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与骑象人

 小蓝2266 2017-02-27

1. 象与骑象人:理论

1.1 介绍

我手里握着缰绳,只要动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往前走。但是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我才指挥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根本斗不过它。

象与骑象人的比喻,源自于人类心理的内部矛盾,人们已从多个角度来描述矛盾的书双方:

  • 心灵和身体: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情绪及主张,不受大脑的控制;

  • 左脑和右脑:左脑的语言中枢对自己所做的行为进行评论,但是却搞不懂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 感性和理性:情绪负责大部分的工作,但是额叶皮层让人类的情感变得更加的丰富。也就是说,骑象人让大象变得更加聪明;

  • 控制和自动化:大部分的心理历程都是自动发生,无需我们有意识去注意或者控制它,尽管我们有时候会察觉到流动的「意识流」,但是它是遵循自己的联想规则,无需费力引导。以此相对的控制化处理过程相当费神的,我们一次只能有意识地思考一件事情,若两者直接对抗,最终结果必定是自动化取得胜利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矛盾给自身带来的困扰:

  • 无法自制:意志力系统资源有限,很快就崩溃,而自动化系统则无休止的运转着。

  • 心理干扰:当控制化处理过程企图影响大脑思考(例如,不要想某个东西)时,它其实已立下一个明确的目标。每当我们追求目标时,心理有一部分便会自动监控进度,以便进行必要的修正或指导目标达成与否。当目标是行动目标时(比如准时到达机场),大脑的反馈系统就会运转良好,而目标是心理目标时,大脑反馈系统就会出问题,因此自动化处理会不断进行自我检查,结果这个念头马上跑出来。例如,当我们参加宴会的脑海中的想法是「不要出丑」,自动化处理过程就会开始搜寻任何与蠢事有关的蛛丝马迹。

  • 辩论:我们对事物的道德评价,源于大象的审美偏好,而辩论只是骑象人所编造的理由。

1.2 大象的性格

在对象与骑象人作出基本的介绍之后,进一步来分析大象的性格,即情感偏见。简单的分为三类:

  • 喜欢计量表

  • 负性偏差

  • 皮质乐透奖。

喜欢计量表。大象看到正面或者负面的东西,就会启动情感效应,在接下来的行为中表现出正面或者负面的倾向。这种喜欢和讨厌的计量方式是潜意识的,骑象人根本不知道大象注意到了什么正面或者负面的事情

实验对象必须坐在电脑屏幕前,瞪着电脑屏幕中央的一个点。每隔几秒,这个点所在的位置就会闪现一个词,如果你觉得这个词有令人喜欢的意思,就点左键,反之则点右键。实验的同时,电脑还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目标词汇显示之前,以每百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黑点的右方闪现一个词,虽然你意识不到这个词的出现,但是你的「喜欢计量表」还是会自动对该词进行判断,比如,下意识看到「恐惧」的词的人,在接下来会比平常更快的速度将「无聊」这次归类为讨厌这一类。或者,下意识看到「恐惧」这个词之后,接下来会花较长的时间将「花园」这个词归为喜欢这一类。

负性偏差。大象对坏事的反应比对好事的反应要强烈的多。例如,在夫妻关系的互动中,一句批评或一个破坏性行为所造成的伤害,起码要有五项善意或建设性的行为才能弥补过来。

相反的系统彼此会互相对抗,以此达到某一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决定了你接下来所采取的行为。例如,我们的行为受到「趋近系统」和「逃避系统」的控制,而喜欢计量表就是用来我们内心寻求平衡的一种比喻。同时,平衡点瞬息万变,本来出于好奇去看事故现场,看到一滩血之后立马避开。

逃避系统能能够快速的接管趋近系统。因为所有来自眼睛和耳朵的信息,都要先抵达下丘脑,神经冲动从丘脑传送到大脑皮层不同器官的处理区,再由这些处理区转接到额叶,最终与意识结合起来,但是经过层层传导加上决策本身也需要时间,经常要 1-2 秒钟才能响应。而杏仁核位于丘脑下方,上端插入流经丘脑的未处理的信息流,且杏仁核直接联接脑干中的启动搏斗或惊逃反应的部位,就好像一条快速神经通路。

最后,杏仁核还向上联接额叶皮质,改变我们的思考,它会把整个大脑改成撤退导向。想法与情绪的产生是相互的,碰到一丝恐惧之后,接下来将会对其他威胁更加的警觉。

皮质乐透奖。快乐是个性中最容易受到遗传的特质,有的人的大脑被设定为容易看到美好事物的乐天派。

大部分人的脑波有不对称的现象:有的人大脑右半球额叶皮质活动比较活跃,有的人则是左半部分比较活跃。左半球比较活跃的人,称之为「皮质左撇子」,这部分人自认为心情比较愉快,也不会一天到晚受到害怕、焦虑、羞愧的困恼,更不会陷入沮丧情绪,遇到不如意的事复原的也比较快。而「皮质右撇子」在婴儿时期,一离开妈妈,就容易哭闹不休,这种个性会持续到成人。幼儿时期,在陌生环境中容易焦躁不安;青少年时期,比较惧怕约会及社交活动;

1.3 重新训练大象

发生在这个世界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但是,要控制自己对事件的诠释并非易事,需要彻彻底底的对大象进行重新训练,而非说服骑象人。本节主要介绍了重新训练大象的三种方法:

  • 冥想 

  • 认知疗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指出扭曲之处,找到替代方案

  • 百忧解(一种药物)

冥想。冥想的共同点就是有意识地区控制自己的想法,专注凝神,头脑放空。冥想一开始非常困难,头几个礼拜你会一再失败,但这是在教导你心中的骑象人如何学会谦卑与耐心。冥想就是改变自动化思考的过程,驯服你心中的大象。当你解除心中的依恋,就表示你已经驯服你心中的大象。

认知疗法,换句话说,就是「改变想法,而非一味的追溯源头」。例如,沮丧忧郁的人,思考时扭曲事实,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又让扭曲的思考更为严重,于此恶性循环下去,所以要先改变想法。

治疗的第一天,骑象人还不知道是大象在控制它,是大象的恐惧在左右骑象人的想法,时间一久,病人逐渐学会几种心理技巧:质疑原本自动化思考的过程,当理不出头绪时,出门买份报纸,让头脑清醒下,而不是整天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这些技巧每天都要练习,每一个小小练习的完成,病人都会觉得自己受到奖励,内心就会感到一点点的放松或一点点的快乐,而这一点快乐就像给大象一个香蕉,奖励它有好的表现。

认知疗法的有效之处在于,它是教导如何训练大象,而不是直接跟大象说理,将其打败。

百忧解的疗效几乎跟认知疗法一样好,而且比认知疗法简单,不用每天做练习。但是认知疗法停止之后,治疗效果会持续下去,而百忧解一停用,效果就消失了。

2. 象与骑象人:应用

2.1 互惠

我们心中的大象天生就是一个模仿高手,遵循最基本的互惠原则,同时,也擅长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

第一种互惠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以基因为导向、为了家族的生存愿意牺牲自我。也就是说,让自己的基因尽可能地传递下去,基因相同,利益相同。

第二种互惠建立在基本的以牙还牙策略之上,即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种策略让人类走出「牺牲自我以利家族」的限制,开启陌生人之间互助合作的模式。

实验一:

吸血蝙蝠只要某晚大丰收,他就会将多余的血给其他吸血蝙蝠,即使他们没有亲缘关系。但是,这种策略仅适用于百来单位的群体,一旦成员太多,「品行不好」的吸血蝙蝠每晚都可以作弊从其他蝙蝠那里讨血喝。

实验二:

在最后通牒的游戏中,当实验对象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大脑中有三个部位反应明显,最为明显的是以下两个部位:

  • 岛叶反应最为明显,该部位与负面情绪紧密相关

  •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该部分与推理及计算相关

实验者作出决策之前,通过脑部变化就可以判断其是否会接受不公平待遇:岛叶反应比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明显的人,会接受不公平的条件;反之,则不会接受。

邓巴指出,黑猩猩的群体大概以 30 只为单位,而且它们之间花费很多时间来帮其他同伴梳理毛。从人类大脑体积的对数来看,人类群体大约以 150 人为单位;也就是说,100 - 150 人是人类能直接认识彼此,知道对方长相、名字以及彼此关系的「自然」群体规模。

邓巴还认为,语言的演化就是用来取代梳毛功能的。 也就是说,人类语言的使用,都是为了谈论他人的事。

2.2 自以为是

我们每个人都很虚伪,当我们蔑视别人虚伪之时,更显得自己加倍虚伪。

注重外表。在游戏中,赢得最多的人通常采取的是以牙还牙策略。然而,现实世界和游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 游戏中我们根据对方的行为来作出反应,但是现实世界我们是根据「我们认为别人会作出的行为」来回应。也就是说真实行为和个人认知两者间存在落差。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事物的表象比事物的真相更具影响力。这就凸显了「注重外表」的重要性,你越是为自己赢得可靠又谨慎的名声,在别人的心中地位就越高。

在一个实验中,被试者可以决定他自己和另外一人谁能获得奖券。并且,他可以告诉另外一人得奖完全是靠运气。大多数人在被询问时都认为丢硬币是最佳的方法。

但是,实验结果显示,在没有丢硬币的人中,90% 的人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决定。然而,在决定用丢硬币的人中,仍然有 90% 的人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这些被试者之前还做过关于道德的问卷。在问卷中表示自己很关心别人权益及社会责任的,确定更有可能用丢硬币的方式来做决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会做出对别人有利的决定。

也就是说,自认为道德感特别强的人,确实更可能采取丢硬币的方式。但是如果丢出的结果不如意,他们就会当作没有发生过,然后采取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只有在实验对象面前摆一面大镜子(让他们自己自己作弊),并且一再对实验对象强调公平的重要性才会影响到实验对象的决定。

自我辩护。人们擅长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骑象人就是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律师。当人们思考难题的时候,通常是先作出赞成或者反对的决定,然后再来思考可支持自己立场的理由。如此,便可以证明自己的立场是有道理的,之后的思考便嘎然而止。并且,不会自发的去做反向思考。

我执。每个人都会受到自身意识形态及利益所影响,只有我例外。大家很乐于了解各种自私的偏见,也知道应用这些知识来预测别人的反应。但是,自己的自我评价还是不动如山。

邪恶迷思。十恶不赦的坏蛋,很少有人承认自己做错过事,他们机会认为自己只是合理地回应别人的攻击及挑衅。

所谓的邪恶迷思,是一种对坏人的偏见:坏人做坏事的动机都非常邪恶,被害人则是完全无辜;邪恶来自外界,并跟别的团体或攻击我们的力量结合起来对付我们。

邪恶迷思的双方,都用这套说辞让自己陷入善恶之战。

鲍迈斯特发现包里的四大主因:贪婪、野心、自尊心太强以及道德理想主义。而自尊心太强则是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理想主义则是大造成大规模杀戮事件的主要原因 —— 秉持这种想法的人,认为自己的暴行是追求道德目标的一种手段。

理想主义之所以危险,是因为理想主义总是认为目的可以让手段合理化。

人际冲突中克服偏见。回想最近自己跟某个自己在意的人起冲突的情景,找出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当你发现自己的过错,你就会听到自己心里的辩护律师拼命帮自己找理由开脱,把过错怪到别人头上,这时,不要听他的。你现在的任务是找出一件自己所做的错事。把刺拔出来的那一刻真的很痛,但一下子就不痛了,但是接下来你会觉得放松下来,甚至愉快。

虚伪及乱下判断是重创人际关系的两大杀手,找出自己的过错,也是克服这两大恶习的关键所在。当你发现自己也是冲突的元凶之一,就可以恢复一点理智,承认对方也有对的地方。立场由绝对修正到「自己大部分是对的」,这时候就可以找到一个不伤彼此感情的台阶。

逆转互相报复的心里:

  • A:我不应该做 X 件事,所以你会有 Y 这种感觉,我可以理解。

  • B:你做了 X 件事,我真的很不高兴,不过我也不应该做出 P 这件事,你会有 Q 的反应,我完全理解。

2.3 快乐

进展原则。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来的快乐。因为大象做对一件事,就会产生快乐的感觉,但是如果行为是星期一做的,而星期五才实现目标,那么它就没有办法将两者连结在一起。

心理学家戴维森指出,人有两种积极的情感:

  • 朝着目标前进时所感觉到的情绪

  • 达成目标之后所感觉到的情绪,这是大脑在目标达成后,前额皮质区活动趋缓,我们感觉到短暂释放的满足感。

也就是说,追求目标时,真正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得到结果时获得的快乐是短暂的,如果关注点错了,容易产生贬低自己成就的想法。

适应原则。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在已所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

一个因事故失去双腿的人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开始适应新的情况,设定较平时的目标。因为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而后会逐渐习惯化,对刺激的反应趋于缓和。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会习惯,还会进行自我校正。

人的平均快乐程度跟遗传基因有很大的关系。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生际遇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好运还是厄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自己的快乐起始点 — 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

快乐方程式:H = S C V。 

  • H - 快乐的基准线

  • S - 天生遗传的快乐起点

  • C - 生活条件

  • V - 自发性活动

C

有些身外之物仍然值得我们追求,而且快乐有一部分是可求的,只要你知道其来处。

绝大多数的环境因素及人口统计因素对快乐的影响甚微。而且,由于「适应法则」的存在,权势、金钱、身份、健康等客观存在的因素也容易受限。但是也有些外在因素值得去努力改变:

  • 噪音

  • 拥堵

  • 无法自我掌控

  • 自卑

  •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因素

V

  • 肉体或身体所享受到的快乐,「吃」、「性爱」等 能够带来很高的快乐指数。但是愉悦必须有所节制,否则无法维持原有效果。

  • 全心全意沉浸在一份极具挑战性、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当中。在「心流」的状态中,大象及骑象人彼此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时,大部分都是大象在运转,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而骑象人则完全沉浸在其中,搜寻问题与机会,协助大象顺利运作。

  • 经验比实物更让人快乐:经验带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大部分要花上100美元以上的活动都是我们跟别人一起进行的活动,但昂贵的实物消费行为往往有部分原因是出于想让人艳羡的心理。活动让我们跟别人连接起来,物质却会加大我们跟人之间的距离。

快乐需要在「阴」与「阳」中寻求平衡:

  • 「阴」:通过佛教的「无执」、道教的「无为」来达到内心的平和

  • 「阳」:通过追求、奋斗、激情等执念,来达到快乐

2.4 爱与依恋

错误的养育观念:

  •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之所以会依恋母亲,是因为乳汁的关系

  • 行为主义:乳房为婴儿的初级强化物,第一次的「吮吸」行为得到了第一次的「乳汁报酬」

证明弗洛伊德「有奶便是娘」的假设是错的:

8只幼猴分别由两个圆柱体代理妈妈抚养,其中一只身体围了铁丝网,另外一只则是柔软的毛圈织物。4 只幼猴从铁丝网代理妈妈胸部的管子喝奶,另外 4 只幼猴则由软布代理妈妈胸部的关系哺乳。

实验结果是所有的小猴几乎都一直黏着并把自己挤进软布妈妈柔软的身体。

儿童的行为受「安全」和「探索」这两个基本的目标所引导。通过逐步增加小孩的压力,观察小孩如何根据依恋系统作出回应,可以将依恋的模式分为三种:

  • 2/3 的小孩是安全依恋型,母亲在时玩的很开心,母亲一走就变得焦虑不安;

  • 1/3 小孩对母亲的离开似乎影响不大,但是可以进一步划分:

    • 逃避型:对母亲的离开很苦恼,但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压抑心中的不安

    • 冲突型:对母亲的离开感到极度不安,而且母亲回来时有时还会抗拒安抚,并且没有办法在这个不熟悉的环境里静下心玩

大部分的成人依旧会和儿童时期表现出来的依恋模式一样。例如,依恋模式会影响到爱情观:情侣之间的关系可分别对应三种依恋模式。

除了依恋系统外,影响爱情观的还有两大系统:施爱系统(催产素的分泌)以及交配系统。

激情很难长久,友爱却持续一生。或许真爱,是两人之间坚定共许的强烈友爱,辅以一些激情,这是一种能支撑起婚姻的爱情。

3. 人生观

3.1 逆境

逆境是把双刃剑:

  • 逆境可能带来的坏处:「创伤后的应激障碍」

  • 逆境可能带来的好处:

  1. 改变自己原有秉持的观念,激发自己的潜力

  2. 强化人际关系

  3. 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及对当下和他人的看法

从人格的角度来解读逆境:

  • 基本特质

  • 个人化适应(个人特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逆境迫使人们停下脚步,有机会注意到其他歧路,思考真正的人生终点。

  • 编织故事:逆境是编织好故事的题材。事件本身并没有意义,其意义来自当事人与他人、团体及经验本身的互动。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如何与外界进行互动。当面对逆境时,具备基本特质「乐观」的人,会发展出一套针对逆境的应对措施 (个人化适应):积极面对或者重新评估,得出好的结果或者发现好的一面,这就在他们的人生故事里写下了新的篇章。

3.2 智慧

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得靠自己去发现,走过无人的荒野,无人可依靠,无人能卸除我们的责任,只有自己的智慧才是最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观点。      by 普鲁斯特

知识可分为两种:

  • 显性知识:我们所知的、有意识说出口的、不受时空条件所限制的事实。例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 默会知识:强调过程(知其所以然),跟个人价值观也有关系。

骑象人回去搜集知识,然后整理归档,以备来日推理之用。但智慧知识来自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存在于大象之中,它是大象自人生经验中日积月累磨练出来的技巧。而且默会知识会随着时空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没有标准做法。

斯滕伯格表示,智慧是一种能让我们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默会知识。

3.3 美德

培养美德,是否能让人享有快乐人生?

对古人来说,道德是一种实用的智慧:

  • 愿意修身养性,就会获益;

  • 强调格言及好榜样,而非逻辑与证明;

  • 非常重视实践及习惯,而非以事实为依据的知识;

人们只有在大象受到良好训练后,才能学会美德。而且这项训练必须日积月累,不断重复,方可凑效。在此训练中,骑象人必须共同参与,但如果道德教诲只给与显性知识,这对大象是起不了效果的,对行为的影响非常有限。道德教育必须包含默会知识 - 巧妙的社会知觉及社会情绪方面的技巧,让人可以很自然地在每一种情景下感受到正确的行为,知道应该如何做,并进而有做的想法。

而「精简」与「理性」让西方人陷入道德迷宫:

道德讲究的的是原理,无法像科学那样精简,现代人不再去注重人格道德,而将焦点集中于道德推论,有两个经典的派别,这两个派别都采取精简理论法,即所有的决定都应该依据单一原则来制定。

  • 康德的「绝对命令」:提出行为规范,然后判断其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则该规范无法作为道德定律

  • 边沁的「功利主义」:始终考虑「最大效益」

道德推论,将重点放在「某项行为的对与错」上面,使得原来简单实用的道德教育变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训练,这种转变可能有以下的危害:

  • 削弱道德的力量,并缩小了道德的影响范围;现代人狭隘的道德观认为所谓的道德就是「牺牲自我以利他人」;

  • 道德推论把骑象人和大象分开,只训练骑象人独自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对美德的看法:

  • 六大类基本的美德

  •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上

培养美德,是否能让人享有快乐人生?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 因为道德原因而生病

  • 道德有利于基因最大化(亲缘利他以及互惠利他)

  • 助人为乐

    • 要考虑这个问题,要排除「因为快乐,所以助人」的一面,因为这个被证实确实如此;

    • 助人是否会真的会快乐?各种文献表明助人真的会让助人者受益,但是受益的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已经开始凋零,所以参加义工则让他们的获益比年轻人大。

3.4 神圣

通常,群体生活是二维的:

  • X轴 - 亲密度

  • Y轴 - 阶级与社会地位

而神性,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就好比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是增加了一维,这一维,使得整个世界观都不一样了。

有一天,你看见某人做出一个异乎寻常之事,或大自然的绝色美景让你目眩神迷,你整个人有了「提升」之感,但这不是社会等级的「上升」,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

人一旦丧失神性,让自己的世界窄化为二维世界,就会变得非常贫乏。但如果过于极端,一心想建立一个完美的三维世界,并把这个想法加在所有人神圣,就会变成狂热的宗教分子。

恶心引导人们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恶心是人类筛选食物的重要本能,并逐渐提升为人体全方位的防卫机制。它引导我们去接受一套相当狭隘的价值观,而这套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性伴侣及性行为。其中,最极致的运用表现于各类文化所定义的生活准则、仪式及信仰上。

人们的道德观念分为三大领域:

  • 自主权的道德规范:思考与行动

  • 群体的道德规范

  • 神性的道德规范:保护自己不受堕落

日常生活中,隐约可以看到神性的微光:

我就学着印度人,进门前先把鞋子脱在门口,也要求访客如法炮制,如此一来,我的公寓就感觉就像圣所一般,跟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离开来,变成一个洁净、平和的空间。

人类无法抗拒神圣,因为它不断以「隐蔽的宗教形式」出现在现代世俗生活中。(伊利亚德)

即便是一个最最世俗的人也有他独有的地方,这些地方跟其他地方是完全不同的 - 这是他出生的地方,他第一次谈恋爱的地方,或是他年轻时第一次造访的外国城市。这些地方就像是他私人世界的「圣地」,他在这些地方所感受到的真实,是他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

   整个人被提升的感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在研究中,我们一直想要突出一个重点:「提升感」不只是一种快乐的感觉。莎拉和我先放映影片给实验对象观赏,然后让他们记录感后感以及想做的事情。并且,让实验对象在未来三周留意好人好事的实例(提升感的状况)、有人说笑话的感觉(娱乐感的状况)。同时增加一组对象观赏乔丹的精湛球技,然后让他们记下自己看到有人展现特殊才艺时的感觉(与道德无关的欣赏与赞叹)

实验结果表明:

  • 美德会让人的情绪产生变化,而且这些情绪反应会让胸口产生温暖或愉悦的感觉,并且让人自觉地想去帮助他人,或让自己变得更好。

  • 提升感是一种较为宁静安宁的感觉,生理上也不会有那么激动的反应。与之相比,对特殊才华的赞叹感或者感到凉意、或者觉得自己大受激励。

  • 提升感无法让人表现出利他主义的行为。尽管好人好事组表明他们想要做好事,但是当给他们机会资源当义工,或者帮助研究人员捡起掉落的纸张时,他们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不同。

针对第三点,「提升感无法让人表现出利他主义」进行研究,发现关键因素可能是「爱」。在实验中,获得「提升感」的孕妇分泌了更多的乳汁,并且对宝宝展示了更多温情 。表明当人们心中产生了提升感时,体内会分泌催产素,这会让人产生亲密感,但不会让人作出利他行为。

   敬畏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情绪。

当人类遇到「伟大」的事物,现有的思想结构无法接受,整个认知被卡主不动。这时,我们往往会感觉到恐惧、爱慕、产生提升感,甚至感觉到一种美感。敬畏会打开我们的心门,创在改变的契机,这也就是为什么敬畏会在人们皈依宗教时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原因。

阻碍神性道德的「自我」:

  1.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困死在物质世俗世界中动弹不得,因而无法感受到神圣及神性。

  2. 精神层面的改变本质上就是自我的转变。不管是「削弱」甚至是「消灭」,都会受到「自我」的反抗。

  3. 「自我」不喜欢被否定,而会去找理由去扭曲或者欺骗。

3.5 人生意义

首先,要弄懂「人生」与「意义」两个词,否则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我们将人生意义的问题界定为

   能启发我对人生的感受及想法之问题。

进一步分为两个子问题

  • 把人当成「客体」,即考虑为什么人会出现在世上之类的问题?

  • 把人当成「主体」,我们应该怎样过一个美好的人生?

这两个问题应该分开讨论,如果你用「科学」思维来思考人生的目的为何的话,最终答案会让你找不到人生本身的目的。因此,我们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度过一个美好的人生:

  • 爱与依恋

  • 全新投入,持续不断的产生心流

  • 肉体、心理以及社会文化三个生存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