉祥话,如“出入平安,风雨无碍”等等,然后写上主人的名字,以防和别人的弄混。小时候父亲让我练毛笔字,第一次检查我的成绩,就是让我在一只新斗笠上写字。记得当时我写的是:晴雨两便。村里人看了对我父亲说:这伢子写的字不比爷老子写的差。父亲听后,颇为得意,很有“竖子可教”的自豪。


▲前年去怀化中方县一斗笠厂参观


那时家里也有了雨衣,但我不愿意戴,因为雨衣把人闷死了。而戴斗笠蓑衣不一样,感觉很舒服。尤其是斗笠像清代的顶子,蓑衣像铠甲,穿戴起来似乎自己就是一个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小孩们常常在雨中,戴着蓑衣斗笠,手持木棍演习冲锋陷阵,而狡猾的水牛们,趁小主人的松懈,去偷吃队里的庄稼。为此我们常常挨打,可这游戏百玩不厌。


上中学时读到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诗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一下子就回到了放牛山野的场景。比起城市里的学生,我对此诗句更有生活的体会。温暖的南风,飘洒的小雨,吹在脸上,落在斗笠和蓑衣上,有一种诗的意境,并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不适。如果是瓢泼大雨,那情形完全两样了,那就“必须归”了。

现在村里的蓑衣斗笠越来越少了,因为有钱买雨衣,还因为织蓑衣斗笠赚的钱太少了,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恐怕过几年,蓑衣斗笠会在故乡绝迹。我有时想回家买一幅蓑衣斗笠带回北京,可一想带回来也只能搁在家里作摆设,如果雨天我穿戴它上街会怎样?不用说路人侧目,也许警察都会找我麻烦。


一件东西,如果失去了它日常生活的作用,仅仅作为一种观赏的物件,它大概离消失的日子不远了。  

   【2003年4月28日晚,北京大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