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术前评估颅底桥静脉的对比增强重建MR成像

 渐近故乡时 2017-02-27

MRV和CTV适于显示引流大脑半球内侧面和外侧面的凸面静脉。然而,此种方式却不适合显示颅底的桥静脉。由于技术原因,标准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层面的增强MR或CT难以充分显示在临床上重要的呈扭曲状走形的静脉结构。所以我们采用重组技术勾勒出这些静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借此来克服此种限制。

       

能获取重要静脉特征的曲面和多平面重组影像往往需要对原始图像要进行细致的处理,需要操作人员熟悉诸多的静脉变异及其外科意义。引流静脉的正常解剖是复杂的,放射科医生必须掌握这些解剖后,才能让外科医生看到在标准影像中常常遗漏的重要的静脉解剖,而这个信息将促进放射科医生及外科同事之间更好的交流。

    

实际上,颅底静脉分别根据通过翼点和颞下方入路途径风险最大而任意细分。这些途径可扩展到确定表浅静脉系统和其他引流大脑半球的深部、头皮、面部、颈部肌肉、头颅板障及脑膜血流的无瓣膜静脉网之间的联系。当影像科医生获此经验时,他们对影像的解释应该充分考虑,不仅仅只是简单分析因手术损伤而引起的主要血液动力学改变。

              

引言


颅脑静脉引流系统分为深部和浅表两类(1-3),浅表系统是由围绕在脑表面的皮质静脉组成,收集来自于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的静脉引流。皮层静脉与桥静脉连接,最后注入硬脑膜静脉窦内(1-3)。Oka 等人(1)依据引流途径将大脑的桥静脉分为四组,(a)上矢状组,汇入上矢状窦内;(b)蝶骨组,汇入蝶顶窦或海绵窦内;(c)小脑幕组,汇入小脑幕窦内;(d)大脑镰组,汇入下矢状窦或直窦内(图1)。


教学点

    

在大多数病例中,外科医生能牺牲手术中遇到的小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而不伤害病人。然而,这些相连的静脉看似轻微的损伤有时也会引起包括死亡在内的严重的并发症。

    

这些静脉及其吻合的术前评估是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得外科医生优化外科路径,预测出血静脉的来源。

    

对外科医生在临床常遇及的重要的颅底小脑幕静脉,常规的横断面影像技术显示较为受限。

    

翼点路径存在风险的主要静脉结构包括SMCV,蝶顶窦及从前额叶和前颞叶的颅底侧收集引流的桥静脉。

      

颞下路径中存在风险的主要的静脉结构包括Labbe静脉、小脑幕静脉窦、相连的桥静脉、岩上窦及岩上静脉。

    

颅底桥静脉的大小、数目及确切位置存在很大变异,了解这些解剖变异在临床上相当重要,尤其从神经外科的角度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外科医生能牺牲手术中遇到的小静脉及相邻的硬脑膜静脉窦而不伤害患者。然而,包括死亡在内的严重并发症有时也会由这些静脉看似轻微的损伤引起。这些并发症促使解剖及外科医生们努力提高对此类事件深入认识和预防其发生。

    

由于没有有效的措施来指导外科医生,预测外科结扎静脉结构的后果极具挑战性。因为静脉梗塞的情况个体化差异非常显著,静脉不适用进行术中闭塞测试,这一点与动脉不同。然而,静脉梗塞通常发生在术后一周内。在这种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外科手术中能发生出血性脑梗死。静脉梗塞术后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侧支循环开放,术中脑回缩,体循环血压的过度改变和病人年龄。Nakase等人见到近0.3%的病例出现术后静脉梗塞症状。在这些病例中,3位病人剥离了岩静脉后出现严重的静脉并发症:2位病人术中发生脑水肿,另一人由于小脑损伤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而这些并发症需要即刻及大量的医疗干预。

   

因为能使外科医生优化外科路径,预料静脉性出血的源头,这些静脉及其吻合支的术前评估是相当重要的。选取翼点及颞叶下部入路途径及其衍变的手术方式——在颅底手术中治疗多种疾病(诸如,Willis环的动脉瘤)通常采用的技术,能体会到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在这些外科手术中常常会碰到引流顶盖的蝶骨组浅表桥静脉和引流颞叶及枕叶底面的小脑幕组桥静脉。

传统的术前影像无法充分显示颅底的桥静脉及硬膜窦的细致解剖。图例难以显示颅底“失踪的”浅表桥静脉,因为在标准的影像层面难显其形。颅底这些静脉的多维度走形路径难以在单一视角中显示其全貌。当找到可识别的脑内标志物时,使用曲面重建或不同厚度的多平面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影像就能对其复杂而多变的静脉走形清晰显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颅底表浅桥静脉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阐述了聚焦或成角,以及可变的层厚重建的MR影像的优势。另外,也讨论了翼点及颞叶下部神经外科路径和在这些路径中可能出现的静脉并发症。

      

影像技术


MRV和CTV是非侵入影像技术,传统上一直用来评估大脑静脉系统的完整性。最常使用的技术是非增强的TOF相位对比MRV、对比剂增强的MRV和CTV(17,18)。与时间飞跃法的MRV(17,19,20) 相比,对比增强的MRV在识别硬脑膜静脉窦异常方面更为敏感,能更清晰显示小静脉结构,常规的横断面影像技术对外科医生在临床常遇及的重要的颅底小脑幕的静脉显示较为受限。通过使用对比增强的三维(3D)回波T1加权MR影像来克服此种限制,这种技术通过大脑标志物易于显示颅底静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据报道该序列在识别正常的静脉结构





图1  增强后MR最大信号投影重建T1WI显示四组引流脑表的浅表桥静脉。每组重建图像均轻微旋转以最佳显示静脉及周围解剖结构的全貌。(a)上矢状组(上面观)。所有桥静脉(白箭)引流侧凸面至顶点并汇入上矢状窦(粉箭)。(b)蝶骨组(上面观)。横断位仅可显示蝶顶窦(绿箭),向内与海绵窦相连(黄箭)。这是由于大脑中浅静脉(SMCV)起自不在此平面的外侧裂(见图4和6)。(c)小脑幕组(上面观)。桥静脉(白箭)和小脑幕(虚线)静脉窦(粉箭)引流至横窦(橘箭)。操作者将图像平面调整至Labbe静脉一致,这样可以全面显示从起点至侧小脑幕窦(蓝箭)并汇入横窦(橘箭)。(d)大脑镰组(矢状面观)。操作者重点显示进入下矢状窦(红箭)和沿大脑镰(虚线)下边界并连接后方直窦(蓝箭)的小桥静脉(白箭)的图像层面。如果不是这种特殊的方式,这些小静脉则无法很好的显示。

据报道该序列在识别正常静脉结构和诊断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方面优于二维时间飞跃磁共振静脉成像和传统自旋回波磁共振图像。


本研究中,我们使用1.5T和3.0T设备(GE医疗,Waukesha,Wis)在轴位上获得了对比增强3D梯度回波T1加权像。参数如下:矩阵, 256*256; 视野, 250*250 mm; 重复时间 (msec)/回波时间 (msec), 6400/2700; 层面厚度, 1 mm; 间隔, 0.5 mm; 激发次数, 1; 翻转角, 10 –20 。这些源数据随后通过三款市面上可见的软件[Anatom-e (Anatom-e Information Systems, Houston, Tex),OsiriX (32-bit format) (Pixmeo Sàrl, Bernex, Switzerland), Vitrea (Vital Images, Minnetonka, Minn) ](24–26)重建出多平面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影像和可变截面厚度的曲面重建影像。曲面容积重建技术提供了一种描绘大脑的新视角,允许使用者在数据组中根据它们的厚度,强调或者隐藏3D结构。容积重建技术明显减少了重建数据所需时间,避免了其他技术产生的伪影。在提取出重要的血管特征来创建影像时,需要技术员熟练而有经验的处理源数据,同时要求技术员熟悉众多解剖变异和其外科手术意义。

这篇文章是为两个常用的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翼点和颞下入路)来定义这些重要特征。我们期望这些信息能促进与外科同道们的更好交流,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转归。当影像科医生获此经验后,他们对影像的解读应该经过充分考虑,而不仅是简单的分析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的因手术损伤而引起的基本血液动力学改变。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


翼点入路

 

在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时代,翼点入路是最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此技术由Yasargil在1975年引入并且由此成为开颅术的术式,此入路不但可以暴露额叶和颞叶,还可以暴露脑底面。准确得说,应用翼点入路手术可以到达鞍旁和视交叉上部区域,越过脚间池和桥前池到达桥小脑角池和内听道。这样的暴露方式对脑组织牵拉很小。如果必要,通过移除颧弓,保留眶顶或移除眶顶,这种入路能进一步被扩展,由此就可以将简单的翼点入路转变成经颧和/或经眶颧的入路。在翼点入路中易受损伤的主要静脉结构包括大脑中浅静脉(SMCV),蝶顶窦,以及收集额叶底面和前颞叶回流静脉血的桥静脉。

   

目前有大量文献关注由翼点入路手术的静脉并发症的发病率。一些神经外科医生认为由翼点入路手术的患者,静脉损伤是引起静脉并发症最重要的独立主因。Suzuki 等人 (10)经研究发现经翼点入路的静脉并发症并不少见,而且是“术后脑损伤最重要的因素”,比脑牵拉损伤、血管痉挛或者动脉栓塞更重要。Kageyama 等人 (11)报道经翼点入路手术的动脉瘤病人术后有15%的概率发生脑损伤,最常见的部位是在额下回。随后,Kageyama等人依据术前脑血管造影,将额下回的静脉回流模式分为三种主要亚型。静脉引流主要汇入SMCV的患者(占样本量的50%)静脉灌注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静脉引流汇入额底桥静脉的患者(占10%)。


Dean等人(12)分析了经历过开颅术后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脑动脉造影。在他们的研究中,100位患者中有31位SMCV在术后发生了改变。而SMCV在术后发生改变的患者(样本量的77%)其脑水肿和/或脑出血的概率也显著高于SMCV没有改变的患者(33%)(P < 0.00003 在研究1中;="" p=""><><0.00002在研究1中;><>

颞下入路

    

经典的颞下小脑幕裂孔入路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术式之一。这种入路由Naffziger在1928年首次提出,通常应用于中上斜坡的小肿瘤、表皮样囊肿,以及基底动脉主干或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的治疗。颞下入路及由此衍生出的术式能很好地暴露后颅窝,尤其是桥小脑角区、内听道、腹侧脑干、中间神经血管复合体。而且此入路与后颅窝入路相比,从颅骨表面到桥小脑角区的距离缩短了一半。与翼点入路相似,通过去除部分岩骨能拓宽颞下入路视野。



图2 上面观(a,c)和侧位观(b,d)颅底CT容积再现成像显示了翼点入路(a和b图中红色区域)以及眶颞入路(c和d图蓝色区域)。翼点入路范围扩大后重新命名即为眶颞入路。翼点入路及其变异为手术进入中颅窝底和脑干上区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眶颞入路骨切开术提供了更低的外科手术路径,增加了前颅窝和中颅窝的显示范围(暴露)。



图3 上面观(a)侧位观(b)颅底CT容积再现成像显示;颞下区入路。颞下区入路对于处理中后颅窝病变优势明显。



图4 SMCV(大脑中浅静脉)沿着外侧裂走行,收纳岛盖(绿色区域)皮层静脉血液。



图5 大脑中浅静脉SMCV三个常见引流变异途径。变异1,SMCV沿着外侧裂池引流至蝶顶窦(见图6)或平行于该窦引流进入前海绵窦(见图7)。变异2,SMCV通过蝶导静脉穿过中颅窝底进入翼静脉丛(见图8)。变异3,SMCV转头向下,穿过中颅窝底后向上引流进入SPS、小脑幕或者横窦(见图9)。

 

are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readers are referred to the article by Cass et al (29).

这种改变超出了本研究的范围,有兴趣者可阅读Cass等的文章进一步了解(29)。

 

颞下区入路主要累及的危险责任血管为:Labbe静脉、小脑幕及相关桥静脉、岩上窦(PSP)、岩上静脉(SPV)。这些静脉结构可能需要被破坏或者应用起来获得外科学路径从而进行脑牵拉(13,29,31)。Abe等(13)报道了六例患者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外科手术损伤了颞叶。Abe等(13)研究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损伤了主要的静脉结构,包括Labbe静脉和横窦。

 

相关静脉解剖


SMCV和蝶顶窦


SMCV(也被称为侧裂静脉或浅侧裂静脉)是大脑半球表浅桥静脉蝶群的主要构成部分。SMCV沿着外侧裂走行,收纳皮层静脉血液引流至(供给)岛盖及外侧裂临近区域(图4)(1)。SMCV弯曲的走行为大脑半球侧面集中供血提供了帮助。

 

SMCV的引流途径和末端位置变异很大。图5显示了目前公认的几种解剖变异(32-35)。比较常见的是,SMCA引流至蝶顶窦(见图6)或者沿着平行于蝶顶窦的蝶骨小翼引流进入前海绵窦(见图7)。这两种变异约占人群的50%-60%(32,33)。多达18%的人群,蝶顶窦被沿着中颅窝底向后的窦代替或者与穿过中颅窝底的翼静脉丛相衔接(蝶形导静脉型)(图8)或者继续向后与后方的静脉窦相连(如侧小脑幕,PSP,以及/或者横窦(蝶岩型))(图9)(32)。蝶岩变异可能限制颞叶在该区域手术过程中的移动性,由于其紧密地粘附在颅底,可能需要破坏蝶岩部以扩大手术范围(33)。

 

据报道大约9%-10%的人群不存在SMCA(32);在这种情况下,其引流范围为Rosenthal基底静脉的深部静脉系统或者相邻的上或下表面引流静脉(图10)。厚截面弯曲和倾斜的图像描述了SMCV引流进入深部颅底的路径。这个路径对于外科医生来说非常感兴趣,因为它是外科手术的一部分,无论是翼点入路还是颞下入路外科手术(10-13,29,31)。


极罕见的情况下,大的桥静脉会把颞叶拴在中颅窝底。在这种情况下,外科医生可以选择在尽可能接近硬脑膜附着处将这些静脉结扎,从而在执行确定性手术和牵拉颞叶之前使其建立新的侧支循环。



图 6. 大脑中浅静脉(SMCV)的血液回流至蝶顶窦。应用磁共振T1WI增强的3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显示大脑中浅静脉(SMCV)的走行与大脑半球凸面相吻合。该技术可同时显示所有大脑半球侧表面的静脉,以便于外科医生对静脉回流情况作出评估。该图像显示正常的大脑中浅静脉(SMCV)(图a,b黄箭),沿着大脑侧裂向前下走行回流至蝶顶窦(图c,d绿色箭头)。Trolard静脉缺如,Labbé静脉的区域可以看到一些小静脉的回流(图b红色箭头)。由于大多数大脑半球侧面接受大脑中浅静脉回流的血液,这种情况会导致静脉性脑梗死。



图 7. 大脑中浅静脉(SMCV)回流至海绵窦前部。T1WI增强3D MIP轴位和冠状位图像显示大脑中浅静脉(SMCV)的近段走行与蝶顶窦平行,并流入海绵窦前部(图a 蓝箭)



图 8. 大脑中浅静脉(SMCV)回流至蝶底窦的途径存在多种变异。T1WI增强MIP重建图像上的定位显示了大脑中浅静脉(SMCV)至蝶底窦的回流路径(黄色箭头),并通过邻近卵圆孔(图a蓝色箭头)与导静脉(红色箭头所示)相延续。导静脉穿过中颅窝回流至翼状静脉丛(图b绿色箭头所示)(与图9蝶底窦的变异途径相比较)。请注意颅内强化的孤立性肿块(图b*所示)。

    

Savardekar等学者通过观察7例经过桥静脉结扎术且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发现仅有1例患者的图像显示了一过性的无症状颞叶水肿。应用这项技术,为成功改变静脉血流方向、保证颞叶收缩不会加重静脉功能不全提供了可能。然而,这项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蝶顶窦是位于蝶骨小翼硬膜之间的一条横向分布的静脉通道。它与侧面的中脑膜静脉相延续,一般止于海绵窦前部。蝶顶窦收纳邻近颅底回流的静脉血,即眶顶壁的板障静脉、蝶骨大翼板障静脉,有时候还包括眶静脉。

    

蝶顶窦与大脑中浅静脉(SMCV)的解剖关系尚有争议。San Millán Ruíz 等通过15个非固定尸体标本研究该区域的静脉解剖关系,发现蝶顶窦与大脑中浅静脉(SMCV)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同样的,Takahashi等在采用快速角度激发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扫描的24个病人的T1加权增强图像中发现,大脑中浅静脉(SMCV)与蝶顶窦并无关联。反之,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蝶顶窦与大脑中浅静脉(SMCV)相联系的发生率很高。当蝶顶窦接受额底桥静脉的回流,静脉窦的骨化和可移动性使得额叶上抬和该静脉得以保留。

    

Labbé静脉(桥静脉丛的前吻合)是斜行于颞叶下表面的优势静脉,并向前下延伸回流至横窦(图11)。Labbé 静脉是大脑半球侧表面的浅层静脉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同程度上与大脑中浅静脉(SMCV)和(或)Trolard 静脉相交通(图12)。据报道,Labbé 静脉在大脑半球侧表面浅层静脉回流中占主要优势的约占人群的 30%–40%。这种静脉回流关系在标准的轴位图像难以显示出来,最好在重建图像上进行观察。

  

桥下浅静脉的大小和位置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首先,硬脑膜切开、小脑幕分离或者是颅脑受到剧烈撞击的时候会损伤静脉。其次,损伤Labbé静脉会引起严重的颅脑损伤,尤其是因为该静脉接受左颞、顶叶语言中枢很大部分的血液回流。

    

除了桥下静脉的大小和位置,这些静脉的止点等详细信息也应该提供给外科医生。Koperna 等学者描述了Labbé静脉进入小脑幕后在硬膜内的变异情况。他们研究结果显示73%的病例中,Labbé静脉通过小脑幕窦的属支回流至横窦。





图9 蝶岩窦变异。(a–c)一患者T1对比增强MIP重建图示大脑中浅静脉(图a黄箭)在颅中窝中部延续为蝶岩窦(红箭),在其中点汇入岩上窦(紫箭)。(d, e) 另一患者T1对比增强MIP重建图显示相同的模式,但蝶岩窦(红箭)位于颅中窝偏外侧(紫箭=岩上窦,图D黄箭=大脑中浅静脉)。大脑中浅静脉的详细位置信息有助于探究颅中窝。



图10. Trolard静脉缺如时的引流模式。T1对比增强3D-MIP重建图手动适应大脑半球外侧凸面。该技术可同时显示外侧半球表面的全部静脉,因此外科医生可快速地评估静脉引流模式。该病例中,大脑显示不太理想的引流模式:Trolard静脉缺如,并且在与横窦Labbé静脉损伤(红箭),在与横窦(b图,橙色箭头)结合处,Labbé静脉原本负责全部大脑中浅静脉(黄箭)的引流。 如果大脑中浅静脉在蝶顶窦或颅底入路中损伤,只有Labbé静脉可负责大脑中浅静脉区域的引流,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到静脉梗死的可能性(参见图12, 示Trolard静脉)。



图11. Labbé静脉。T1对比增强3D-MIP重建图示Labbé静脉(红箭)常见的引流模式,汇入到外侧天幕窦(蓝箭)和横窦(橘黄色箭)外侧部。




图12.桥静脉管径均衡型引流模式。 T1对比增强3D-MIP重建图手动适应大脑半球外侧凸面。该技术可同时显示外侧半球表面的全部静脉,因此外科医生可快速地评估静脉引流模式。该病例中,显示大脑Trolard静脉(绿色箭头),大脑中浅静脉(黄色箭头)和Labbé静脉(红色箭头)之间的吻合。 这些静脉管径大小相近,并且在外侧裂中部(圆圈)彼此相连。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皮层静脉损伤,都可以寄希望于相邻静脉有效引流代偿。


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73% 的病例Labbé静脉经天幕窦的分支引流到横窦。如果该静脉与天幕粘附疏松,则移动颞叶容易。其余27%的病例,Labbé静脉经颅顶侧壁的硬脑膜腔隙汇入横窦,且只有当该静脉被切开并从颅骨内板剥离时脑组织才可能移动(42)。


辨识Labbé静脉汇入点的变异至关重要。大部分病例,Labbé静脉引流至横窦的外1/3或中部,给外科医生提供了广泛手术视野暴露。小部分病例,Labbé静脉止于岩上窦,枕部硬脑膜静脉,或者是窦汇(41)。在颞下经天幕手术入路分离天幕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静脉。在该手术操作中常会舍弃岩上窦,但当岩上窦收纳Labbé静脉引流时,该操作将成为禁忌(41)

 

天幕窦常见于小脑幕内。其负责邻近幕上及幕下脑实质的浅静脉引流。通过Labbé静脉,沿小脑幕小叶上表面分布的桥静脉负责颞叶、枕叶的下表面以及颞叶的外表面的静脉引流。

 


图13. 天幕窦. (a)T1增强 3D-MIP重建图像,调整后使图像层面与小脑幕平面匹配,在幕下显示出正常的桥静脉(箭)。为了定位,标记出窦汇(T)。(b,c)斜轴位(b)和斜冠位(c)MIP重建MR图像显示小脑幕内(虚线)另外的桥静脉(白箭)和窦(粉红箭)。

 

这些桥静脉在引流入横窦或窦汇之前通常会汇聚形成短的天幕窦或汇入到干静脉。天幕窦通常位于横窦外侧部或横窦与乙状窦的结合部(图13)。相反,来自小脑幕表面的桥静脉会形成大的天幕窦,并且常引流至窦汇或横窦中间部(45-47)。


不同于横窦可在横轴位图像上连续显示,而小脑幕和其硬膜内静脉则很少能在标准轴位图像上显示。对临床十分重要的硬脑膜湖及其区域内的属支,除非旋转图像平面并在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上与小脑幕斜面精确匹配,否则不能被显示。我们需要适当地调整影像数据来描述小脑幕斜面的个体差异(图14)。 临床上的重要特征,例如Labbe 静脉在小脑幕的硬脑膜内通路可以在重建图像上看到(图11),这让外科医师可以从小脑幕通道中分离出静脉,在对病人无损害的情况下进一步抬起颞叶。

 

岩上静脉是由后颅窝多条小静脉分支汇成的较大的桥静脉。岩上静脉接受脑干和小脑腹外侧及邻近间隙静脉回流。岩上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相关的岩部静脉复合体已被广泛研究(48-53)。岩上静脉的最大属支是小脑桥脑裂静脉,它汇集小脑半球外侧面第四脑室和外侧延髓的周围的血流(图15)(48)。岩上静脉的解剖位置决定了经颞下小脑幕入路和其它后颅窝手术的危险性,尤其是桥小脑角池或脑干腹侧脑池的手术。有报道称,由于一些患者需要紧急外科减压而损害岩上静脉,其中31%的患者可以引起严重静脉并发症(6,51,54)。岩上静脉及其属支在斜冠位重建图像上可沿其纵轴得到最好的显示。



图14.中脑-下丘脑区域汇入到外侧天幕窦的异常引流血管。(a)T1冠状位增强显示左侧小脑幕(箭)的斜断面(虚线)。(b)斜轴位增强3D MIP重建图像,手动调整斜断面(图a虚线)以显示 Rosenthal基底静脉异常分支(红箭)的全长,注入到外侧天幕窦(蓝箭)。仔细观察发现损伤该静脉可引起左侧下丘脑和中脑区域的第一、二段Rosenthal基底静脉的静脉性梗死或出血。注意位于前交通动脉区域有强化的小的鞍结节脑膜瘤(*)。


岩上窦是沿岩嵴上表面走行的硬脑膜静脉通道,前与海绵窦连接,后与横窦和乙状窦的结合部连接。血流动力学上,岩上窦主要接收岩上静脉的回流。血管造影的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的岩上窦存在部分发育不全(55)。岩上窦在颅底手术中容易被破坏,并出现相关静脉并发症的报道(48,51)。



图15. 岩上静脉。(a,b)冠状位(a)和轴位(b)T1增强3D MIP重建图像(手动调整)显示岩上静脉(箭)全部血流区域(方框)。注意额部强化的肿瘤(a图*)。(c)T1轴位增强图像显示感兴趣区层面(虚线),然后沿岩上静脉纵轴重建。(d)斜冠位增强3D MIP重建图像显示了岩上静脉(黄箭)。注意主要属支:小脑桥脑裂静脉(绿箭),桥脑三叉静脉(红箭)。岩上静脉注入到岩上窦(紫箭)。此区域的手术损伤可以引起小脑和/或脑干的静脉性梗死。


结论


外科医生经常会遇到静脉窦和桥静脉在常规MR或CT静脉成像上不容易被发现的情况。这篇文章展示了基于共焦技术的不同层厚重建MR增强能显示遗漏的静脉和静脉窦。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能理解相关手术过程和颅底桥静脉及静脉窦复杂解剖的医生进行数据操作。本文给需要培养这些技能以及想和颅底外科医生就这一重要话题进行交流的放射科医生提供了基础知识。


初译/初审:王慧燕、齐航、李晓华、王芳、李坤华、张辉

终审:由成金、彭虹

来源:医影医译、

出品单位:深圳市放射沙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519330936@qq.com    

版主微信号:fsslong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