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本理财产品是否会成为历史?

 xieyh0 2017-02-27

导言

至今为止仍有部分统计人员对表内和表外理财、保本和非保本理财概念混淆,不知道报表该如何填报,本文从商业银行业务和统计报表角度来对其进行阐述。

商业银行业务概览


商业银行业务大致可以分为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表内业务简单点讲就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有业务,表外业务则可以分为承兑信用风险的担保承诺类业务,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代理投融资业务、中介服务类业务等。


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一般都泾渭分明,但有一类业务其实比较奇怪,都叫做理财业务,但即可以是表内业务,也可以是表外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理财属于表内业务,其负债端视为银行吸收的存款;而不在资产负债表反映的理财业务则属于表外业务,其负债端吸收的资金作为代理投融资款项,不计入银行表内负债。


按照现在监管统计规则,判断是否入表的唯一依据是合同是否保本,如果是保本型理财产品则应当入表,如果是非保本理财产品则属于表外代理投融资类。但如果非保本理财到期后,银行一旦“刚性兑付”,投资亏损后,银行替投资者买单,投资人收回本金则与原先合同约定不一致,那么在此之前,就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纳入表内,视同为保本理财。这就产生一种怪现象,事前不保本不入表,事后保本但合约又结束了(刚性兑付给投资人了)。


银行在兑付前因为不将其视同为信用风险资产,因此无论在资产规模、资本计提方面均游离在统计之外,形成了银行的影子。这也是为何人民银行决定在2017年将表外理财正式纳入广义信贷作为宏观审慎评估(MPA)的一项评估要素。其实在笔者来看,不能打破“刚性兑付”的银行表外理财未能解决好法律关系,未能真正实现风险隔离,而且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能够创造货币,天生就应该纳入广义信贷范畴。


那读者肯定要问,既然如此,为何还会有保本理财和非保本理财之分了?这就需要回顾理财的历史了。


银行理财的历史

21世纪初,我国还是利率管制比较严的国家。当年,股份制银行早年人少,地盘少,相同的利率吸金能力当然不如机构多人多的国有大行和地广的农金机构,所以发明了一个“变相”提高存款利率吸收资金的创新产品。光大银行早在2004年9月,运用债券资产证券化技术,开发推出了中国第一款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面向普通零售客户发行,资金主要投向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品种,采取的是预期收益率形式,当时存贷款利率严格管制,擅自提高存贷款利率会受到监管的严厉处罚。


而理财不是存款,而且投资利率债的收益率的确比普通存款高,受到存款人的追捧。很快,各行纷纷效仿,开发出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因为资金没有托管在他行,所以这之中是单独建账真实投资,还是当作高息揽储,监管部门也难以查明。当时,银行为了保证下一期理财产品能够顺利发售出去,或多或少都是采取“刚性兑付”,可以说,刚性兑付从理财诞生起就一直存在。


2005年,新成立不久的银监会为了规范这一创新业务,印发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05年第2号)明确商业银行不得利用个人理财业务,违反国家利率管理政策进行变相高息揽储。但同时又要求“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其中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其后,又陆续印发了一系列规范理财的文件,其出发点有多重因素,有的是规范银行理财投资运作,比如非标比例限制,防止投资亏损影响投资人利益,进而影响银行声誉;有的是规范理财产品销售,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人。这就容易形成在保护普通投资者和维护银行利益之间的二难抉择。


既然银行理财存在“刚性兑付”,那么银行为何还会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了?规范的保本理财应该设计成结构化产品,本金投资极低风险的资产,拿一部分未来到期的收益投资金融衍生品,即便到期亏损,本金仍然能够确保。但现实中,银行为了调节存贷比、流动性多项指标,更多的是以合同方式明确是否为保本理财,这就是所谓的监管套利。


保本理财为何纳入存款

如果把理财计划看作一个SPV,该SPV就应该有自己的T型资产负债表,左侧是资产,右侧是负债(权益)。理财也可以加杠杆,就表现为资产负债的同步扩张。


既然判断理财是否保本由合同约定,与其资产端投资的结果能否保本无关,这就相当于银行提供了承诺担保,根据新会准则,风险报酬和控制权没有转移,应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笔者把它看成一层并表,因此吸收的资金在合并后的T型资产表右端统计为存款,如果资金来源同业资金,则属于同业存放;如果来源非金融企业或住户部门,则属于单位存款或个人存款。


银行本身有一个资产负债表,资产端是个混用的资产池,资金端也是大资金池,天生就是做的期限错配业务,吸收来资金,在资产端投放。我们也可以换个思路,如果把银行看成一个SPV,银行保本理财则是先投资了银行的存款,再由银行投资产生收益兑付投资人,这样银行的负债端就形成了存款。


结语

笔者最后思考的是,新八条底线后,资管产品均不得设定保本承诺,保本基金也更名为避险策略型基金。银行存贷比指标已经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也已经取消,未来真的还会有保本理财么??一旦没有保本理财,非保本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就顺理成章了。想了解商业银行业务和监管规则,欢迎报名参加【银行业务与监管统计研修班】。


 

成于微言

号主手机微信

18956351980

金融、统计、数据、合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