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肩锁关节分离:分级与拍片

 秋水i5k6sd71sj 2017-02-26

肩锁关节分离概述

  • 肩锁关节锁骨外侧与肩胛骨之肩峰内缘所构成之滑动关节;稳定依于关节囊与喙锁韧带(图1 2);肩锁关节上韧带为关节囊最牢固之处,得到三角肌-胸大肌筋膜融入之加固

1 人体肩锁关节示意图 图片源于网络


图2 喙锁韧带示意图 提供垂直稳定

  • 肩锁关节分离

  • 常见之损伤,占人群肩关节带损伤之12%,接触类运动中之50%

  • 最常见损伤机制:上肢处于内收位,肩峰突之直接作用力

正常肩锁关节与分离

  • 正常肩锁关节及肩锁关节分离之X线表现,因人而异

  • 1963年,Tossy等分析了300例正常肩锁关节[1],比较锁骨关节面与肩峰之关系,分作3

  1. 51%锁骨高于肩峰

  2. 2%锁骨低于肩峰

  3. 18%不相合

  • 喙锁间距亦因人而异

  • 故尔,评估肩锁关节分离,推荐双肩拍片对比

肩锁关节分离之Rockwood分级法

  • 最常用之分级法:1989Rockwood所提之分级,损伤分级所依:双肩修正之正位片——Zanca位(以肩锁关节为中心,向头侧倾10度),及腋位(1915Lawrence提出,腋位片拍摄于平卧或坐位,上肢外展70-90度,X线由下而上)

3 腋位片示意图


损伤分级

X线表现

备注

I

无异常

肩锁关节压痛以确诊

II

  • 肩锁关节间隙增宽

  • -锁间距增大<>

与健侧对比

III

  • 肩锁关节脱位:锁骨远端外侧下缘向上超过肩峰下缘以上之50%关节面

  • -锁间距增大25%-100%

与健侧对比

IV

后脱位(见典型病例二)

腋位片

V

  • 锁骨远端明显上移

  • -锁间距增大>100%

与健侧对比

VI

  • 喙突下脱位

罕见

Rockwood分级:单侧片 双侧片 负重片

2015年,英国Ibrahim等建议对肩锁关节分离之精准分类,应以双侧负重位片为准[3]。何以故?

典型病例一

  • 一般情况:男,21岁,右利手,车祸,右肩受伤

  • 查体与影像:右肩锁关节处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拍片后,诊断为RockwoodII级(图4);给予制动与止痛

4 该病例肩关节正位片:可疑II级损伤

  • 6周后,患者依旧感到右肩痛,肩关节外展受限;双肩Zanca位片(图5)下,正常肩峰结构得以显现,重新分级为III;患者手腕负重5Kg下,双肩Zanca位片(图6),又将分级调整为V

5 (a)伤肩非负重位Zanca位片,与健侧肩(b)相比,损伤重新分类为III级;该患者健侧肩峰关节:锁骨明显低于肩峰


6 负重5KgZanca位片:与健侧(b)相比,患肩(a)损伤重新分级为V


7  T2MRI时喙锁韧带完全断裂,喙突骨小梁损伤

  • 鉴于X线片之差异性,肩关节MRI示肩锁关节稳定之韧带结构完全损坏,三角肌锁骨附丽处之前方纤维,亦有撕裂(图7)。


病例拓展

  • 59名患者,平均年龄33岁,男/女:48/11

  • 与单侧肩关节正位片相比,非负重位双肩对比片,44名患者(74.5%)之损伤分级改变:28例由IIIIII级调整为V级,2例由V级调整为III

  • 负重位双肩片,又有10例调整为V

  • 以是之故,Ibrahim等建议,对肩锁关节分离,以双肩负重位片有助于精确评估肩锁关节分离度,并进而指导、提供正确之诊疗意见

  • 然则,Rockwood分级基于X线片,以二维影像界定三维结构之损伤,不可避免受到肩胛骨位置等因素之影响

典型病例二:IV级损伤

RockwoodIV级损伤,诠释为后脱位,结合近期土耳其KayaalpSeker之临床影像[4],以作诠释

 

8 患者之外观所见


9 左肩X线片

  • 一般情况:男,30岁,摔伤,左肩着地

  • 查体与影像:左肩肿胀,后方饱满(图8),外展受限;左肩X线片示肩锁关节完全分离(图9),锁骨远端经斜方肌向后脱位

  • 治疗:闭合复位,半年后康复

结语

  • 肩锁关节分离为肩部常见损伤,于上肢内收、外伤所致,可依损伤严重度分级;分级时需考量人与人之间,肩峰关节中对合骨——锁骨远端与肩峰间之变异度,善加判断

  • 双肩拍片,或辅以重量,有助于正确分级;一方面增加辐射,一方面伤肩负重有加重损伤之虞,一方面诊断分级之终极目标为治疗与康复;以是之故,权衡利弊,善加取舍,是为良策

  • 逐本溯源,肩锁关节分离为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滑动关节对合紊乱,一般未累及骨质,诸如IV级损伤之典型病例,亦通过闭合复位而获痊愈

参考文献

1. Tossy JD, Mead NC, Sigmond HM. 11 acromioclavicular separations: useful and practicalclassification for treatment.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63;28:111–9.

2.Williams G, Nguyen V, Rockwood C. Classification and radiographicanalysis of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s. Appl Radiol 1989;18:29–34.

3. Ibrahim EF, Forrest NP, Forester A. Bilateral weighted radiographs are required foraccurate classification of acromioclavicular separation: an observational studyof 59 cases. Injury. 2015 Oct;46(10):1900-5. PubMed PMID: 26194267.

4.Kayaalp ME, Seker A. AcromioclavicularJoint Separation. N Engl J Med 2017; 376:e1

欲胜人者先自胜 欲论人者先自论

欲知人者先自知

              ——《格言联璧》

声  明

本资讯基于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研究,旨在饶益大众、学术传播,非医疗实践之唯一准则;本资讯内容不应用作医疗纠纷判定的依据;本资讯所涉及内容不承担任何依据本资讯制定及履行过程中所产生任何损失的赔偿责任。

此文为脊柱甘露语林微信平台原创作品,授权及投稿事宜敬请联系平台投稿邮箱(jzglyl@yeah.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